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比例降低可能引发社会分化 D]fuX|f~ul
j8p<HE51
作者:王军荣 i0K 2#}=^
PdqvXc
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os"R'GYmf
Qe>_\-f
农村大学生比例为何会逐年降低?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现在农村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师资配备和教育教学设备上存在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走向了“零就业”,而家长为孩子读大学付出的代价极大,尤其是高昂的学费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农村的家长和学生看不到读大学的希望,却明显感觉到读大学的艰辛,放弃,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Ye&/O<G'V
'`2'<^yO
农村不上大学的孩子去了哪里?最多的是加入到打工潮中,成为新一代农民工。诚然,新一代农民工比起他们的父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更高一些,但局限性也更加明显。特别是在他们接触到城市的光鲜之面后,心理的落差会更大,其潜伏的危险因子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由于一个“引子”而点燃。这对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都是极为不利的。 ,"is%O.
PL{lYexJ
“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的指向其实只有一个——公平。农村教育为何薄弱?原因是政府对其投入太少。那些高标准的示范学校,有多少是在农村?而高考的相关改革,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城市。农村孩子读书越来越辛苦,但考上大学的机率却越来越小。教育的不公平只是一个方面,就业上的不公平则更加突出。大学生找工作时,一个手中握有实权的爸爸,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有着天壤之别。“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不仅是一句牢骚,更是现实的折射。 py:L-5
cM'MgX9
农民是务实的,他们会算账,上大学既然费力不讨好,既然成为赔钱的“生意”,那就不读了,让孩子去打工,赚钱养家。如果每一所大学满眼都是“城市生”,那意味着什么?将来,就业领域、职业范围,都会出现阶层鸿沟,谁能担保不会带来群体分化、意识冲突? Ie/_gz^
<<u]WsW{C
公平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m:Q'4Ep
QUn!&55
9dNkKMc@
SoM,o]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