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364阅读
  • 24回复

于丹心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6-12-06
心得7《人生之道》

  古往今来对光阴感叹是最多的感叹,在《论语》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流水,悄悄在我们眼前流过,一分一秒从不停歇,没有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它。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包含着多少沧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愿长江送流水。”这样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个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觉得舍弃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孔夫子看着流水感叹同时,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中,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特别强调出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自己把这一段光阴篆刻成什么模样,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样。
    十五治于学,是孔子自己一个学习起点,也是给学生的一种要求。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见,但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
    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过去导致思维改变就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讲给别人听,就是一种学习。而今天只有导致人的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的更有效率、更便捷、更符合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所以孔子早在2000多千年就提出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学以至用”。现在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信息“过犹不及”,所有好的东西都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一个电脑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学院的教育是有一个规范长度的,长度是确定的,宽度是不定的,每个人在有限的时光学到什么呢?学与思结合的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只有走过这样一段的光阴,这样的一个历练,逐渐的提升,有所感悟,才能达到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几乎每个年轻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什么重要的变故呢?
    一个“立”是什么样的担当呢?在哲学上,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合”三个阶段,人最早所受的教育,人的信念都是正的,从我们所听到童话可以知道,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娇嫩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光明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这个世界没有忧伤。其实这就是正的阶段。从十几岁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小愤青,这个时期觉得一切都不尽人如意,成人世界对自己欺骗了,充满了丑陋、委琐,充满了卑鄙、欺诈,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一种反弹,就是逆返心理。三十是人生“合”的阶段,既不像十几岁时候觉得一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候觉得一切惨淡。三十岁而立,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真正好的学习,我注《六经》,另外一种《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很苦的学习,要皓首而穷之,但更高的一种境界是《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三十的年龄是心理建立自信的年龄。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融合和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不是把山川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一座峰峦。孔子教学生是一种朴素、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眼前做好。
    所以所谓“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坚定。中国很多文人做事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写的好“独钓寒江雪”,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不是鱼,而是为了钓雪而去。魏晋人所说,你去访问朋友,可以一夜之间跨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就返回了。为什么?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归。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也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
    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但现代社会充满了变数,四十岁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四十而不惑,所谓“惑”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真正不惶惑是需要大智慧的。人在三十岁以前,是按加法生活的,不断地从这个世界收集资格、学习经验、财富、情感、名誉,其实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的。因此,三十岁以后就要用减法生活,不是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去,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了,不想赚的钱不受那个委屈了,当敢于舍去的时候,人才接近真正不惑的状态。“不惑”就是世界给你的打击、不公正、缺憾而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的时候,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说:“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就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真正有过极度的璀璨,曾经奋发扬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就表现的一种淡定而从容。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6-12-06
五十而知天命,是“命中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听天由命吗?
    孔子说:“下学而上达”,就是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就是我从来不怨天、不尤人,不抱怨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向别人身上推卸责任,是别人导致我这样了,我要学习的是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知我者之天乎”就是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合乎大道。当自己不向他人推卸责任的时候,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就是自己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这就他所说是“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知言”是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可以知人,知道他人怎么样;“知礼”就可以“立”了;“知命”是作为一个君子建立了自循环系统,内心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孤独求败的境界。
    六十而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吗?
    六十而耳顺,就是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对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耳顺”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和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
    有一个谚语说,两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实“耳顺”之人,就是不管这个云在5000米还是在500米,他总能体谅到在他的高度、他的位置、他的想法。
    一个人要做到耳顺,先要做到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是学习所有外在知识后,得到内心的陶冶和溶入。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只能等到七十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在一个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受到很多人的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和它采自同样一个山上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佛像提出抗议,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而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对台阶说,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终于成佛。
    所以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过多少千锤百炼,甚至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立自己的内心。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人生苦短,只争朝夕,用在今天最合适不过了,一万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能够在这些智慧光芒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于自己的心,还是社会的岗位,都作出个的交代,让我们越早提前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就越好。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6-12-06
我看过于丹的这期节目,使我感触很深,做人就应该向最高境界去追求.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6-12-06
了不起!你从哪儿整得?太好了!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6-12-06
中国的哲学历史渊源流长,直到今日仍能给我们以启示。
为了心里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6-12-12
想买本书来细细斟酌!我也爱看论语,但是没有那么多的心得,看了她的讲坛,真是佩服啊,另外对于她讲的庄子,在热切期待中.


庄子是活的更加自我的人.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6-12-12
在网上看书太费眼,不过还是略略看了一遍,真的很不错.盼望早日买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正版书.哪里有请告诉我一声.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6-12-23
太好了,多多易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