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833阅读
  • 1回复

辛中老师陶昆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5-04
                                                                   陶昆仲艺术简历陶昆仲,汉族,男,1930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河北师院中文系毕业。全国重点中学——河北辛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河北作协会员、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美文》、《民间文学》、《百花园》、《河北日报》、《风流一代》、《中国青少年文学》、《北京文学》《河北文艺》、《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小小说月刊》、《老人世界》以及美国《美洲时报》等发表作品约300万字。著有《梅花翅》文集一部(中央文献出版使出版)。1990年7月获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全中国夏令营征文比赛“园丁”奖。1995年2月《婚礼》获河北电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征文大赛”一等奖。2003年《穷无鸱酒叹借书》获“海纳杯”河北全省图书馆征文大赛一等奖 。2005年3月《嘴咬的爱》获中国郑州小小说学会“新人奖”。2008年《旅美散记》获第三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三等奖。旅美期间他的部分书法作品受到美国友人赞誉和收藏。2009年《腊梅花开》获第二届中华文化英才一等奖。2010年后他的书法作品受到全国各地文友的好评。
  
                                       八旬笔力  十分精神
陶昆仲老师退休前是全国重点中学——河北辛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他文化底蕴丰厚,胸怀博大,才情睿智,直到今天文学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大有成就,而且书法造诣也有很深的功底。跟他交往过的人有所体会,他不仅有着和蔼可亲的面容,而且性情温良敦厚,其言沁人心脾,其字达人耳目,其人以德贯道,是辛集市文友们爱戴和仰慕的老人。
“八旬笔力、十分精神”是一句对陶昆仲老师的真实写照。品味他的书法便可见一斑。书法虽不是他文化生活与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他从龆龀之年即描红写仿,初临颜鲁公之《勤礼碑》后习华世奎之《双烈女庙碑》,虽历经坎坷,但从未掷笔辍习。花甲之年勤于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揣摩“王书”之精、气、神,学习其各种笔法,深深体会到古来凡是名家真迹,结字虽不同,而其下笔处则相同,练习其藏锋、露锋、中锋行笔、侧锋行笔、散锋行笔。入帖又出帖,他认为练习书法如修行,亦即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写字就是在完善并吐露自己的各种观念。他以“不狂怪怒张、奇态取媚”的原则律己,以“心正则笔正、骨刚书雄健”的精神自勉。而今八十有三,每天上午持握墨笔练站功,面对一张白纸凝神,练心,练身,练意志,坚持两小时。这是他文化生活的必须,是他心灵的游走和精神的守望,也是他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触与表达,更是他内心语言的宣泄。他不是为书而书,而是写心中的语言、感悟。他以热爱生活的情怀、丰富的学识修养、参悟古人哲思熔铸于笔墨之中,彰显其字的宽博大度、以气势凌动的个人风采,流露出心仪的浑然,他用别样的观察视角体悟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他的书法还是文学作品,都能使人感觉到很强的视觉冲击和震颤。  
陶昆仲老师最近书写的一些条幅多以行草面世。他善于用线,他认为线条的转折是力道和柔美的结合,有张力、有弹性,美中有韵,清新爽朗,字里行间中规着章法,笔笔圆转活脱,飞动迅疾。结体形态灵活多姿,透露出精彩稳健、气势宏大的艺术风格。他经常讲:“线条是高级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提炼,是内美的熔铸,一笔见性,见字如见人。”由此可见,他对线条控制的如此自如和优雅,是得益于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一种随心见性、达意从容的自然。      
     陶昆仲老师书法第二个特点是用笔如长矛大刀,笔势震荡,奋扬豪迈,中锋起落,入纸三分。大字结体开张雄阔,小字揖让相缀,刚柔相济,落笔见性。解读陶昆仲的书法是一种视野上的美学享受,他注重笔势和笔触,激昂跌宕的线条给予观者永远是飞舞的苍茫之美。在坚持“二王”书体的练习间隙,并喜爱赵孟頫的书风,钟情于颠张醉素的书体,他的书法里渗透着古人的精髓,体现着当代的新意,以其独特的章法体现着线条的动态感,在旷野的视角中彰显出深远的精神守望。给人以耳目一新,心驰神往之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2
好老师,真功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