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5706阅读
  • 21回复

梦里水柳(散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1-16
虽然也很钦佩“我的文集”的文章,但是也有一点小小的困惑:“中秋节后不久,小伙伴们和我折柳话别,至今已有50多年,从此阔别了我的故乡——故乡的坑塘和水柳。.........万幸耄耋之年,生活安顿下来,不免想起留在故乡的童年岁月。”

根据《说文》解释: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所以耄耋一般指八九十岁的年纪。以“耄耋之年”减“五十多年”,最少也是二十来岁了,亦“小伙伴们”?似乎乃是该文章白璧之微瑕?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1-30
旧城道先生,您好!
这是一篇贴近真情的纪实散文,曾刊登于《河北日报》2005,5,13“布谷栏”,后美国《美洲时报》2006,3,10转载。
据说那大水坑是滹沱河滚动留下的大漩涡,以后村民盖房漏水坯,坑越来越大了,是全村雨水的潴存库,自然是全村村民的公产。鱼是自生自长的 ,很少有人往里撒鱼苗。(您是否还记得,63年发大水,平地积水没膝,人们发现水里竟有大小不等的鱼。)我所写的是解放前的实情,那时还没平分更无所谓承包。孩子们随便到里面游泳、玩耍、捞鱼,没人干涉。但是,每年中秋节前,由陶、陈、张等几家大姓的族长出面组织捕鱼和分配事宜。因为坑大,鱼多人们能分到相当数量的鲜鱼,充实节日佳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所以至今难忘。当然,文艺作品并非记录,允许适当的夸张和修饰,算作艺术的真实吧。
可惜现在大坑添平,盖上房子。每当大雨,雨水漫灌庄稼,造成“水灾”。
由于我上网少,今天才有幸看到您和太乙长更先生的关注质询,非常惭愧.以迟复为歉,请海涵。
[ 此贴被我的文集在2008-01-31 08:1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1-30
谢谢太乙长庚先生对拙作的看重和关爱,文中所说我已到了耄耋之年和我离家50多年,只是个略数,今天我又细细算了一下,我是1947年第一次离开家乡,那年我16周岁。本文发表于2005年3月13日《河北日报》,我74周岁。按《古汉语词典》说“70才称耄”。《左传》:“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又说80、90称耄,70称耋,耄耋指年寿甚高.古代活到七八很不容易,所以称高寿.可见这是个约略数,七八十就可说到了耄耋之年.不过,16岁应是少年,不应称童年,这是个错误.
我1947年离家,到2005年,是58年。我说离家50多年,亦不为错吧.谢谢您对我文章的认真阅读,引起您的重视,是我的无上荣幸.我深表谢忱.
[ 此贴被我的文集在2008-01-31 09: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1-31
非常感谢,对解放前束鹿农村的所有权制度,一直非常感兴趣。

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回复,我也问了其它人。后来问到一位湖北网友,知道现在湖北麻城农村,依然有这种现象。村里池塘内的鱼,平时大家可以随便捞着吃,年底前村里统一涸泽而渔后,再把小鱼放回塘里,大鱼分着吃。

63年我还没有出生,但是听村里人说过,吃了好长时间的鱼。有水就有鱼,如同有山就有兽,信乎斯言。

再次感谢陶老师。

[ 此贴被旧城道在2008-01-31 08:1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8-02-05
回想50年代,咱这一带,掘地3尺就冒水,哪个村庄没有大大小小的水坑呀?那个小男孩儿不到水坑里凫水呀?那个小男孩儿不会“狗刨”呀?到处是坑塘水柳,蛙鸣如鼓,鱼翔浅底,莺歌燕舞,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太美了,可惜现在《梦里水柳》.....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8-02-19
经典精彩!
与窗外清风、茶中郁香共享潺潺流水与心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