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2006-11-17 22:01:00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
个人觉得孔子提倡的‘恭、宽、信、敏、惠’中的‘宽’我尚有不足,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可以宽厚待人的。如果与人相处的时候过分地追求完美,老是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现实生活中的我,能做到善待别人,却很少宽以待人。今后,要向这方面努力。
《论语》中看似‘大道理’的话,恰恰是我们学习与生活最好的‘指南针’。品读《论语》,品读《论语》中的诚信、正直、宽厚、真诚、谦虚、律己、孝道、勤敏……是掸落心灵中世间尘土,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的品德最好途径。
《论语》中阐述的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等基本规范,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规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