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317阅读
  • 0回复

《弟子规》批判  国学不应是束缚大脑的钝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4
——青岛国学学会副会长张轶西由省教育厅禁令谈中小学国学教育
  

  本报记者陆波 来源:青岛日报 2011.1.6.16版  张轶西评点《弟子规》

   元旦3天,张轶西写了3篇文章,对《弟子规》逐句分析,并对不合时宜之处给予评点。

  原句:不关己 莫闲管点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是现代公民的箴言。原句: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点评:这就是典型的尊卑观念,中国的尊卑是从家庭发端的,《弟子规》训诫的根源是尊卑等级的灌输。

   截至15中午,张轶西6天内连发了5篇文章评论《弟子规》。

   作为青岛国学学会的副会长,他从事国学教育已经18年了,一直反对《弟子规》进校园。而这次如此高频率的发文评论,起因是2011年元旦前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禁止全文诵读 《弟子规》、《三字经》。

  不能桎梏孩童的天真随性

   张轶西很赞同省教育厅的禁令。自2005年,在青岛中小学推广国学以来,他见到很多教师强硬要求背诵《弟子规》,没有任何讲解,更不允许学生质疑,这种霸道的教学方式,教育厅能视而不闻吗?他说。

   在他看来,《弟子规》是争议最大的清末训诫课本,从它产生的时代就很难看出它的精华来。和《三字经》相比,虽然都属于孝悌忠君体系,但《三字经》更多注重知识性及个人修养,《弟子规》规诫太多。”“它就是为了培养那个时代的顺臣良民而作,如果被完全移植在当下校园,会桎梏孩童的天真随性。

  孩童们过早地唯唯诺诺,束手束脚,何谈创造力?更无人之独立可谈。在就职的青岛大学,每次和同事谈起《弟子规》在当下的泛滥,张轶西很是痛心。

  幼儿园和小学的根本在于天性的释放,民族创新意识和国家竞争力必须有先进教育的保证。如果在幼小的心灵植下那么多规条,会导致未来人生的拘束和滞后。他说。

   一次,一个家长和张轶西聊天:孩子的语文同步上有一道造句题,分别用辛苦终于造句,孩子写道每天写家庭作业很辛苦,我终于写完家庭作业了。交作业被老师打了两个大红叉,孩子很痛苦,家长安慰孩子说造得没错,孩子说老师说造错了。家长问老师怎么说的,孩子答:老师说她是高级教师,说的都是对的。

   张轶西很气愤,他觉得这样的小学语文老师素质偏低,完全权威教育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再推广《弟子规》,无异于雪上加霜。

  教育最忌讳灵魂的压迫

   在张轶西看来,《弟子规》属于国学的识字教材。不少学校教育有误区,他们认为学生不易驯服,希望通过推广《弟子规》里的训条让他们听话。我一直把国学当作教育解放的利器,而不是束缚大脑的钝器。

   一起从事国学教育的同事中,有的也把国学看作了工具,张轶西却很执拗。他们总担心眼下孩子的叛逆,总把孩子想象成大逆不道,从而拿国学镇压他们,这是愚蠢的行为。

   张轶西认为,教育最忌讳灵魂的压迫:如果你的学生都是乖顺的绵羊,只知道死记硬背而毫无好奇与置疑,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张轶西在博客中写道:国学被热炒之后,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就无所不能,上到上层建筑,下到黎民生态,无不涉及。这无论如何是个误区。他认为,国学无非就是系列的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亘古经典,但是不能僵化教条地执行古人的教诲,这样会失去接轨世界的机会;国学给人秩序和灵魂的皈依感,但是情感教义容易忽视minzhu的程序,大一统思维导致专制的泛滥,无法萌芽个体自由。

  还有些人以道德滑坡为借口,生硬地将《弟子规》引入课堂,使本来就沉闷的学生变得更加懦弱,更加缺乏质疑和追问的精神。他对记者说道。

  找准结合点国学大有可为

  国学虽不能解决当下的所有问题,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其经典精神含新的普世价值,起码可以在君子人格的塑造方面助力。张轶西说。

   一次,在国学冬令营上,张轶西主讲《论语》,讲到时,说要爱人,爱父母,也要爱天下人,一小学员质问:难道要我去爱那些捡破烂的吗?

   因为讲课声音高了,张轶西不停地咳嗽,竟然有不少小学员哈哈笑,他越咳嗽得急,学生笑得越欢。这给张轶西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不能不怀疑现代小学教育的失真与扭曲,小小年纪,居然没有起码的同情心,岂不悲哀?这件事也坚定了他推广国学的决心。

  我反对《弟子规》进中小学校园,并不是反对国学进校园,像《论语》这些经典是应当教给孩子们的。他说。大国学之下的墨子以及庄子精神实含西学之自由与科学精神,所以,国学教育需要一种建设性架构,而不是简单复古。只要找到恰好的结合,国学大有可为。

   张轶西认为现在小学老师懂国学的不多,需要系统peixun我的函授生大都是小学教师,他们对文言经典基本上没感觉。

  那到底以怎样的模式教孩子国学,才是最理想的?记者问。

  老师讲解时要用启发式对话,要情景化,对话、质疑、探索。他说。

   张轶西介绍,有次他参加青岛国学会的国学知识进校园活动,讲到《论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跟孩子举例,两个老鼠一个吃饱一个七成饱,哪个老鼠先死?

   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吃饱的老鼠容易不思进取,有的说没吃饱的却想着继续找吃的不会饿死。等孩子们发完言,他再引导人也要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而把重心放在德的修养上。

  有了这种有趣的事例,孩子就能很快领悟。张轶西说,要把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此帖被大山之蛇在2013-11-04 16:17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