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790阅读
  • 24回复

辛集部分乡镇地名来历 (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7-01
— 本帖被 小丫头 执行提前操作(2007-07-08) —
辛集市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 uZd)o AB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dZ 9=]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K+e!J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2[j|:Ng7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3Uu()   
7D9R^\K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F_YZV)q!W  
U:_T9!fG  
:T%,.sH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Clf]\_II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_>c P  
ScZ$&n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f=} u;^  
]y-r I  
一、与滹沱河有关。 Lm-}W "7  
\ E[0KvN;O  
旧城: L?Wl#wP\;*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la|#SS95  
=E4nNL?  
新城: "/ @ ; 6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P4R.~J ;8  
Qbt fKn95  
新垒头: Axj<e!{D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E* ^AW  
9L!Vj J  
王口: zx#d _SVi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pA+Qb.z5z  
^]E| >~\  
一间房: b cz<t)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Og30&a!~F  
=jg!@H=_i  
河庄: 7F}I .,<W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gj6"U {D  
yMX4 f  
散思台: ?em)om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nez5z:7F  
z0g$+bhy  
满家湾: 1D=My1B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I0Wn?Qq=@  
0vQkm<  
东小王、西小王: LT'#0dCC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6\~m{@  
M 80Us.  
漫河头: F^`sIrZvs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juZ[]_ {  
e|+uLbN&;c  
郭西: yU .B(|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J? df  
 pSV 8!  
文朗口: G=yQYsC$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Y*w< ~m  
^9cqT2:t  
雷家庄: %\:.rs^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aL#b8dCy'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MKoN^(7  
sI*( MhU  
小辛庄: G@,qO#5&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y'>0'et  
~a/yLI"'g  
田家庄: ,aawtdt/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Ix1ec^?f  
hrEK mRmF-  
马吕: B<:i[~`7t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Hb!Q}V+Kb8  
e[Q(OV5(R  
王家庄: 8&dmH&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 'rzd  
%pTbJaM\U  
周家营: 0FEb[+N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I>9rfmmTI  
Y;-"Z  
贾辛庄: 4:6@9.VVT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k8><_vr}  
ap;*qiNFQ  
仨树: xo^_;(;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6-J `.  
w :^b3@gd  
东石庄、西石庄: }=XL^a|V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g*Cs /w  
J fsCkS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p[m  
Kpj0IfC,10  
$R7d*\(G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u7a4taM$d  
xA&G91|s  
位伯: %9Ulgs8=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7p u*/W~  
7sHtJr  
南智丘: &y Vii^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i3(bg,  
wond>m 3  
?P"ht  
范家庄: /V&$SRdL*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qx Z3   
o Q{gh$6*  
石碑:  0m*0I >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HGEddcC  
8V~w3ssz  
To=1B`@-  
(`>4~?|+T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27,WP-qie  
!t;$n!7<  
军齐: 3ck;~Ncj<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AQ+w%>G6  
(sr_& 7A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F Fg0}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sVh!5fby&  
 $7|0{Dw  
等报: o`G'E&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lyB@) 6.  
E\RQm}Z09  
东大陈、西大陈: fa<83<.D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T UtVG  
W P.6ea7k  
北大过、南大过。 [@>Kd`!'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2?i9F0_  
/6L\` \g  
马兰: o @&#*3<_e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Qj 0@^LA  
E$8GXo00v  
东良马、西良马:  299; N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kma)_X  
6Y}#vZ  
六郎营: _Vp9Y:mX2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G]q6Ika  
B.&q]CA v-  
留双营: z,DEBRT+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W0gaOew(^  
.F 3v)  
大营: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3(FJ<,"D}  
四七营: 'lIT7MK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q5hB  
CE*@CkC0z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t*45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Ptv#LSUX  
东柳科、西柳科: S=M$g#X`5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JNX7]j\  
抬头村: $ n 7dIE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hnG'L*HooE  
红旗营: *W# x#0j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D%Pq*=W  
石槽李家庄: 6ng . =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w_\niqm<y  
撒马营: \>9%=32u.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WnHf)(J`"  
孤马营: :X2B+}6_&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s(wbsRVP8  
都大营: u-jGv| ,|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dw Aju:-H  
试炮营: .sjM$#V=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lu; b!  
王庄营: WER K JA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pG4kh!  
草帽庄: X}Fc0Oo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ykQ[d`:|  
伴当营: YSv\T '3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v*]|1q%/  
倾井: ^*}L 9Ot~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  
东谢村、西谢村: ]j_S2lt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Ibpk\a?A{  
*^" 4 )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m 0un=>{  
仁慈: =_Qt&B)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 n11L  
东朗月、西朗月: htMpL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ogjm6;  
dos$d3B4  
Pme`UcE3H  
3go !P])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抬头望望天,月亮在亮.低头看看地,浪花在跳.这个世界多么渺小,只要努力心比天高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7-02
当然要顶一下下拉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7-02
不错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7-02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7-02
知道了。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7-08
好多跟刘秀有关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7-0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7-08
aixinji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