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骂”之“拉死鹰”(随笔)
“国骂”,尽人皆知。咱们这里的“村骂”是:“兔崽子”、“小兔崽子”。不仅上辈人可以这样骂儿孙辈儿的,同辈儿人之间也可以用这“村骂”开玩笑。这“村骂”多少还透着一丝亲切感。与“村骂”相对应的,还有“装兔逮鹰”、“喂饱鹰”、“拉死鹰”。“喂饱鹰”、“拉死鹰”所隐去的仍然是兔子,“村骂”更显含蓄。
“拉死鹰”,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过去,我们这里有一片片的坟地。官宦人家或大户人家的坟地里,种着成片的松柏树。一般小户人家的坟地里,却是光秃秃的,最多的是“枣坡子”。“枣坡子”长不成枣树,是灌木丛,也叫枣条子、枣葛针。一丛一丛的,密密麻麻,上面布满尖利的针刺。有时,会在上面看到一绺绺的兔毛,那是野兔穿行其间不经意的遗憾,或是借助这“枣坡子”完成换毛留下的痕迹。
野兔对这“枣坡子”太熟悉了!
野兔经常把坟地当做它的休闲运动广场,自然就引起了它的天敌老鹰的注意。因此,老鹰经常盘旋其上,寻找机会。我们知道,老鹰发现猎野兔,进而俯冲,要详细计算好“提前量”,否则将功亏一篑。而坟地里,高低不平,树丛密布,无形中增加了猎捕的难度。缺少经验或想侥幸一搏的老鹰,如果冒然出击,往往吃亏的是自己。在坟地里,野兔看到老鹰,并不像在平地里那样惊慌失措,狂奔逃命,而是静观其变。如果老鹰俯冲,它就“嗖”地钻进“枣坡子”,老鹰即便落地,也只好“望兔兴叹”,奈何不得。假如侥幸得手,野兔就会拼命往那“枣坡子”里钻。老鹰的翅膀是张开的,在不停地煽动着,一碰到“枣坡子”,毛翎脱落,葛针刺痛,而它却“放爪”不的——因已深入兔肉之中,只好被拉死,落个悲惨结局。
“拉死鹰”的,也是经验老道的兔子。自然,“村骂”也含有对经验老道的人的戏虐。
200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