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858阅读
  • 24回复

辛集部分乡镇地名来历 (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7-01
— 本帖被 小丫头 执行提前操作(2007-07-08) —
辛集市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 K}@rte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e3;D1@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8N'hG,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C'$}{%Cc@$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ac$4#Bp[B  
'A:Y&w"r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Q+ V<&  
lY tt|J  
u)r/#fUZ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Mq J\S7H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lF!PiL  
tp cB}HUv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vNs%e/~vj  
J Ah!#S(  
一、与滹沱河有关。 @L!^2v  
diJpbR^JP  
旧城: `~u=[}w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iXnXZ|M  
c HFW"g78  
新城: ftPps -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LsERcjwwK  
I&La0g_E  
新垒头: ^ l]!'"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tf6m .  
! s =$UC  
王口: 3i!a\N4 K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gE\ ^ vaB  
`X@\Zv=}  
一间房: Wds>'zzS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d|NW&PG  
c 1F^Gj!8  
河庄: Pqya%j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K& ^qn&  
'D5J5+.z  
散思台: lUEbxN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zKW[sF  
Nz`8)Le  
满家湾:  1}=D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crR{OjE"  
T"Y#u  
东小王、西小王: T/P\j0hR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iLSUz j`  
<9fXf*  
漫河头: <7J3tn B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AEyD?^?  
H;nzo3x  
郭西: x7zc3%T's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Zwc&4:5%  
]z^jz#>um&  
文朗口: ?;W"=I*3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2_FM!e  
o[!o+M  
雷家庄: u5}:[4N%I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rz30xT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ouoRlb/  
\T_ZcV  
小辛庄: u$aK19K/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kb2C 9<  
La1:WYt  
田家庄: c%doNY9Q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cY HH$  
^vd$j-kjTP  
马吕: '69)m~B0a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LvG$J*  
W$hCI)m(  
王家庄: % E1r{`p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P*~CHx>  
Ly2,*\7  
周家营: :[n~(~7?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 Z<\R0  
,nteIR'??  
贾辛庄: PDD2ouv4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v/L   
}}TPu8Rl  
仨树: ,Lp"Ia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8qR7Z^HZ  
}VJ>}i*  
东石庄、西石庄: Wu$ryX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g7O   
Z. gb'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hTLf$_| P  
EWDsBNZaI  
yg}O9! MJ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PM[W7g T  
ct- Bq  
位伯: j? BL8E'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1i z =i^}  
Q*#Lr4cm{  
南智丘: _9lMa 7i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ON\bD?(VY  
^\gb|LEnK  
$EFS_*<X  
范家庄: Cu#n5SF*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i;%G Z8  
?{TWsuP7  
石碑: ! I ?C8)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2y/:  
2: gh q  
,V9qiu=m   
-"nkC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uZn_*_J!  
IwnDG;+Ap  
军齐: j_90iP^5: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S,:!H@~B  
*x2!N$b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1w7tRw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fs#9~b3  
}kmAUaa,Z  
等报: :.g/=Q(T~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cF15Mm2  
8`+=~S  
东大陈、西大陈: I*a@_EO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o4FHR+u<M  
_ )5E=  
北大过、南大过。 ,byc!P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45.ks.  
<<d#  
马兰: )b1hF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Zt9G[[]  
]" V_`i7Z  
东良马、西良马: D*-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ZXQ5fBx  
i_*yS+Z;  
六郎营: ENhLonM eV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n@A%B  
; j.d  
留双营: rogy`mh\r2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8X`DFeJ  
5"nq h}5  
大营: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ZUHW*U.  
四七营: vOlfyH>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hy'6/  
4utwcXL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9]=J+ (M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jh$nMx)!  
东柳科、西柳科: jq )Bj#'7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y p{Dl  
抬头村: 1r> ]XhRFZ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hEs =Xs  
红旗营: ~fkcal1@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k6+- 1~_  
石槽李家庄: N/0aO^"V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eWv:wNouk  
撒马营: J8Wits]A]$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QoxYzln  
孤马营: QY)p![6Fj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Wd;t(5Xl  
都大营: BT [|f[ 1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h623)C;  
试炮营: f  u\j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n)5t!  
王庄营: m@+v6&,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apm%\dN  
草帽庄: yGtTD9j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C!GV.q[  
伴当营: H1U$ApD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QYo04`Rl  
倾井: |E6_TZ#=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99#7B  
东谢村、西谢村: k5-4 ^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x @43ZH_  
~|=D.}#$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y$7Ys:R~  
仁慈: Q9OCf"n$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l3b=8yn.  
东朗月、西朗月: B`eK_'7t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h!Ss Iy(  
0a :oC(Ak  
u $-&Im<  
`:3nF'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抬头望望天,月亮在亮.低头看看地,浪花在跳.这个世界多么渺小,只要努力心比天高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7-02
当然要顶一下下拉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7-02
不错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7-02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7-02
知道了。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7-08
好多跟刘秀有关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7-0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7-08
aixinji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