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范汉杰集团约10万人,彻底封闭了东北的南大门,将东北和华北的国民党军彻底分割开来。范汉杰被俘后,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攻克,东北的国民党军就从心理上被摧垮了,被困于长春的国民党军10万部队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蒋介石不得不下令从东北总撤退。可惜这个决定太晚了,在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路突围时,东北野战军迅速将其合围在辽西平原,激战2天,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在内的10余万精锐就地被歼。指挥官廖耀湘束手就擒。
随后,东北野战军兵分两路,猛扑沈阳、营口。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当辽沈战役激战犹酣时,毛泽东已在思考与部署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另一场大决战。另一战略决战在中原战场拉开了帷幕。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精心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决定集中徐州、华中两大战区主力,以徐州为中心,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北起临城,南至蚌埠,依托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与解放军进行孤注一掷的决战。
与辽沈战役不同,在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兵力不占任何优势。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拥有60余万兵力,加上战役发起后的增援部队,投入作战的兵力达80多万人。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总兵力为60多万人,装备更是差距很大。60万对80万。在这种情况下决战,毛泽东确定战役的方针是:首先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吃掉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以此调动牵制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之势;同时以中原野战军攻占徐州、蚌埠间的战略枢纽宿县,封闭徐州国民党军陆上通道,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几块,再各个予以歼灭。
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三路南下,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地区。激战至22日, 全歼其10余万人,黄百韬被击毙。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时,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攻克了宿县,还将来援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0万多人合围于双堆集地区。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被分割在徐州、蚌埠、双堆集三块互不相连的地域。
蒋介石此刻已失去了在徐蚌地区与解放军决战的勇气,命令徐州的国民党军弃城西进,同黄维兵团会合,共同撤向淮河以南。徐州的国民党军3个兵团27万人马在杜聿明指挥下,蜂拥西逃。华东野战军多路追击,迂回拦击,将之合围于陈官庄地区。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包围了国民党军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重兵集团。而蒋介石从各个战场紧急调兵增援,其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距黄维兵团只有70公里。解放军不具备同时歼灭各部敌人的力量,而如拖延时日,将陷入被动。淮海战役总前委确定,集中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围住杜聿明集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刘伯承将这一方针称作:“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12月12日,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激战三日,将其全歼,生俘黄维。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见状,仓皇退回淮河以南。
至此,中原战场只剩下了被围于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而杜聿明集团此刻已经是饥寒交迫,四面楚歌,官兵大批投诚,部队士气全无。
但此刻毛泽东却下令,部队转入休整,对杜聿明集团暂不做最后的攻击。战略决战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发起。毛泽东要利用杜聿明集团,拖住华北傅作义集团,再做一篇大文章。
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没,中原国民党军则陷入重围,傅作义已失去南北依托,是南撤江南还是西去绥远老家,左右彷徨。他将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准备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迅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