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 的 故 事
gLm,;'h%u
白面馒头,在我们这里长形的叫做卷子,圆形的叫馍馍。
在那贫困的年代,白面馒头,是人们一年都吃不上几顿的美味食品,白面大馒头,就被赋予了富足美好的象征。
随着漫长历史的演变,白面馒头,成为了亲朋间迎来送往的馈赠礼品,演变成了某些重要礼仪中的图腾标志,成为了人们奉献神佛必备的贡品。
=(+]ee!Ti
礼尚往来的礼仪馒头——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备有那种方形的簸箩,一般为柳条编制,漆成红色,两个一套,稍大一点的为体,略小一点的为帽。
每逢走亲拜友,先蒸一锅馒头,装满一簸箩,再把那个小一点的簸箩往上一扣,用一块配套的方布一包,往胳膊上一挎就上路了。这一簸箩馒头,就是拜访亲友的馈赠礼品。
虽然只是一簸箩馒头,但在赠送和接收时,都是有讲究的,赠送时,簸箩里的馒头要装填成双数。亲友收取馒头时,不能拾完,要给来者在簸箩里留下“压底馒头”,也讲究“留双不留单”。
到亲戚家参加婚礼,我们这里称为“吃卷子”。每一家都挎着一簸箩馒头前往,主人家接收时,就从每个簸箩里收取几个馒头(2至8个),其余的还让本人拎回去。挎着簸箩“吃卷子”的习俗,直到1980年前后才渐渐消逝。
VBUrtx:
结婚典礼时的图腾馒头——
结婚礼仪上,人们也把馒头作为礼仪标志,人们把馒头演化成荷花、牡丹花等形态各异的“花糕”,用红色点染,用大红枣装饰,和普通馒头相比,更能体现出庄重,烘托了喜庆,寓意着美好。
经过漫漫的演进流传,这种变形的馒头就成为了婚礼上的图腾性用品,也就更具有了久远流传的价值。
庭院中,天地神位前,是婚礼仪式举行的地方,也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场所。摆上一张供桌,在满桌礼仪贡品中,在最显著的位置上,恭恭敬敬的摆放上一个用彩色点染、用红枣装饰、做成牡丹花样的大馒头(人们称为发糕)。在迎亲队伍出发前,要有一位儿女双全、年高位尊的女性,点上红蜡烛,燃起吉祥香、焚烧黄表纸,把喜讯禀告神灵和祖宗。
新郎要在供桌前行过跪拜大礼后,才能去迎娶新娘。
新娘娶回家来,要在供桌前拜见婆母和家族及亲戚中的女性长辈,叫做“拜qie”。
由这个膨大美好的大“发糕”见证的婚礼,才能获得幸福、美满、如意和吉祥,这是象征美满吉祥的图腾。
新娘进门,在门口摆一个马鞍,上面放置一个做成花朵样的大馒头(人们称为“花糕”),里面镶嵌着一颗颗红枣, 新娘进入家门时,要从上面跨过去,随后有人把花糕高高抛起,说是“进门跨花糕,日子步步高”,然后掰成一块块分给众人,每人一块,吃后也会得到吉祥幸运,这是象征步步高的图腾。
送亲的人们返回时,新郎家要给送饭的女眷、送水的男童每人各包上 6个馒头,每个馒头里加上一片五花肉,这是馈赠送亲人返程的礼仪馒头。
}W)b
供奉神佛的贡品馒头——
初一、十五上供,逢年过节敬神,均要设案焚香,摆上以馒头为主食的供品。
过年时供奉神佛,除普通的馒头外,有的人家还要做一些“圆馍馍”,在正中点上一个圆圆的红点。虔诚的老太太、巧手的媳妇们还要做一些形态各异的“花馍馍”,在适当的位置搁上几颗红枣,点上几处色彩。
有些比较富裕的人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白面捏制成各种各样的花卉、瓜果、植物、动物、人物等造型,上笼蒸熟,再用各种颜色加工点掇,虽然形态各异,其实还是原始供品馒头的演化。
这些都是过年时用来供奉神、佛、菩萨的贡品,哪尊神像前放那种形态的馍也是有些讲究的。
过年上供的馒头,需要虔心蒸制,发面、放碱,揉面,成型、下锅、看火,下屉、存放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家庭里身份地位高、而且手艺较好的人来操持,供品馒头是不允许闲杂人等乱摸乱动的。一笼屉贡品馒头蒸不好,那可就坏了大事,这过年的心情一下子就糟糕了许多。
`>0%Ha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白面馒头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馒头也就渐渐退去了神秘的光环。
但是,许多由馒头演绎的礼仪和习俗,仍然还在流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