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589阅读
  • 8回复

【价值投资之谜的解答  作者:杨新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5-24
— 本帖被 神聊 执行加亮操作(2008-05-24) —
一、问题

  1 .价值投资之谜

  问题是这样的。价值投资派的操作是要找低价股买入,等价格回到价值附近卖出。可问题就在于低到多少算低,格雷厄姆给了个非常严格的条件,要低到价值的一半才买,可为什么要到这么低呢? 30% 行不行? 10% 行不行?如果能很准确的确定价值是 10 元,那低一点也就可以买了,如果 3% 、 5% 都太少,那 10% 、 20% 足够拉开一级了吧,为什么要等到 50% 呢?这个等待过程太难了。

  有一种解释是说很难非常准确的判断股票价值,如果判断的误差就在 20% ,那为了保险起见,价格必须低到在考虑误差后仍有足够空间再操作,这就可以解释 50% 的标准了。我没有读过格雷厄姆的书,但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段引用的话,大意是说决定股价的因素非常多,不能指望非常准确的确定价值。可能格雷厄姆就是这样解释的,安全边际这个概念似乎也包含着这个意思。

  但这样解释有问题。两个人判断价值,一个水平高一个水平低,当然应该是那个水平高的判断精度更准确,水平低的误差范围大。但按照上面解释,那个误差大的人反而会更有理由一直等到跌到 50% ,而那个水平高的人则应该在跌到 20% 的时候就买进,既然认定价值在那里,为什么等到一直跌到 50% 以下才买呢?凭什么认为它能跌到价值的 50% 以下呢?水平越低的人越有耐心,越看不明白越有耐心,这个逻辑无论如何说不通。当然,还可以解释说,水平高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有更清醒的认识,但这仍然说不通,水平高的人如果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应该是好事,可精确到一定程度就没有理由等到折价 50% 了。

  好的,就算以价值不确定性为理由等到了折价 50% 的机会,拿到什么时候卖出呢?是不是涨个 10% 就应该卖出了呢?既然高于价值 50% 以上买入不放心,买入后又凭什么一直等到它回到价值呢?支持等到折价 50% 的理由现在都成了反对持续持股的理由。要么等不到跌那么深,要么等到了没理由一直拿到回到价值。这样解释无法自圆其说。

  还可以解释说 50% 是一个经验参数,是统计得来的。但统计得来的东西让人觉得不可靠。美国的结果能移到中国来吗? 30 年代的结果能移到新世纪来吗?说到底,统计股价背离价值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是在分析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和别的技术分析方法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为什么低到 50% 就会回到价值,低到 30% 回到价值可以不可以?低到 50% 回到 20% 可以不可以。既然是统计出来的,只是一种统计规律,那么未来的使用效果如何实在让人不放心。

  这些问题很早就在头脑中盘绕,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粗略的一想觉得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买入,回到价值卖出很简单,但细一分析则有这么多问题难以回答。如果停留在模糊感觉的状态也就罢了,如果意识到这些问题,则实在难以彻底接受价值投资理念。所以,我一直怀疑,价值投资派只不过是包装了一套价值说法的投机,价值只不过是一个说服自己坚持这种方法的理由,这种方法有效只是因为有一群人信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硬道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5-24
2 .格雷厄姆也无法回答价值投资之谜

  在《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中提到, 1955 年,美国国会安排了一个证券市场的意见听取会,格雷厄姆被召到了华盛顿。委员会主席 J. 威廉·富布莱特仔细询问了交易的各个方面。格雷厄姆很有耐心地解释。最后,富布莱特谈到了核心问题。

  “主 席 先生:最后一个问题。当你发现了某个的特殊的情形,并且你仅凭臆想判断你可以用 10 美元买下,而它是值 30 美元的,于是你买进一些。但您只有当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们认为它确实值 30 美元的时候您才能实现您的利润。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是作宣传呢?还是什么别的?

  他又重复到: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种廉价的股票发现自己的价值呢?

  格雷厄姆: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对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是,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最终市场会达到它的价值。”

  从这段问答可以看出,格雷厄姆也无法回答股价为什么会回归价值,无法回答价值投资之谜。

  10 年前我读过这段文字,于是认为所谓价值低估只是一种题材,最后还要靠市场炒做实现价值回归,所以重要的是研究市场炒做。现在我对价值投资的认识发生转变,希望找到不依靠市场炒做而使股价回归价值的机制,并在回归资产价值的问题上找到了很好的解答,而回归内在价值的机制则解释得不理想。为了进一步寻找股价回归内在价值的机制,我又重读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再次读到了这段文字。从格雷厄姆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50 年前他就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今天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仍然感到它的困难。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05-24
3 .价值投资需要顿悟?

    “ 以 40 美分的价格买入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象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抓住这个人,则我认为即使你长期地说服他,并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这是很单纯的概念,但他们就是无法领悟。类似瑞克这样的人,他完全没有正式商学院的背景,却可以立即领会价值投资法,并且在五分钟之后便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 10 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 摘自巴菲特《格雷厄姆 — 都德都市里的超级投资者》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格雷厄姆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人仔细考虑之后发现了漏洞,则他很难再接受这套理论。如果他没发现漏洞,并应用这套方法取得成功,那他会永远忽视理论上的漏洞,继续这样干下去。这种现象在实践领域经常出现,方法是对的但解释方法的理论是错的,有人因体验到其效果而坚信,有人因其理论错误而坚决不信。唯一的办法是改造理论,给正确的方法以正确的解释,而伴随着理论的改变有时也会对方法做一定调整。

  我差不多是在 10 年之后又开始关注价值投资思想的,但我象10年前一样无法接受那个朴素的观念。我不能无视那些漏洞,我只能仔细审查整个理论,寻找一种更合理的解释,结果是《价值投资之谜的解答》。花了这么长时间搞出复杂的解释,但没办法,理论思维的人就是这样,这一步是不能少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我认为现在可以在更坚固的理论框架下接受价值投资的理念,比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解释严谨,而且还能解释那些格雷厄姆所不能解释而巴菲特实践有效的方法。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05-24
1.格雷厄姆的出价标准
        风险补偿要多少合理呢?没有绝对标准,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和人的偏好有关。比如一个人也可以说风险补偿要达到比如5%才让自己感觉舒服,于是他认为股价达到5元,相当于10%的利率才合理。另一个人可能认为2%的风险补偿就够了,股价达到7元就差不多了。这是每个人的主观问题。市场综合了所有人的主观感觉,形成一个平均的风险补偿值,根据按这个补偿值折现的价格就是市场认可的内在价值。股票/债券套利所套取的就是这个市场平均风险补偿。

        以上是完全的套利操作。在实战中,套利者还可以利用市场无效提高收益。市场平均风险补偿是肯定可以等到的价格,略低的价格也是可以等到的价格。股价受各种因素影响波动,拿着钱就可以随时买入任何股票,而股票涨跌不齐,只要预期价格不是特别低,总会有几只能达到标准,拿着钱等这些机会就可以了。
        每个人要求的风险补偿是主观性很强的,平均风险补偿因此也很不确定;同时,买入价格还可以低于平均风险补偿要求,低多少又是个主观性很强的因素,所以定一个精确、客观的合理买入价格是不可能的,只能定一个大致范围。格雷厄姆要求价格低于无风险折现价的一半,也就是收益绿要达到银行存款利率的2倍。考虑到合理的风险补偿和适度的市场无效两个因素,这个价也不算杀得太狠。

        3.换股操作,投资投机的抉择
        以上讨论假设卖掉股票之后找不到同样机会,只好一直拿着无风险川流。这时候愿意卖的价格当然是用无风险川流折现的价格。如果有多种股票,能找到一条流量更大的川流,那么就拿不到那么高了。比如,股价从7元涨到了8元,相当于6.25%的年收益率,而另一只每股收益5毛的股票仍然价格7元,卖掉8元的买入更多7元的,则未来收入川流扩大。从投资原理讲确实应该这样。但市场经验是,涨了的经常继续涨,没涨的可能一直不涨,这样换正好是亏的。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考虑到不确定性,不能涨一点就换,而是拉开足够大的差别后再换。比如上例仅仅不到1%的收益差有点少,涨幅应该再大一些。如果股票齐涨齐跌,那么拉开收益率很难。如果是轮涨,也要等先涨的收益率降一级再卖。几个点的收益差对应于价格就是很大涨幅了,所以就算换股也要等到有足够涨幅再换。
        其次,还要考虑分散,如果分成10个仓位,那这10个中有高有低,必须涨到10个中最高的,才适合卖。而新买入的应该是10个中最低的。如果规定不能买旧的,不能降低分散程度,那再找更好的可能就难了,也许卖了只能拿存款。
        第三,如果是比较大的资金,还要考虑到进出的方便,大资金不能保证进出自如的。这也会限制换股操作,要拉开更大的距离才换。

        考虑这些因素,则不至于刚涨一点就换股,但还是不能拿到更高。还有别的理由吗?没有了。合理的操作只能是卖出涨的比较高的股票,换成没长的。那涨的更涨、没涨的一直不涨怎么办?没办法,关键是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投资操作求的长期的收入川流,就这个目的而言,换股市场波动送来的利润及时转换换成稳定的收入川流,即使在最差情况下,未来收益也被稳定抬高了一级,这么操作是完全正确的。而涨的继续涨、没涨的老不涨是市场投机规律,按这个规律操作是投机收益。它有更高的可能,但由于没有及时把市场波动送来的利润换成更大的收入川流,还有被市场收回去的可能。形象的说,换股操作可以一步步抬高底部,不换股则是追求较高的顶,不换股有快速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但没有及时抬高底部锁定收益,也有再原样跌回去的可能。
        其实不用为拿不到按利率折现的价格费心,就算拿到了利率折现价格,股价仍然有继续上冲的可能,而按照投资原则,这时无论如何应该卖掉股票换成债券,还是要放弃一大段快速上冲的收益。只要坚持投资原则,永远会有让掉一段上涨的可能,而换来的是抬高底部,锁定利润。

        投资与投机本来就是两条路,每个人都要面临两条路线抉择的问题。走投资之路就要失去很多向上的机会,比如,选投资股则很多涨的很好的投机股都不能买了;到按利率折现的价格卖,则更高价位上快速上拉的钱就不能赚了;涨一段后换成没涨的股,则后面上涨的钱就不能赚了。但不能光想着失去机会,万一没涨跌下来了怎么办?投资操作在失去向上空间的同时也稳步抬高了底部,可以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保证提高收益,从这个角度看它又优于投机。
        彻底的投资者就是永远选择封堵、抬高底部,永远不去追顶的人。在彻底的投资者看来,不管向上的空间有多高,如果底部不能抬高,甚至在降低,那向上的空间是没价值的。彻底的投资者只为底部的有效提升而高兴,为未来的收入川流的稳定增加而高兴,而对错过上涨机会无所谓。把心理感觉调成这样的人才是彻底的投资者,把投机念头彻底打死的人才是彻底的投资者,愿意为投资而放弃投机收益的人才是彻底的投资者。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的。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8-05-24
2.成长股股票/债券套利
        按照股票/债券套利的原理,投资者应该经常进行换股操作,把波动利润换成更大的收入川流,这才是一个投资者的合理选择。巴菲特投资操作的一个重要经验是长期持股,他持有华盛顿邮报30多年,持有可口可乐股票20年,真的是涨也不卖跌也不卖。也正是这几只股票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这么做的理由何在呢?是否违背了投资原则呢?不是,原因就在于成长股的特殊性。

        股票/债券套利的关键在于套利者承担风险的能力。股票市场上收入川流以较低价格交易,而债券市场上收入川流以较高价格交易。普通人认为股票有风险,低价是对风险的补偿,所以这不是套利机会。而不在乎风险的人对股票收入川流用的折现率和无风险的债券利率一样,所以他心目中的合理定价要远高于普通人回避风险后认为合理的定价。他卖出债券并在普通人认为合理的定价买入股票,把流量小的川流换成流量大的川流,实现套利。如果股价  不涨,他就一直拿着这条收入川流,不走到他心目中的定价他就一直拿不卖,因为低于此价他认为不值。

        同样原理应用于成长股,会发现成长股的套利空间会比稳定收益股票大得多。成长股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如果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保持稳定,则未来收益将随着公司规模增大而成指数增长,形成一个等比数列。如果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增长率大于折现率,则折现并求和的结果是无穷大。也就是说,能持续成长的企业无价。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入主观因素,通常做法是设定一个时间,比如10年,假定10年后将停止成长,成为稳定收入川流,这样才能折现。


      比如,现在的收入是0.5元,年增长率10%,而且能持续10年,则10年后的稳定收入川流是现在的2.59倍,也就是1.3元。10年后1 .3元的川流现在值多少钱呢?如果存款利率5%,那么1.3元的收入川流值26元。现在的16元按5%利息滚10年也是26元,所以现在值16元。如果考虑风险,折现率7%,则10年后的1.3元收入川流值18.6元,现在的9.4元按照7%的利息滚10年是18.6元,所以现在值9.4元。5%和7%差的不多,但考虑10年之后的折现差别就放大了。所以同样折现率差异,成长股的定价差要比稳定收益股大。而且持续成长时间越长,差异越大。极端情况,如果是可口可乐那种似乎能一直成长下去的股票,10年似乎都短了,也许应该用20、30年甚至更长成长时间算,则用不同折现率得到的定价之差将是非常之高的。

        另外,买入成长股很可能会遭遇不成长,未来将要增加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要比延续性收入大,考虑这个不确定性,所用的折现率应该比稳定收入川流用的折现率更高一些。还有,由于人性不耐,远期收入川流用的折现率也应该比近期大。考虑这两个因素后,普通人对成长股的定价应该更低一些,而和不在乎风险、也没有人性不耐的理性投资人的定价差别更大,给理性投资人留下的套利空间也越大。
        从原理上看,持续发展时间越长累积起来的套利空间越大;成长越快未来持续的不确定越大,考虑风险之后的折现率越高,套利空间越大。理性投资人以市场认可的价格买入,可以套得更大的收入川流。而一旦套得这样的收入川流,可以一直拿到不考虑风险的定价才卖,这个空间就比较大了。如果遇到象可口可乐那样似乎能一直成长下去的股票,则上面的空间几乎无限,套利空间最大。所以,长期成长股是价值投资的首选,其次是较长期成长股,再次才是低价股。低价股定价再低是算术级数,而成长股是几何级数,套利空间更大。

        对那种有长期成长潜力的股票,由于心目中的卖价太高甚至认为无价,只能永远不卖。甚至换股都不必考虑,就算股价涨到一般人看来相当高的程度,但按照理性投资人的算法,价格仍然比稳定收益股的低价股有吸引力,不应该换。不过这样一来,利用股价波动套利的钱也赚不到了,涨的时候永远涨不到目标位因而不能卖,而按市场接受的折现方式股票是有价的,涨起来还可能回来,回来的时候当然也不卖。结果就是涨也不卖跌也不卖,成了长期持股,能赚到的只是公司长期成长收益。这就成了巴菲特式的长期持有成长股的策略,其出发点并不是绝对不卖,只是目标价太高,永远也到不了,于是成了长期持有。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5-24
文章是不是很枯燥,来张图片,提振一下。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5-24
3.长期持股的困惑
        长期持有则利用股价波动套利的钱是赚不到了,只能赚股价长期增长的钱,似乎不能满意。如果是从市场波动角度寻找卖点再补回,那就是预测股价波动了,可靠性不高。可靠性高的办法是不到价值点不卖,成了长期投资,又不能满意。左右为难,让人感到困惑。与这个不满意相关的还有个矛盾:前面讨论普通股的股票/债券套利时觉得套利空间太小担心卖得太早,这里又担心套利空间太大卖不出去,是套利空间小也不满大也不满,什么时候才能满意呢?说到底还是投资/投机两条路线的问题。

      前面讨论的股票/债券套利的出发点是投资,买入后长期持有也赚钱,如果市场波动把超额利润送到手里当然也不会不要,但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抱定这种态度就不会为成长股没机会卖担心,只要投资收益足够大就满意了,超额收益不在考虑之列。如果关心的重点转向超额收益,那就是投机思维了,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大也不满小也不满的困惑。从利用市场波动获取超额利润的角度,买卖空间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根据未来波动的规模和频率来确定。赚这个钱还是靠预测,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只不过是只预测波动规模不预测具体走势。

      如果抱定以投资为主的策略,则结论很简单。投资收益和套利空间有关,投资收益率越高对应的套利空间越大,所以投资就应该找套利空间绝对大的。

        如果追求投资收益加超额收益最大,则收益最大的可能不是套利空间最大股票,但事前我们无法知道是哪种股,而且未必不是套利空间最大的股,因为高目标价也不是绝对达不到,既然能算出这个高价,那么就有一定合理性,就有一群人认,市场也有机会达到。达到的机会当然少,但空间大,综合收益未必低。既然无法确定哪类股票综合收益最大,那么最合理的选择还是先求必然收益最大化,不必然的收益给多少是多少,还是应该选择套利空间最大的股票。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至少操作次数少了,操的心少了。总收益不一定少,必然性的收益最大,而且操心较少,还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用不着为套利空间太大卖不掉困惑。一般来说,最合理的选择还是不要把收益建立在预测走势上,应该选套利空间最大也就是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不用担心能不能卖掉。这种策略能使必然性收益最大,超额收益市场爱给多少是多少,结果也不一定少。而且比较省心。如果认为自己能准确预测走势,那就是另一问题了。合理的选择就是根据预测选收益最大的股票,结果如何就看预测水平了。这不是投资是投机,既投钱又干活,干的是预测的活,干对了收益更高,干错了可能亏损。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5-24
3.成长股投资

        长期持有成长股的投资收益如何?从长期来看股价应该是按照市场认可的折现方法来折现的,也就是远期收益折的较低,不确定收益折的低,总体的折现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公司能保持持续增长,则股价也会按照公司增长速率增长,投资收益和公司增长速率相当。如果未来增长速度放缓,则股价涨速低于公司增长速度。如果公司增长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而且未来也不会低于市场平均值,则投资收益将超过市场平均投资收益。

        为什么收益能超过平均水平呢?因为市场给未来将要增加的收益以较低折现率,所以投资收益高。之所以给将要增加的收益以较低折现率,是因为这部分收益不确定性大,买这部分收益和投资于创业企业一样。创业企业万一创业不成则未来收益为0,公司一文不值;成长股万一不成长,则新增利润为0,对应于这部分利润的股价应该为0,股价应该跌回到普通股票的水平。折现率低实际上是市场为回避这种风险出的保费,肯承担这个风险的人则通过较低折现率得到相应回报。说到底,还是靠承担风险增加收益。

      按照这种解释,应该有相当多的成长股买入后不成长,成长溢价最后跌回来,也有的成长股按预期成长,最后获得高收益,最后综合收益高于市场平均值,但不会高太多。这和风险投资遇到的情况类似,高风险和高收益共存,最后获得一个高于市场平均值收益率。只不过风险投资的起伏更大,要输就全输,要成就翻很多倍,而成长股不成长也能留下个普通股的价格,成长的好也不会一步升天。所以成长股投资的平均收益应该比风险投资低。

      如果闭着眼睛做成长股得到的应该就是成长股投资的平均收益,比市场平均收益高一些,但不会太高。巴菲特的成功不仅在于做成长股,而且很少失手,这就考验眼光了。不是预测市场的眼光,是预测企业的眼光。做任何策略如果成功率能显著高于市场平均值,那也是会成功的。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市场在这个方面还存在无效性。为什么巴菲特能把一群成长潜力很大的企业挑出来?既然这些股票成长潜力比较大,那市场应该给它们以更高定价,高到个别不成长的股价跌下来也会对投资组合有很大影响,这样巴菲特也没有机会。市场给他机会说明市场无效,市场在判断企业成长潜力方面没有巴菲特水平高。

      当然,巴菲特还通过影响企业经营决策促使企业成长,那些企业的成长既有他挑的眼光,也有他后来影响的作用,不全是利用市场无效。对普通投资人来说,巴菲特投资之前和投资之后企业的成长潜力是不一样的,市场也会给股票以更高定价,这段“巴菲特因素”的利润别人是赚不到的。所以,他比单纯利用市场无效的人收益还要高一级。

        巴菲特后来的主要投资都是“持有长期成长股 + 挑股眼光 + 影响公司经营 + 利用财务杠杆”,综合起来完成20%多的业绩。在这些股票上他没赚套利的钱,但在短期投资上,他也利用市场波动赚钱,而且综合收益挺高。他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并不比短期投资收益率更高。不过万一哪天一只长期投资股涨疯了,以至他也卖了,那将会是一次巨大的超额收益,会使长期投资的回报大幅上升。另外,长期投资就算收益不比别的投资高,至少操的心少多了,可以塌塌实实的获得持续复合增长,这也是一个优点。
我喜欢静静的守候,为了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无法更改的浪漫,那份总想追求的完美,我会守候一辈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