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扬鞭策马时 ——记辛集市辛集镇党委书记秦月权
日期:2005-9-15 作者:靳晓
--------------------------------------------------------------------------------
引子
辛集镇地处辛集市区,地域面积88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989亩,辖36个街村,人口6.2万。2001年,辛集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改革与发展重点镇。
2004年,辛集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68.6亿元(含制革区),财政收入实现3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04.1%、98.85%、14.88%。如此骄人的成绩,不能不令人想起带领辛集镇人民致富的领路人——辛集镇党委书记秦月权。
秦月权,1954年生于辛集市新垒头镇范家庄村,1972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党,1990年底调辛集镇工作,先后任党委副书记、经管委主任、镇长、书记等职,尤其是2001年4月任辛集镇党委书记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全镇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授予“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先进工作者”,石家庄市“劳动模范”、“党风廉正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推选为石家庄市人大代表、辛集市“十佳优秀人民公仆”,石家庄市“十佳乡镇党委书记”,连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实绩突出领导干部,并荣立二等功两次。
党建篇之“群雁高飞头雁领”
秦月权同志常说:“干工作要先带队伍,带队伍要先抓班子,抓班子要先正自身。”在担任镇党委书记以来,他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秦月权同志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没有歇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晚上还经常加班到深夜,就是在他自己腰椎间盘严重脱出,已经无法行走坐立的情况下,还趴办公室的床上继续坚持工作,他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感动和激励了镇村干部。
秦月权同志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了解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重大决策都是集体研究决定,为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明确了责任分工,实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运作模式,几年来,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辛集镇的综合实力也一年一个台阶的稳步发展,镇党委连续被市委命名为先进乡镇党委。街村两委班子建设是秦月权心里的头等大事,在他看来,支部书记水平的高低决定两委班子的强弱,两委班子的强弱决定街村的发展快慢,他悉心培养街村支部书记队伍,2003年农村班子换届的时候,针对农村干部老化的问题,在他的提议下,经镇党委研究,划定了明确农村干部任职标准,把一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推上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在他们的带领下,全镇农村在翻番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都大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恒涛带头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兴办化工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了都大营村化工小区,企业摊点达到30多个,不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多人,增加了农村收入,每年还为集体创收100多万元。2004年,都大营村和本镇的支家方碑村携手跨进了石家庄市百强村的行列。
党员干部是推动工作的主力军,秦月权同志以他春风化雨、春雨润物般的特有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感召和塑造着这支队伍,无论是开会时的谆谆教导,还是工作中的言传身教,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拉家常,还是八小时之外的促膝谈心,他每时每刻都在悉心培养塑造这支队伍,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生根发芽,一座又一座高楼的拔地而起,一次又一次拆迁任务的顺利完成,无不证明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证明秦月权同志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让人欣慰的回报。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也给辛集镇的当家人秦月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辛集镇地处市区,人口密集,人员复杂,流动人口有2 万多人,防控难度非常大。作为辛集镇党委书记,这个区域抗击非典的第一负责人,秦月权清醒地认识到,抗击非典的责任重于泰山,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只有背水而战,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为了强化责任,严防死守,他在全镇建立了党员包户、干部包村、领导包片、一把手负总责的四级责任体系,让每个党员干部都有任务,有压力,每个角落都有专人负责,实现了无缝隙管理。
5月中旬,正处在抗非攻坚阶段,秦月权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爱人会在这节骨眼上突发疾病,急需住院手术治疗。可是,已经熬红了眼的秦月权只是打了个电话,委托自己的妹妹照料,自己依然坚守在抗非第一线。身边的同志劝他去医院看看,他却摇摇头说:“我爱人的病是一个人的事情,况且还有亲人和医生照顾,这儿可是关系着全镇六万多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能有丝毫懈怠!”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全镇党员干部以他为榜样,全身心的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中唱到:“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是老百姓。”当了四年的书记,秦月权没背地里整过人、害过人,没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过利。也有亲戚朋友求他“行个方便的”,也有办企业、要宅基的往他兜里塞钱的,可他都拒绝了,全部按章办事,亲戚朋友背地里说他死心眼。可是,老百姓有了难处,秦书记可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找上门,一律帮助解决,老百姓亲切的称他“贴心书记”。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可以说是农村生活的一次革命。辛集镇认真制定了创建规划,确定了6个示范村、11个普及村和19个过渡村。截止目前,全镇共完成创建收入700万元,街道硬化21条,总长度9000米,总面积35000平方米,完成改厕1000多户,绿化面积2400平方米,建设休闲、娱乐场地6个,各街村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在创建实践中,秦月权硬是挤出时间,亲自分包一个示范村,深入群众做宣传工作,带领大家一起清整街道,种植树木。
今年初,月营村60多岁的老汉张贵贵,因家里走水不好,再次到镇政府找秦书记。“还没解决好吗?走,咱们一块儿去看看。”秦书记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张老汉家里。秦书记院里院外仔细的瞧了个遍,找到了张老汉家排水难的问题所在。原来,不只是张老汉家,这条胡同还有好几户人家排水都很困难。由于胡同街道过高,而这些村民家中地势又较低,致使下雨时排水成了难题。老百姓的事儿,不管大小,在秦月权的眼里都是急需解决的事。他马上召集村干部现场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把胡同街道统一标高,重新进行硬化。问题解决了,秦书记并没有马上走。在张贵贵家,映入他眼帘的是家徒四壁、生活拮据的惨淡景象,一个60多岁的孤寡老人,难啊!他掏出身上仅带的200块钱,放到张老汉手上,深情的说:“收下吧。”张老汉顿时老泪纵横,两腿一弯,就要下跪,被秦书记一把拖住,“老张,以后有什么事,就去找政府,政府给你撑腰。”
“种善因,得善果”。就在5月份,辛集市制革工业区开始动工扩建,涉及到月营村几十户农民,其中就有张贵贵家。这个靠种地为生的老农民,怎么也舍不得放弃辛苦经营了数十年的黄土地,这是他的命啊!为了阻拦施工,他躺在了工地上,无论人们怎样劝说,他就是也不肯让步。当秦月权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他的面前是,他一骨碌爬了起来,只撂下了一句话就离开了,“秦书记是党的好干部!我听秦书记的。”
古语说的好,“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这不是正是对秦月权的真实写照吗?
城建篇之“向城建要效益”
2001年4月,秦月权走马上任,担任辛集镇党委书记。他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在庄重的接过这付重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一切融进了辛集镇这个庞大的集体。
也就是在这一年,辛集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改革与发展重点镇。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善于抓住机遇的人。秦书记敏锐的察觉到,这既是上级领导对辛集镇的关心,更是辛集镇借势腾飞的绝佳机会。他审时度势,以长远的观点,将辛集镇放到了全市、全省这个棋盘上,以更高的站位纵观国家态势,横看镇市内情,自我剖析,反复论证,重新定位,精心谋划,确定了新的战略思路。
随着辛集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该镇有23个街村纳入了市区规划范围,一些街村已经淹没在楼群林立的现代建筑之中,成了典型的城中村。作为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生态的一条重要途径,该镇旧城改造工作提升到了一个重要地位,为此,秦月权同志确立“抓城建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千方百计向城镇改造和新区开发要经济效益,要社会效益。因为城建可以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可增加新的营业场所,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提供税源,拉动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城市面貌的改善,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有利于招商引资等。基于这些有利条件,2003年秦月权和领导班子突出抓了城镇硬件建设,聘请专家和设计部门进行了深入论证,精心设计,同时十分注重建筑品味和格调,严把施工质量和建筑物外形关,体现现代气息,做到一个建筑一个景点,体现不同风格。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成了旧城改造中的关键。为给旧城改造筹措充足的资金,辛集镇领导研究决定,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努力做好经营城镇这篇文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多渠道引进资金,走合资合作的发展之路。
几年来,秦月权带领镇党委一班人,通过“引、挂、联”等多种形式,采取银行贷一点、工程垫一点和集体筹一点的办法,累计投资8亿元,拆迁面积8万多平方米,兴建了两大酒店(飞马大酒店和金皇冠大酒店)、三大家具城(金鹿家具城、冯方家具城和胡合营家具城)、四大农贸市场(西苑、胡合营、东城三大蔬菜批发市场和一个禽蛋市场)、六大居民小区(亨盛小区、雅园小区、天山花园、古城小区、永盛小区和东盛小区)。随着这一大批高档住宅楼和高水平商业设施的竣工启用,不但大大改善了辛集市的城市面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辛集市的商业业态,还为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培植税源1500多万元。
秦月权同志除抓好本镇建设项目外,还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市里其他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四年来,市里先后建设了朝阳路、辛中路、安新线、衡井线、市府街、北环路、雷锋广场、芳华公园,涉及辛集镇20多个街村,上千户农民。拆迁协调工作需要镇村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面对面,这涉及到居民的赔偿和补贴问题,必须慎重。为了搞好这一工作,秦月权考虑再三,抽调骨干力量,组织专门队伍,责任到人,反复到拆迁村民家中讲政策、摆道理,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赢得了大多数拆迁户的理解与支持。可是在工作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辛中路从杨方村正中穿过,整个杨方村被齐刷刷地一分为二,78户居民需要拆迁,当时因赔偿等问题许多村民不肯迁移。秦书记带领全镇干部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一连几个月和群众们掏心窝子地谈心,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并想方设法尽快加以解决,那可真是鞋底磨破了一层,嘴唇磨薄了一层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山山水水总关情”,村民们被秦书记的热情和诚恳感动了,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秦月权常说,“情能打动人,情能服人。只有自己的工作不到位,没有刁蛮的老百姓。只要你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群众就会配合你,支持你的工作。干部不是群众的长官,而是百姓的公仆!”
经济篇之“不用扬鞭自奋蹄”
“秦书记,我们厂子的规模太小了,国外的公司实地一考察,立马调头就走,这10亩地,就象裹脚布一样死死的裹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辛集市腾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裴腾月找到秦月权,把苦水一古脑的倒了出来。秦月权听了一脸平静,没吱声,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裴董事长心里犯起了嘀咕,“秦书记好象不怎么关心我们企业的发展?我这还要不要说呢?”他一脸疑惑的看了看秦书记,这脸虽然平静,可眼睛里流露出的分明是关切和肯定的目光啊!于是,他鼓起勇气,果断的说:“我们要扩建!”这时,秦书记不慌不忙的递给他一份文件,示意他看看。 经理接过一瞧,顿时兴奋的脱口而出:“咱们要建工业区啦?”“对!”秦书记掷地有声,“不只是你的企业要发展,咱们镇好几家企业都因规模小而严重制约着发展的速度。党委、政府是干什么的?就是给你们搞服务的!”
此时的秦月权刚刚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他已经不声不响的走访调查了十几家企业,发现生意场上的“小打小闹”,永远融不到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去。“发展才是硬道理”。辛集镇的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立镇的支柱产业;企业要有大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平台,这个平台就靠政府来搭建。于是,他提出建立辛集镇工业区,为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铺路搭桥。
2001年10月份,秦月权同志为筹措批地先期投资的500万元,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寻求支持,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去年年底占地330亩的辛集镇工业区建设项目终于批了下来,腾跃、阿木森等企业陆续进区办厂。“送佛送到西。”秦书记又想到了企业的前头,场地有了,服务也要跟上去,要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企业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他们通过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引导企业进区经营,在占地、水、电、通讯等方面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条件,镇党委、政府还为入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保证入区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些优惠措施的制定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目前,签约进区企业达到了12家,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已有11家企业开工生产,其中腾跃工业园占地150亩,投资8000万元,建设铁路机车车辆系列配件项目,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二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正在紧张建设中,2007年就可建成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多元;投资6500万元的12万吨淀粉糖项目也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内可开工生产。工业区外其他企业也加大了投入,利盛木业有限公司和香港客商合作,投资800万元,开发复合实木地板;申科仪表公司新投资2000万元,占地30亩,新上电力执行器项目,踏岳集团投资1500万元,进行汽车后桥生产线技术改造。都大营宴城小区投资5000万元,企业已达30多家,新上扩建续建项目40多个,并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
锋从磨砺出,香自苦寒来。如今的辛集镇工业区已远远不能满足辛集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秦书记又在谋划辛集镇工业区的二期工程。
农业篇之“特色农业增效益”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沿循多年的种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秦月权清醒的认识到,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在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加强产业化发展,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
辛集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立足全镇农业条件,确定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精细种植、集约经营、服务市民、服务工业生产的农业结构调整路子。按照面向城市“菜篮子”,发展城郊型农业的路子,坚持稳棉粮,扩果菜,大力发展养殖业,特别是重点抓好肉、奶、蔬菜和优质果品的基地建设。其中,以都大营、撒马营和月营为中心,继续建设高标准大棚基地,生产错季蔬菜和优质草莓、葡萄、蔬菜大棚建设达到200多个,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辐射和带动了锚营、裴辛庄和佃士营等周边村的蔬菜生产;以徐家庄、旧垒头等村为重点建设的优质果品基地,发展鲜桃、李子、优质杏、冬枣等1600亩,嫁接改造梨树1100亩,果品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到位;以锚营村为中心,建设的优质猪养殖基地,养殖区达到了4个,肉猪年出栏2.5万头;以冯方为代表的蛋鸡养殖专业村达到5个,蛋鸡存栏达到了80万只;以六郎营为中心建设的奶牛养殖基地,年存栏达到800头以上;经锚营、赵庄等村为示范,依托利盛木业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种植了速生杨400多亩,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式的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但是,由于生产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有市无场,买难卖难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市区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秦月权同志和镇领导急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分别在市区东郊投资2800万元建设了禽蛋批发市场,在市区西、中、东三个区位投资近1200万元,分别建设了西苑、胡合营、东城三个果菜批发市场。
这四大批发市场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周遍群众,解决了群众“养女容易嫁女难”的问题。每年一到旺季,这里客商云集,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最高时日成交额达到200万元。去年,辛集镇完成种植业产值12000万元,同比增长13%,完成畜牧业产值9000万元,同比增长19%。
服务篇之“春雨润物细无声”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秦月权说,“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追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年来,秦月权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年年月月,冬去春来,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辛集镇这方热土、为了这方热土上淳朴、善良的人们默默的奉献着……
2001年,秦月权多方筹集资金279万元为镇第六小学和第十小学兴建三个教学楼和综合楼,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室不足的问题,受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称赞;2003年,他采取向上争取、横向求援、镇上补贴的办法,筹集资金40万元,修通了旧垒头村与307国道仅2公里之隔的“致富路”,了却了这一方百姓多年的夙愿;2001年,筹资50多万元迁建了镇敬老院,使孤寡老人得到了更好的救助,并于2004年冬天,配合市里的工作,专门腾出一层楼成立了辛集市少保中心,让那些无家可归、孤苦无依的孩子有了温暖的“家”;2004年春节前,在秦月权的倡导下,镇村干部捐款10万元,给全镇300多户贫困家庭送去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2004年春节前,还没等秦书记倡议,镇村干部就自发捐款10万元,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了这300多户贫困的家庭……
窥斑知豹,知微见著。
西石村和陈马庄村是毗邻的两个村庄,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两个村很少来往,干部群众心里总是隔着一堵墙。陈马庄村紧靠省道安新线,交通十分便利。而西石村要想直通安新线,就必须经过陈马庄村,由于多年来的宿怨,致使西石村“有一条出村的路”成了几代人的梦想。
秦月权坐不住了!一定要修通这条路!2004年6月,秦书记多次到陈马庄村和西石村做工作,找村干部谈,找老党员谈,找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谈,他从今日栽树、明日乘凉的浅显道理到发展经济、无愧人民的深奥理论,说的是头头是道、慷慨激昂。最后,两村终于抛开狭隘的个人利益和短浅的思想认识,达成了共识。“打铁要趁热”。村里没钱,政府想办法。秦书记想方设法、东挪西凑,筹集了15万元资金,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赶在上冻前修通了这条宽4米、长1公里的水泥公路。竣工这一天,西石村全村老百姓激动万分、欢欣雀跃!多少年的求索,几代人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人心换人心”。老百姓用最朴实的行动来回报秦书记——拖欠国家三年之久的农业税,在这一天全部交齐了!全村一户不剩的自发把钱交到镇政府,当秦书记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这个铁铮铮的汉子也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这是百姓的心啊!
如今再谈起这件事,秦月权消瘦的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他深有感触的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他所说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就是老百姓给予他的最高奖赏,也是他胸前最为闪亮的一枚勋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难忘记;看今朝,春色满园花绚丽;展未来,正是扬鞭策马时。勤劳智慧的辛集镇人民,在秦月权的带领下,又踏上了新的创业征途,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辛集市新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