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
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儒家讲的
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
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的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
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这个心
要是失掉,立刻就要忏悔。忏是忏摩,悔是悔过,此梵华合一名词。忏摩
是发露,悔是改过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凉。我们的心若不清净不平
等,觉心就失掉了,应立刻忏悔。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阿弥
陀佛包括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在内,一个也没有除外。佛号断掉了,
立刻提起来即是忏悔。忏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作的事,这个错了,那个错
了,如再这样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过失知道了,
以后不再做叫忏悔,至于究竟圆满彻底的忏悔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不怀
疑,不夹杂,不间断,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彻底铲除,怎能不清凉呢?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
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
行愿品)
学佛同修对佛菩萨都愿意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而对于众生则忽略了。
试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启发我们的本性,见到佛要尊重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
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现在
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
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
,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
,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佛教我们隐恶扬善,心中只记好事,不记
恶事,如常记恶事,心就不清净了。我们从佛所学,可以完全应用于日常
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
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础上,如盖一栋大楼有五层,普贤行是第五层
,第四层是大乘菩萨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础建立
在三学戒定慧上,三学的基础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
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为典范,当年孔门学生谈到夫子的德行有五
项,即温、良、恭、俭、让。以五德的基础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学,以三
学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贤行。我们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
来。另外还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万事兴,不和没有前途,个
人与团体都要毁灭。果能照以上步骤修行,能使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欢喜
。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
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
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此段经文值得我们每天随时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与
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
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华严》是佛
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还有嗔恚,结怨于人,则
自度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佛菩萨对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
什么还会生嗔恚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恚即不能断烦
恼,也不能证解脱得自在。怨结另有一解,佛说:十善厚友,十恶冤家。
怨结亦可以指十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