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地处石家庄市东辛集市兴华区辛中路1号,隶属石家庄市教育局管辖。是一所全员寄宿的普通高级中学。至2005年初,全校共有高中教学班53个,学生3585人,在职教职工269人,其中专任教师203名,特级教师3名,高级职称人员73名,中级职称人员56名。校园面积316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
河北辛集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建校近六十年来,为祖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三万余名优秀与合格人才,创造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具有“辛中”特色的好校风,好传统,是一所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具有浓郁的农村乡土气息的学校。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摸摸辛中砖,死了也不冤”的乡谚便在冀中平原广为流传。1962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河北辛集中学为河北省重点中学,1978年1月国家教育部确定其为全国首批办好的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同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其为优先装备的13所省重点中学之一。2003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河北辛集中学“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称号。
河北辛集中学创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夜的1945年8月7日,当时的校名为“晋察冀边区第六中学”,后遵照上级指示,学校几次易名为“冀中区第二中学”(1946年10月~1949年3月)、“冀中区辛集中学”(1949年3月~1949年12月)、“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1949年12月~1950年11月)、“河北省辛集中学校”(1950年11月~1953年9月)、“河北省辛集中学”(1953年9月~1954年12月)、“河北辛集中学”(1954年12月~1968年10月)。
本校创建之初,正逢艰苦的解放战争年代,当时的办学宗旨是“一切服务革命战争需要,一切为了革命战争胜利”。师生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发扬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提出“以生产养学校”的口号,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纺线织布。师生同甘共苦,伙吃自带的粮食,同睡地草铺,一起清除垃圾、瓦砾,一起修路、筑墙建设校园。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是用黑油灯照明。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服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全校师生按军队编制,一切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队”(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连队),教育内容,首先是政治教育、军事常识和学做群众工作,使学员在革命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同时也学习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名为“中学”,实际上是一所短期干部训练班性质的综合性教育学校,为解放战争培养急需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军、政和技术人才。从1946年到1948年,全校共有五百余名师生,投笔从戎,参军参战。在1947年的"石东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中,除一部分师生直接参军外,本校还组织了运输队、救护队和战地宣传队,支援前线,“青年剧社”学员,自带干粮、行装、道具、乐器,冒着敌机的扫射、轰炸,不怕苦、不怕累,步行一百四、五十华里,赶赴前线宣传演出。
关心群众生活,无条件地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校自创建之日起,便紧紧抓住这个法宝,纳入教育计划,作为培养学员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员树立革命的群众观点,身体力行,要求干部、教师以身作则,做学员的表率,学校建立关系村,师生建立关系户,多次帮助当地村民收秋收麦、抗旱、播种、除草、灭虫等,1948年秋天,都大营村民给学校送来一块刻有“学不忘民”四个大字的木扁,这是学校光荣历史的见证,是校训“学不忘国,学不忘民”的真实写照。
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写的《我的教学观》一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提出其办学思想: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是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
“学校的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息息相通”。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河北辛集中学建校初期,师生员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为国为民同甘共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自力更生,建设校园,将生活、社会和教育融为一体,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典型。
艰难困苦的创业历程,磨炼了早期“辛中人”的意志,铸就了“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校魂,形成了颇具“辛中”特色的文化底蕴:辛集中学是一所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一代又一代“辛中人”牢记“学不忘国,学不忘民”的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在经受多次重大考验中,学校取得新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良好校风。
1949年12月2日,本校易名为“河北省立辛集中学校”,进一步走向正规化,在由“队”改“班”的基础上,分年级设初、高中,同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本校独立组织笔试为主口试为辅的考试,分设教导处、总务处和各学科教研组,面对国家急需各行各业建设人才、高等学校急需优秀生员的现实,学校领导明确提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普通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生活即教育”的重心转移为以“教学为中心”安排学校的整体工作,各科教学试行前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教育学》确定的教学模式。建校初期的“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精神,逐渐内化、迁移,形成了“三勤奋”(领导勤奋工作、教师勤奋教学、学生勤奋学习)、“四认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的良好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
1955年7月,本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升学率为87.3%。至1965年7月,连续十一届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河北省名列前茅。1960年的高考升学率为100%。当年学校党总支书记以“先进集体”代表资格出席全国文教、体育、卫生群英大会,受到表彰奖励荣获锦旗一面。
1962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确定本校为河北省重点高中。10月12日,河北日报以《良好教学成绩的由来》为题,从“领导干部钻研业务,深入细致领导教学工作”、“教师队伍稳定,以校为家勤奋教学”、“教育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等四个方面,综合报道了河北辛集中学的办学经验。
1963年1月,河北省教育厅提出:“确定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办全日制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教育骨干”,“使全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高质量的小宝塔”,同时,在小宝塔范围内要首先办好40所基础较好的全日制中学,河北辛集中学是首先办好的“小宝塔”之一。
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时间里,学校抓住时机,准确定位,以人为本,育才兴校,以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一所名校。学校在经受多次考验和克服重重困难的发展道路上,始终不忘两个“坚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次政治运动氛围中,特别是在1957年“整风反右”开始之后,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跃进”洪流中,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统帅之下,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以教学为中心”的育才之路,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靠“教学”这个主渠道来实现,河北辛集中学不只是升学率高,德育、体育和文艺工作也是名居前列,广出人才;坚持继承和发扬建校初期的优良传统,从领导以身作则、深入教学第一线,教师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学生立志报国、刻苦学习等三个方面来加强校风建设,靠校风的感召力与同化作用,形成了广大师生员工爱校如家的荣誉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人际关系,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文化大革命”十年,本校受到严重摧残破坏。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全国范围大串联,本校被迫停课。继之造反派夺权,武斗和派性越演越烈。解放军来校实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后又进驻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广大干部和教师被“审查”、批斗,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受严重破坏。1968年10月,本校以“资产阶级大染缸”的“罪名”被强行解散,改由束鹿县领导,后易名为“束鹿县五七农业学校”,1972年又改办“束鹿县师范学校”,从束鹿县招收学员,办短期的“农技班”、“机电班”、“文宣队”和“师训班”。1973年学校又更名为“束鹿县辛集中学”,至1978年初,先后在辛集镇周围七个公社招收高中班64个,初中班4个,共3740余名学生。此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受到“两个估计”、“向黄帅学习”、“马振扶公社事件”、“批林批孔”、“学习白卷英雄张铁生”、“批判右倾翻案风”等事件的冲击,搞得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人心惶惶,无所适从,不敢教育管理学生。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胜利粉碎“四人帮”。1978年1月,本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办好二十所重点中小学之一。同年6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为“辛集中学”平反,摘掉“资产阶级大染缸”的帽子。7月,恢复考试招生制度,在石家庄地区范围内录取高一新生。10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确定本校为河北省首批办好、优先装备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6月,石家庄地区行署决定学校由地区行署管辖,9月25日,学校按省统一规定,校名恢复为“河北辛集中学”。在此期间,上级领导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1978年6月,原石家庄地区教育局长徐英杰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原河北辛集中学副校长刘俭任校长,9月原河北辛集中学校长陈挹芬任学校名誉校长,原河北辛集中学副校长刘金池任副校长。后经1980年、1982年、1984年几次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力量,完成学校领导班子新老交替。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本校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忆校史,讲传统”,“干中学,老带新”,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风建设,确定河北辛集中学校风为“团结,严谨,求实,奋进”,校训为“学不忘国,学不忘民”,靠“三勤奋”“四认真”精神的焕发,使学校尽快恢复元气,拨乱反正,步入正轨,并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1980年首届恢复重点中学名誉之后,招收的新生毕业,高考成绩列全省之首。1982年出了河北省高考理科状元,1985年河北省数学竞赛,3名同学分获省第一名、第四名、第九名。1986年,河北省物理竞赛,两名同学分获省第一名、第六名。本校受到三次国家级奖励,26次省级奖励,37次地市级奖励,其中主要的有: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德育先进校”奖牌,1990年河北省教委颁发的“教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获河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全面督导评估“优秀学校”一等奖,同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先进单位”称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本校发展遇到新的挑战,1993年8月石家庄地区与石家庄市合并后,本校与河北省同级别的优先办好的省重点中学相比,“软件”建设领先,“硬件”建设滞后,无论是校舍基建、师生食宿和工作学习条件,还是教育、教学设备,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社会舆论称之为“软件硬、硬件软”。
1994年5月至1997年初,上级主管领导几次调整本校领导班子。期间,建设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已提到日程,面对新的考验,本校领导抓住机遇,提出以“人气”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筑起新的精神长城,办出新的活力,明确提出“坚持‘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改革,发扬传统,办出特色”的办学总体思路。结合1995年10月进行的校庆50周年纪念活动,以爱校情感凝聚人心,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制定《河北辛集中学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整体改革”的框架意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整体推进学校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以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动力,奋发进取。领导干部“自严、自省、自励”,与师生员工同甘共苦,以此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形成集体荣誉感,奋力争先,辅以奖勤罚懒,给成绩突出者以物质奖励。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大教育科研力度,科研带教研,教研带教改,教改促发展,“出精品”,“育英才”,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从1994年到2000年,为高校输送3400余名新生,高考上线率在95%以上,其中80%考生在本科线以上,60%考生在重点线以上。1996年一名同学获河北省文科高考状元。在国家教委统一部署安排的高中数、理、化、英语、微机等学科奥赛活动中,共有206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共有12名学生在数、理、化竞赛中获河北省前三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决赛,并有1名同学在1995年1月获全国高中数学奥赛第一名,进入国家奥赛集训班,为河北省填补空白,化学科有6名同学先后5次参加全国化学奥赛决赛,1996年一名同学在全国化学奥赛决赛中进入十强,进入国家奥赛培训班,1997年两名同学分获全国高中生化学奥赛决赛第4名、第9名,一所学校两名同学同时进入全国十强,在全国尚属首次,获第4名的同学进入国家奥赛培训班。2000年1月,一名同学第5次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决赛,并获一等奖,为本校捧回“全国化学竞赛优胜杯”。期间,本校6次获国家部、委级奖励,14次获省级奖励,47次获石家庄市级奖励,2次获辛集市级奖励,其中主要有:199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本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河北省体育局和教育委员会联合授予学校“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2000年度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人才奖’先进单位”称号;同年9月,学校12名田径运动员代表石家庄市参加河北省第十届全民运动会,参赛队员成绩均在前8名之内,并取得两个第一名。10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授予学校“河北省第十届运动会贡献奖”锦旗。1997年6月,学校挂牌《“九五”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实验基地》,承担《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研究任务。1998年10月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97~98年度优秀实验集体”,挂牌“科研先导型学校”,2001年初,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授予学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先进实验单位称号。1997年河北省教委授予本校“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1998年6月河北省教委授予本校“中小学德育示范校”称号。6次获石家庄市教委授予的“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连续4次获石家庄市教委党组授予的“实绩突出领导班子”称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本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在各级领导关怀指导下,本校靠自身优势,自筹资金近2000万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教工宿舍楼、电教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餐厅等,建筑面积总计25000平方米;对原家属宿舍楼进行维修、改建;按《体育工作条例》标准建成占地近50亩的操场;电教、微机、实验、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设施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一类标准更新换代,计算机校园区域网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教育部命名河北辛集中学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至此本校走出了“硬件软”的低谷,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0年8月,本校新领导班子到位。经过三次酝酿讨论,制定《河北辛集中学2001~2005年五年发展规划》。确定近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下,走科研强校之路,以科研为先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辛中人”的主体性发展,把本校办成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示范性、具有新时代鲜明特色的全员寄宿制农村型普通高级中学。明确“保障基础,发展个性,铸造精品,服务社会”为新时期培养目标,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研强校具体要求和方法、措施。从2001年开始,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以岗定人,双向选择,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改革处室机构设置,加大年级组管理力度,进一步修订完善量化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近三年来,校园硬件建设年年迈出新步伐,取得突破性进展:逸夫教学楼、两幢学生公寓、两座职工宿舍楼、新校门、图书馆扩建工程、体育馆、办公楼等大型基建工程相继完工,还完成了两座学生楼改造、实验楼装修、操场扩建、礼堂装修等工程,学生全部住进一室一阳台一卫生间一电话的高标准公寓,投资143万元的地热井于2002年冬供暖;硬化地面近10000平方米,绿化3000多平方米,植树10000余株,办公楼还安装了中央空调;逸夫教学楼投入使用后,48个教室全部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网络教学;全校电脑总量达到500多台,全部连接因特网和校园网,学校资源库存达到300G左右,初步形成了“组组有主页,人人有资源,处处网管理”的局面,在辛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协助下,2001年征地23亩,2003年征地60亩,使校园面积增加到316亩。
在抓住“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规模”机遇、不失时机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尽快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稳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近三年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2100余名新生,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达到100%,本科一批、二批上线率达到60%和90%左右,2002年,一名同学高考成绩排名河北省理科第二。数、理、化、生学科奥赛继续取得好成绩,68名同学获省级奖励,2003年一名同学获全国化学奥赛河北赛区一等奖第3名,参加全国奥赛决赛获二等奖。近三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部、委级奖励6次,省级奖励5次,市级奖励11次。其中主要有: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11月颁发的“1996~2000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联合颁发的“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河北省教育厅2001年12月授予“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称号;在2003年3月广州召开的“学校优质教育”课题年度工作暨学术研讨会上,获“优质教育研究课题阶段组织管理奖”;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发展网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网站系统示范单位”称号;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年会上,本校被评为“优秀实验单位”;石家庄市教育局三次授予本校“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1月,中共石家庄市教育局党组授予本校“2002年度实绩突出领导班子”称号。
2004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组部文件精神,上级主管部门对本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提出了56字工作方针:整体规划,目标激励;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改变作风,重心下移;落实常规,讲究效率;增收节支,提高待遇;以人为本,师生“上帝”;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立足于首批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行列,以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着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校庆6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融合传统优势,凝聚人心,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在高考和高一新生录取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纵观“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校的发展历程,河北辛集中学一直是顺应时代潮流,以改革为动力,以继承和发扬自身优良传统为精神支柱,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好传统”谋求“新发展”。大处着眼,教育正处在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过程中,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多数“辛中人”的主流意识。在办学实践中,面对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在地域性的一些“应试”体制上、制度上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被打破的情况下,学校常常遇到诸如生源非公平竞争、教师随意流动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干扰等棘手问题,本校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有时却表达着比较陈旧的行为的矛盾状态中前进。在艰苦的解放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年代所形成的好传统、好校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立足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在河北辛集中学持续发展之路上,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是:以“辛中人”的实际行动对“八字校风”的精神内涵进行全新的概括,办出学校的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