论坛风格切换
 
  • 4512阅读
  • 22回复

夜来花无语,清风不识书[想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8-29
想的太多啦
缤纷色彩显出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08-29
泛滥成灾????现在还有?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08-29
引用第7楼依竹小居2006-08-29 22:03发表的“”:
错误!

他的水平明显没和你在一个水平线上,不用给他解释!
别人没素质,自己不能也跟着没素质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08-29
今天确实喝高了.看不太懂.明天继续看
缤纷色彩显出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08-29
我强忍住,不顶.写的太好了.
满城饕餮,无柔不欢!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08-29
中国悠悠两千年的封建岁月,只要坐上九五之尊位置的皇帝,都要对天下子民进行避讳教育。有趣的是,《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他卖的休闲食品叫“炊饼”,但原先武大郎卖的并不叫“炊饼”,而叫“蒸饼”,为了避已死去的宋仁宗皇帝赵桢(音zhen)的讳,不得不改弦更张。同样是发生在这个仁宗皇帝年间,南京府尹名叫田登,正是这位田大人,因为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上行下效,竟然也勒令南京百姓对“登”进行避讳。恰逢元宵节,其人煞费苦心,发布榜文:“以前放灯三天,今时放火三天”,叫人瞠目结舌。田登这件事做的很出名,不久就被他的政敌们知道了,随即以此事为借口进行弹劾,终于使皇帝罢免了这个“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家伙。这件事情,宋代阅读笔记多有记载,成为千古笑谈。



“避讳”一说,到了清代终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形成人人自危的“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该杀,满门抄斩;“举杯邀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竟然说“胡儿”抛半边,大逆不道!满门抄斩;“一把心肠论浊清”,你奶奶的,竟然说我大清是混浊的,杀无赦!金庸的先祖查嗣庭出高考作文题“维民所止”,大拍雍正马屁,不料拍到马腿上,被人告发“维止即雍正砍头”,遂凌迟处死,株连九族……避讳也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人,对于外国人也一视同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贵为康熙的“尚父”,却也不得不把“通玄教师”的名号改为“通微教师”----避“玄烨”的讳。据不完全统计,即便在文字狱逐渐消退的乾隆时期,记载于史册的大型案例,也有一百三十多起,这些还不包括那些淹于史海的未知案件。



金庸在他的封笔巨作《鹿鼎记》中,开头就是讲述了著名的“明史”案件,这次文字狱,涉案人员之广,打击力度之重,后续影响之大,牵连瓜葛之深,是康熙年间屈指可数的。江南士子,元气大伤,乃至于案发后三年,江浙读书人还是连应试的机会都没有----朝廷剥夺了你高考的资格,令人触目惊心。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在扬州妓院、大字不识几个的市井流氓韦小宝,竟然能够飞黄腾达,一路攀升到“一等鹿鼎公”的位置!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08-29
过多的联想曾让老百姓吃尽苦头

曾经有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词是这么说的: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早年雍正皇帝曾联想过一次,结果不怎么样。有个考官在八股考试的时候出了个题目,叫做“维民所止”。雍正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拆字技术一联想,就把“维止”两个字看成了“雍正”去头。他的联想直接导致了出题人脑袋搬家,就是出题人有这个意思,雍正也提前报仇成功了。

这样的例子能举出不少,比如清朝是五千年中文字狱最厉害的时期,连写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能出毛病,文人就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文章了。所以,清朝所谓的“乾嘉学派”一直把脑袋钻到古文堆里,考据训诂总不会出毛病吧?

清朝是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虽然继承的是汉文化,但毕竟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而且汉文化博大精深,前面那么多年的皇朝统治,早把文人的那支笔弄得精巧无比。换句白话来说,就是文人早就学会了骂人不带脏字的技术。所以,以弓马得天下的人士,总是防着文人。

“文字狱”思维传统不会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捉鬼除妖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08-30
好贴
今天我的心,对昨天的眼泪微笑,仿佛潮湿的树木,在雨后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