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137阅读
  • 7回复

“要命”的压力经理人往往面临比常人更大的压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3-03
刘先生是一个年营业收入逾 10 亿元的集团的主席,掌控著 40 多家企业。最近,他一身便装,出现在北京亚运村的上岛咖啡馆。面对本刊记者,他笑呵呵地说: “我现在是最轻松的企业家。”时光倒退七八年,刘先生可没有这么轻松。身处房地产行业的他,当时几度到了过劳死的边缘。一次,陪客人吃完饭坐上汽车后,感觉脑子一片空白,整个身体就像不属于自己一样。还有一次,从会议室下楼时,在电梯里几乎瘫倒,虽然外表西装革履,貌似平静,内心却像火山爆发一样炽热难耐。这些都是典型的过劳死征兆。

像刘先生一样,置身惨烈商战中的企业家,常常感觉压力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据本刊 2006 年针对 1 万名经理人所做的“中国经理人压力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在近 3,700 名参与调查的高级经理的反馈结果中,有 73.4% 的人感觉压力较大,其中的经理人层级越高,压力越大。

企业家面临的压力各不相同,压力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有一位女企业家,从 30 岁开始创业,经过五六年拼搏,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到 36 岁时,却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等手术后回到工作岗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下去了。这位女企业家的状态,跟过去长期的压力有关。以前工作时,完全靠自己打拼天下,尤其是公司贷款和项目运行方面,经常使她紧张得睡不好觉。持续数年,身体慢慢跨了,癌症乘虚而入。在心理咨询专家──易普斯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张西超看来,这位女企业家出现的自我封闭、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的状态,就是一种程度比较严重的职业枯竭。职业枯竭是因工作失败、紧张而形成的高度精神疲劳。它最终会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在调查中,最高级管理者面临的压力源依次是个人责任、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刘先生和女企业家出现问题,正是因为过多受到个人责任的影响。对于企业家而言,由于经常要做出一些重大决策,由此带来的可能后果的思想负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压力。这是个人责任的一种表现。当然,个人责任感还包括工作执行时需要承担风险等意识。

有一位企业家,在钢铁行业奋斗多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来觉得制药行业有利可图,就投资 2,000 万元运作一个新药项目。等投资之后,才逐步感到前景渺茫。往前走,必须追加投入,且希望不大。停止项目,前期投入就打了水漂。骑虎难下,这位企业家顿感压力巨大。此种情况,属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压力。

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也是造成企业家压力的重要因素。一名高校教师,出来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业务发展很快,人员也急剧增长到 200 多人。但与公司发展速度不匹配的是,管理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民主管理和授权做得不够,以至在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最终,这位企业家变得脾气特别大,任何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身体也开始恶化。还有一位公司董事长,曾被自己最相信的人伤害过。他对一位员工非常信任,从这位员工大学毕业来公司开始,就对他著意培养和提拔,一直让他当上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公司出现许多关于董事长个人的造谣大字报,从内容上看对自己很了解。

来查出,这些正是这位一直最受信任的总经理所为。这次打击对这位董事长伤害很大,让他非常伤心和想不通。 压力是把双刃剑。工作需要有适度的压力,压力也可以被转换成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压力一旦失控,往往会危害个人、团队、家庭和社会。极端情况下,由于压力太大造成生命早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过去两三年里,不少企业家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网易公司代理 CEO 孙德棣……都是在壮年时期非正常死亡。有人比喻,压力好像是一把大提琴上的弦,没有一定的压力,就不会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压力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最终会被绷断,因此也就永远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

压力固然可怕,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压力利刃近在咫尺,或者已经为其所伤,而当事者却浑然不知,或者不当回事。2006 年 2 月,国内一家高科技企业的高管张先生因心脏病猝死,时年不到四十。他的情况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团队负责人,张先生既是项目运营负责人,也是团队管理者。项目压力本身就非常大,而他的管理工作又面面俱到,从不轻易拒绝团队成员的要求,其个人担负的压力可想而知。通过咨询专家事后的访问,可以从两个现象看出他面临的压力: 一是抽闷烟,员工经常看到他在走廊尽头独自抽闷烟;二是喝闷酒,员工在他家里看到,墙边放著一排啤酒瓶子。巨大的压力使张先生耗尽了精神,最终英年早逝。

面对压力,最高明的办法是远离它。本文最开头的那位刘先生就深谙此道,终于让他摆脱了压力的危害。历经险境的刘先生明白,如果再身陷其中,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分析,自己由于身处经营管理的第一线,没有建立起合理完善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导致疲于奔命,乃至命悬一线。经过深思熟虑,他开始在集团逐渐建立合理的制度,并推广人性化管理,逐步从日常管理的一线退下来。现在,他已经处于半脱离企业状态,除了关心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每年的年度会议外,不再过问集团日常经营,完全放手让其他人操作。由于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集团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班子,董事会、监事会都很健全并各尽其责,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现在,集团的发展顺风顺水,他自己也可以完全解脱出来,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

面对危险的压力,如果不能彻底远离,另一种办法是直面它。有一个寓言故事,将烛光比喻为压力源,将阴影比喻为压力感受。越走向烛光,阴影的面积越小,而越远离、回避烛光,阴影的面积就越大。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直面压力源,是将压力造成的伤害减到最小的最佳方式。具体的方式可称为“控制式”。按照易普斯咨询的张西超的解释,“控制式”就是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的压力做出反应,如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这是最佳的压力应对方式,也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首先,它明确压力事件,分析问题的相关信息,明确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然后思考解决之道,最后付诸行动。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环境,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家受到压力危害,往往跟自己的心态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关。正所谓病由心出,病由己出。那位因心脏病猝死的张先生,平时也很注意锻炼身体,经常打篮球,但压力已经不知不觉危害了身体。按照张西超的观点,企业高管面对压力,除了自我了解、自我调整外,积极向专家咨询以求获得帮助,也非常重要,至少不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如果张先生清楚压力的严重后果,主动向专家咨询,很可能不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张西超提倡的化解压力之道,首先是停止不良的工作生活方式。比如,立即停止诸如抽闷烟、喝闷酒的习惯;对于员工的不恰当要求,应学会拒绝。第二步是设置工作缓冲器,不能连轴转,不能让压力每时每刻都存在。压力之间的缓冲器,就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像保护汽车不被颠坏那样保护人的情绪稳定。

设置缓冲器,有一定的方法。假设张先生负责的三个项目共需 16 个月,那么就应确定哪一天可以放下工作,可从事能带来放松的活动。这一天,其实就是缓冲器。随后,要确定时间间隔比较短的缓冲日。如果以前是半个月一天,今后就应该是每周一天,甚至每周两个半天。其他的方式还包括学会诉说、进行工作授权等。这些都是释放压力的有效办法。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尚有 38.4% 的高级经理人不了解与压力有关的知识,因此也就不知道压力的利剑已经高悬。可见,让他们走出压力,已经刻不容缓。张西超建议,企业家应对压力,可以通过三个途径: 首先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即尊重自己,重视压力,而不要忽略压力对自身造成的伤害;积极向专业机构咨询,比如参加 EMBA 的相关课程和接受有关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学会主动自我学习应对压力的方式,尤其是对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 培养一种爱好(比如说打高尔夫球),让自己的家庭更和谐、以提供一个好的支持系统,等等。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风中散播ωǒ的声音,雨代表ωǒ的眼泪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3-03
往事如风,思如泉涌。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 新愁!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3-03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3-03
还是小命要紧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3-03
呵呵~~~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大家要千万珍惜啊~~~
天与地没完没了的暑和寒 人与人没完没了的爱与恨

没完没了喜怒哀乐 日复一日 春夏秋冬 年复一年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3-03
有人比喻,压力好像是一把大提琴上的弦,没有一定的压力,就不会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压力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最终会被绷断,因此也就永远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3-06
透彻
ngn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3-12
引用第5楼telilong2007-03-03 21:06发表的:
有人比喻,压力好像是一把大提琴上的弦,没有一定的压力,就不会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压力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最终会被绷断,因此也就永远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了。


同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