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明清编著人物小传
河北辛集市是文章尔雅之地,文人辈出,仅明清两朝见诸史册的文人就有几十人。有的已单独列传,本文不再赘述。谨将部分有著述的文人列传如下:
(1)焦让:明弘治二年(1489)己酉科举人,曾任河南阌乡(今并入灵宝)教谕。卸任后与家乡束鹿县教谕聂振合纂《束鹿县志》正德本,正德九年(1514)成书。
(2)耿光:字观斋,明诸生,汉口村人。博通经史,不问世事,以诗酒自娱,有世外志。他喜欢陶渊明的诗,倾慕其为人。说:“读陶诗‘悠然见南山’句,尝超然物外,自是羲皇以上人语。”又说:“靖节先生弃世逃名在五斗米折腰后,犹晚也。”又读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后说:“人生不得建大功,立显名,垂于竹帛,而仅逡巡科目,踯躅风尘中,真如苦海。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其后。旨哉斯言。”于是,啸歌杯酒,自甘放浪。善填词,其词备极婉丽。有《寄傲词集》若干卷行于世。
耿光没有儿子,在他家的村北口,他亲手种植了一棵棠梨树。他指着这棵树,对兄弟侄子们说:“他日葬我于此。”这棵棠梨树到康熙十年(1671)时,已有合抱之粗。滹沱河泛滥涨水,别的树都淹死了,只有这棵棠梨树茂盛如初。县令刘昆感叹地说:“也许人不染世味,其气必清;而灵不随云雾生灭,木亦相依而得其余耶。”
(3)沈际飞:明医学家。对王叔和编的《人元脉影归指图说》2卷进行了重订。这本书在崇祯年间刊刻,后流传到日本,在日本影响很大,有多种刻本。
(4)李廷栋:字弼士,清廪生。对易经学说比较精通,著有《易说》八卷。这本书,理深辞达,明白易懂。可惜全书尚未写完,只写到第八卷他就去世了。他还通医理,懂医道。在村里开了个药铺,经常白舍药,不收费,救活过很多人的命。他死后,村里的人们无不为他涕泣哀伤。
(5)李毓樾:字荫长,由贡生选顺天训导。他博览群书,用心研读,尤其对经学格外留心,著有《大礼会通》一书。他每天与弟子们讲述探究经书的深奥含义和诗文的玄妙之处,日积月累,终致成册,付诸梨枣,书名《京学课业》。康熙壬午年(1702)乡试中举,同榜有41人是他的弟子。把他们的试卷刊刻出来,颁行天下。可惜,李毓樾在中举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没能大显声名。
(6)贾酉:字噩轩,花里庄村人。他从小就很爱读书,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举人,选为浮山县知县。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卸任回到家中,在承恩寺里开办了个私塾,以教书为业。由于他教导有方,学生们学业大进,临近宁晋、冀州等地的人们闻风而至,前来求学。他去世之后,门人弟子们为他立了墓碑。他留给后人的有《课幼清真集》一书。乾隆九年(1732)主修了《浮山县志》,全书三十七卷,四册,木刻本。
(7)李清平(?——1891):字乐亭,四七营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考中举人。他性情忠厚宽和,尊老爱幼。父亲患哮喘病,他昼夜服侍在左右,经常跪坐在父亲的背后拥扶,衣不解带达数月之久。只要他在身边,父亲的病就稍好一些,偶然离去一会儿则剧烈喘咳。家产都让给了弟弟,可当弟弟有困难时,他仍然大力表彰。他以善写文章闻名,尤其精通经史。在乡里教授徒弟,对家中有困难的,不收或少收学费。他的学生,日后大多都成了名。清同治十年(1871)分发他去江苏,历办海运、查荒,他大胆剔除积弊,工作有声有色,引起上司的重视。光绪十年(1884),授江南仪征执行。这里南面濒临大江,潮水不时涨发,淹没稻田,县民苦不堪言。他到任后,经过认真勘察,认为要想培养县民的元气,首先要重视他们的生产、生活。于是,每年一到春天,他总是遍视圩堤,召集乡里父老讲述治水的利与害,号令填平低洼处,培厚堤坝。自此江水不再为患。他曾画了一幅“柳荫劝农图”,用以自娱,其实这正是对他自己的写照。光绪十四年(1888),天大旱,庄稼歉收,他倡议绅商捐献钱物,很快集资数万缗(千文钱为一缗)用以赈灾,冬春按实有人口发给钱米。这里的人们性喜吵闹,稍有不合就大吵大闹。李清平以诚相待,感动了大家。他每天黎明就到赈济所,亲自检视,午后才到县衙办公。遇到县民争讼,他总是以理服人。万不得已时也只是责打几下脸颊,很少用鞭打杖击之刑。有人责问他为什么对罪犯这么宽容,他说:“人一受杖刑便玷污终身,故我慎用。这不与盗贼一样啊!”
李清平在家中时就潜心读书,每天都有札记。当官后更是以书史为准,时时自我省检,因此,数十年德行有嘉,很少犯错误。他在任七年,1891年死于任上。他著有《周易审象直解》、《课余闻见录》两书。
李清平的弟弟李清祥,曾任两淮盐大使,总办淮南十二圩保甲。他宽严并用,劫斗顿息,商民对他的德行备加称颂。李清平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楷,官从九品;次子李彬,为附贡生;季子李榘,甲辰(1844)科庶吉士,帮办本县学务最为有功。有孙子六人,其中李光纶、李炘纶留学日本。
李清平字乐亭,清朝官吏。束鹿人。幼时聪慧,其家贫穷,母亲卖掉首饰购买书籍教其读书。勤奋好学,文名显著。咸丰元年(1851年)举于乡。同治十年(1871年),以大挑派任江苏。每次考察官吏时,清平辄居第一。清平建议改革吴中田赋、劝农垦荒、发展水利等策论,多被采纳。其办海运、查荒乡,剔除积弊,成绩卓著。光绪十年(1884)年,任仪征知县。仪征历经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民生凋弊,又南涉大江,稻田多被江潮淹没。清平亲自登堤考察,招集父老,恳切说明治河利害,修补堤坝,杜绝水灾,从此广获丰收,当地人民绘《柳荫劝农图》以纪其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饥,清平捐献出自己的俸禄,并动员商人、富户捐献钱米,亲自检查赈济受灾人口情况。每天正午审理案件,不轻易鞭笞人犯,遇强辩者,用手指批其脸颊或用巴掌惩罚。人问其故?他说:"人受笞为终身大辱,不可与治盗相同!"清平还整顿义仓及诸善堂,改筑男女犯监狱,邻县都加以效法。有一大盗,久为民害,清平将其逮捕治罪,全县自此秩序肃然。清平经常以真才实学倡导读书人,严正文体,读书人争着拜其为师。在任七年,积劳成疾而卒。噩耗传出,无论官吏、商人,还是百姓,痛哭而罢了市。行葬礼时,执绋者、路祭者,络绎数十里不绝。著作《〈周易〉审象直解》、《笔耕存愚》、《课余闻见录》、《公余闻见录》、《课余诗存》、《宰真日记》等。
(8)穆凌烟:字题阁,号柳塘,中里厢人。童年时即入县学学习写文章下笔千言,立意高雅,辞藻华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尤其对骈体文写作有很深的造诣。知县李文耀看到他的文章,感到十分惊奇。于是纳于门下,并资助他一些学习费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中举,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登张树勋榜为进士。
进士及第后,选为广西思恩府上林县知县。他在任上,认真了解情况,虚心听取别人意见,遇事仔细分析判断,谁都别想欺骗她。这个县原有八十多件旧案疑案,他上任仅三个月,就审结已清,上司大加褒奖。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乡试,他所选的都成为名士。终因劳累过度,卒于任上。他遗有《柳塘诗草》、《骈体文存》两书。
(9)穆贻容:字敬亭,号兰溪,中里厢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岁贡生。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喜欢读书,至老不倦。文章崇尚精雕细刻,擅于深挖细掘,追求深奥精微。而他的诗则冲和淡泊,有如其人。他的书法学颜平原(颜真卿,曾任平原脱手),得其神似,却属不易。五次被举荐参加秋季乡试不中,于是他四处开馆教书授徒,凡到他门下学习的多有成就。在任奉天开元县(今辽宁省开原县)训导时,他给生徒授课,就像一介布衣,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很注意自我约束,始终保持廉洁清正的作风。任满归里时,囊中空空如也。诸生有送他至百里之外的。他著有《双榴轩诗文稿》及《书法指南》两书。
(10)李梅芳:字素彩,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他未做官,到各地开馆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文章,清丽、纯洁、质朴,格式规范,分毫不差。其诗清雅别致,著有《福堂制艺》一册、《福堂随笔》一卷。
(11)胡文振:字腾辉,号巢林,清庠生,朱家庄村人(今属前营乡)。他以孝友闻名乡里,他的父母都患了恶疾,很难治疗,经胡文振千方百计调治,才得以痊愈。他的家族中,有一家久已无人顶立门户,其实有遗孤流落在外。于是,他四处寻访,找了回来,送给这个族子及目的,使其能躬耕自给;还给他娶了媳妇,以接续香火承祀祖先。乡里有孀妇孤子,贫穷无依的,胡文振都给以救济。他建造了几间房子,作为义学,自己出资聘请教师,招收那些家贫无钱、而又聪颖优秀的孩子入学读书。一有空闲,胡文振就到义学里去,向孩子们讲解操行励志等方面的道理。他著有《训子琐言》一书。
(12)有几位虽然未能留下具体的诗文篇章,但从现有的文献中,也可看出他们文才出众,名冠其时。
李全义:字小林,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举人,为文清丽,议论隽快。如西山爽气扑人眉宇。寿阳祁相国(名隽藻,家族显赫,世称“一门四翰林,三代帝王师”。时为道光上书房总师傅。)“颇器重之,以公辅相期”。后以知县出宰三晋,所至有政声。平反冤狱,民无株连,百姓戴之。
苏煊:字际霄,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举人,文尚清真雅正,理法井井不紊,寿阳祁相国也很器重他,把他与李全义并称为“平舆二龙”。
李浚源:字深某,咸丰11年(1861)辛酉科罢工。他博通经史,淹贯百家。为文醇正,诗也倜傥不群,一时学者们都把他奉为圭皋。他在教育方面,常常从立身制行方面谆谆训诫,不像其他塾师,只教教诗文了事。因此,他的学生都彬彬有礼,儒雅文静,风度翩翩。
李梦白: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举人。博闻强记,广见洽闻,为文甚是精细。曾在河南为官,在百姓中威望很高。
穆默林: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举人。“文甚华丽,有长安宫阙气象。观其文者,皆以金华殿中人目之。”
温协揆:咸丰一年(1851)辛亥科举人。为文清正。其“先芬世泽,家学渊源,衣钵相承,芳声未坠。”
贺敬同: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举人。文极英伟,书法秀整,诗亦隽永。其家科名繁盛,敬同深得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