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6145阅读
  • 5回复

[转载]摄影基础与实用技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10-03
— 本帖被 五洲数码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8-11-11) —

摄影基础与实用技巧


透视数码相片信息

我们知道,目前的数码相片打印机能不经电脑就直接将里面的相片打印出来,而不必像打印传统相片一样要先把相片扫描到电脑中,而后由电脑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那么数码相片打印机能直接打印数码相片凭的是什么技术呢?其实是数码相片中存在一种叫做“EXIF”的格式,现在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是将拍下的相片储存成带EXIF格式的JPEG图片。在EXIF中记录了数字照片的各种信息,比如:相机厂商、相机型号、像素大小、曝光值、白平衡值等参数。有了这些参数后,就可以由能读取EXIF格式文件的相片打印机根据该相片的EXIF里所提供的参数直接将相片打印出来,而无须再用电脑来读取这些数据。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获取这些信息呢?其实并不难,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实现:
①通过Exif Show来实现查看EXIF信息。从http://download.pchome.net/multimedia/viewer/13087.html下载最新的Exif Show 1.3软件,这个软件其实是IE浏览器的一个插件,下载安装完成后,当我们用IE浏览器在网页上看到数码相片时,在该相片上点击右键,就会看到右键菜单上出现“查看EXIF信息”这个选项,选中这个选项后,我们就能看到相片的详细信息了,是不是很详细啊。
②ACDSEE是一款老牌的图像浏览软件,它的作用如何我在此就不多说了,相信朋友们都是很了解它的。用ACDSEE打开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图片后,按顺序打开菜单上“文件”→“属性”→“元数据”,这样就可以看到相片的信息了。
③用Windwos XP自带的功能。双击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图片,Windows XP自带的图片和传真查看器就可使我们看到图片了。然后在图片上点击右键,打开“属性”选项,出现三个选项卡,点击“摘要”这个选项卡,选其中的“高级”一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该数码相片的信息了。

数码变焦真的是摆设吗?

数码相机一般都有数码变焦这项功能,但大部分的DC使用者认为数码变焦毫无用处,认为它所实现的功能完全可以在电脑上后期完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如今家用DC已进入了500万像素的时代,但从实用的角度来讲,200万的像素足以满足冲洗普通5英寸照片的需要了。因此许多人虽然有400万或者500万的机器,却喜欢用1600×1200的分辨率来拍照片。
可是CCD并不会因为我们用低于相机的实际分辨率来拍照就会闲置一部分像素,它依然是全像素工作。我们通常不会用RAW文件格式来记录照片,而是用JPEG格式,这样一张图片得到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① CCD捕捉拍摄景物原始数据(全像素)→②传送给DC的数据处理系统(全像素)→③接着对图像进行白平衡处理(全像素)→④如果你设置了某种特效,比如黑白照片或者旧照片模式,DC数据处理系统还会把照片处理成你想要的特效(全像素)→⑤然后把照片数据有损压缩成JPEG(用户设定的分辨率)→⑥最后由相机来自动缩小照片到我们设定的相片分辨率,并最终保存到存储介质中去(用户设定的分辨率)。
假设有台400万像素的相机,它的最大分辨率是2272×1704,我们在1600×1200分辨率下拍摄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数码变焦。然后把经过数码变焦和没使用数码变焦拍摄出来的图片在电脑中缩放到同一尺寸,就会发现,使用数码变焦的图片效果明显要高得多。因为原始分辨率越大,放大后细节会保存得越好,它需要的插值像素会越少,相片会越清晰。
特别是当相机的像素数很高,而照片分辨率设置得比较低的时候,比如500万像素DC上拍摄640×480的照片,在DC上进行数码变焦和在计算机上进行后期放大,得到的效果差别非常大。换句话说,相机实际像素数和设定的照片像素值差得越大,经过数码变焦的图片优势越明显。
同样,高像素的数码摄像机(包括能录制视频的DC)也是一样道理,比如SONY DCR-210,200万像素的CCD,即使记录的是MPEG2画质的视频,依然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真正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不要忘记用数码变焦来发挥200万像素的潜力。
总之,数码变焦好处多多,应合理使用。但数码变焦局限性也很大,有许多数码相机,如PowerShot G3,如果你用RAW格式来存储照片,数码变焦功能就被自动屏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数码变焦毫无意义。

翻拍的学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说一张老式的照片要拿去冲洗却找不着底片,或者是突然碰见好的海报可不知怎么才能拍摄出好的效果。这时,我们就要使用到翻拍的技术。翻拍是微距拍摄的一种,它的拍摄对象一般是平面物体,例如印刷品或照片上的图像、图形和文字等等。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如何用数码相机来翻拍好的图片。

1、图片的翻拍
在进行翻拍时,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我们建议使用三脚架,这样可以防止按快门时的抖动。在调焦距时,要根据被摄对象的尺寸大小而定,长、短焦距都可以,但选用标准焦距时效果比较好,这时我们还可以选择微距模式。在拍摄时,应该使相机正面与被摄对象的主体平面平行,同时要使镜头正对被摄对象的中央,这样翻拍出的图像各部分才都是清晰的。在考虑取光时,最好光源是自然的散射光,它能使图像均匀受光,减弱成像的凹凸感。切记不要使用闪光灯,这会使哪怕稍微不平的表面都产生反光,从而形成光斑影响效果。此外,较慢的快门速度和较小的光圈可以增加景深,提高成像的清晰。

2、荧光屏中图像
难度较大的翻拍是从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屏中翻拍图像。屏幕图像翻拍,也应使用三脚架,并要尽量避开外部的光源,以防止屏幕上出现眩光和反光。在拍摄时,应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这是为了避免大的透视感或者说是压缩感(畸变);相机的镜头要平放在屏幕正前方,取景时尽量让屏幕的大小正好占满或稍小于画面。在拍摄时你会发现取景框中出现的图像是一闪一闪的,这是因为屏幕每1/30s要刷新一次,此时我们的快门速度就要调整为1/15s或更快,这样在抓图时就可以准确地捕捉到闪动中的图像。另外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也要做适当的调整,直到屏幕中所取的全部画面都能清晰地显示,再根据亮度来确定光圈的大小,一般在F8或更小一些会达到一个比较出色的效果。

全景摄影技巧

全景视图凭借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逼真的现场临场感,成为许多国内外旅游、房地产公司进行产品展示、市场推广的法宝。制作全景图只需要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缝合,而缝合的软件实在是让人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帮助你轻松完成这项工作,如PixAround.com的PixMaker、Apple公司的Apple QTVR Authoring Studio、Live Picture公司的Photo Vista和Real VR Studio、VRTOOLBOX的VR WORX等都是相当专业的。因此,全景照片的拍摄就成为制作全景图的难点所在啦!

一、怎样拍360度全景照片

拍摄全景照片时,建议利用三脚架将相机固定,且让相机与地面保持水平于地面,确保拍摄同一场景时相机在同一高度(这里就体现三脚架的价值啦!)。相机位置的选择,最好确保固定于脚架的旋转中心与相机的旋转轴心是在同一垂直线上。拍摄时镜头焦距要一致,以同一方向旋转,每隔一固定角度拍摄一张,每张相邻的照片最好能重叠30%以上,且每张照片重叠部分应尽量相同。建议采用纵向拍摄以使照片获得足够的视觉高度。

二、全景拍摄的装备

1、三脚架
三脚架可以确保相机能绕着一个固定点旋转而仍然能保持水平。有个三脚架拍需长时间曝光的照片时也会更轻松点。检查一下你能否牢牢锁住三脚架的顶部,如锁住的话就不会晃动了。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使用软件拼接的时候才能准确无误!

2、拍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进行实际拍摄后,我们需要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需要计算拍摄的照片数量、调焦,还有就是曝光。

3、需要多少张照片缝合
每张照片和下一张照片重叠至少要达到30%(一般在30%~50%之间都可以),拍摄的时候尽量能够多拍一些照片!

4、焦距
通常全景照片捕捉的是一个场景而不是一个瞬间,换句话说,大多数的全景照片拍的是地点而不是人或者事件之类的东西。因而,你的目标可能是一卷画,捕捉到一直到地平线的整个场景。这样做的话你要设一个很大的场景范围,才能把每样东西都拍进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焦距和光圈。要避免更改场景范围,因为如果更改量范围,你就要改变焦距,而当你改变焦距的时候,就已经轻微地更改了透镜的视野领域。这样在用软件缝合时由于景深的差异会使得整张全景照片变形。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决定你是否想让每样物体都在焦距内。确认你使用这些装置对这个系列的每个框架都有效。换句话说,如果图中有一样物体离相机很近,而你又想将它设在焦距内,那么你应该为所有的图片设一个很大的场景范围。

5、曝光和光圈
为了保证曝光的连续性,要手动设置曝光时间和光圈大小,以免自动曝光改变这些参数。如果光线层次太多,建议先拍一套光线充足(明亮)的场景,再拍一套光线灰暗的,然后通过Photoshop合成一套明暗适宜的场景照片。毕竟缝合软件是通过重叠图像之间的光效和色彩相符来合成照片的,当然有些缝合软件能自动地对图像间的光效差异进行补偿,非常适合非专业玩家说明。

数码照片偏色的预防及纠正

有数码相机使用经验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相片经常出现偏色的情况;例如在荧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发绿,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

偏色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涉及到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了。简单地说来,这是因为在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没有正确地设置数码相机的白平衡。例如以前手动调校过白平衡设定,但这个白平衡设置又不适合目前拍摄环境的光源,或是因目前的光线环境比较复杂,使得相机本身的自动测光系统无法正确地判断该用何种白平衡设定。

防止偏色的方法:防止数码相片偏色一般只要正确地设定白平衡便可。现在主流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提供自动白平衡功能,不过用户也可根据光线条件手动进行设置。白平衡一般分为太阳光、白炽灯光、日光灯光等。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养成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之前检查当前数码相机的拍摄模式以及相关参数,是否符合现场的光线环境;
2、充分地熟悉自己的数码相机的性能,特别是测光特性。在拍摄照片时选择正确测光点或者参照物进行测光,使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尽量接近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
3.积累数码相机的拍摄经验,特别是了解光线环境与白平衡、曝光补偿之间的关系。丰富的经验可以提高我们相片的拍摄质量,甚至可以利用白平衡拍出一些有特色的照片来。例如在拍摄夕阳时,对着蓝色的参照物手动调节白平衡,可以拍摄出充满温暖气氛的画面。

电脑后期处理纠正偏色:数码相片的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并且必需的。需要处理的方面也非常多,例如噪点的去除、消除红眼、色彩的调整、皮肤的优化(数字美容)以及特殊效果等。当然所有这些处理都离不开PHOTOSHOP这个强大的图片处理大使了。下面我就结合一个实例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偏色的纠正问题。
1、分析照片:用PHOTOSHOP打开要处理的照片,整个画面严重地偏红了,只是树后的天空的色彩还基本正常。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纠正天空以外部分的偏色了。
2、选中PHOTOSHOP菜单“Select”下面的子菜单“Color range……”来打开Color range对话框。用吸管工具在图片中提取天空的色彩,并调整Color range对话框中“Fuzziness”的值以选中树枝的缝隙中露出来的零星的天空。点击“OK”退出对话框。
3、注意,小孩胸口的白色部分也被选中,为了去除这一部分,选取“方形选取”并按住“Alt”键(这时可以看到鼠标箭头变成了一个“十”字下带一个减号的形状),用鼠标框中小孩胸口的白色部分。
4、选中PHOTOSHOP菜单“Select”下面的子菜单“Inverse”进行反选,这样我们就选中了除去天空以外的所有图像。
5、选中PHOTOSHOP菜单“Image”下面的子菜单“adjustments”,并选择“curves……”打开curves(色彩曲线)对话框。通过拖动曲线来调整画面的色彩,直到你感觉满意。
6、经过上面的处理,发现树叶颜色有点偏黄,不够鲜艳。我们可以用Color balance来调整三种基本色的数值进行调整(选中PHOTOSHOP菜单“Image”下面的子菜单“adjustments”,并选择“Color balance……”),直到色彩满意为止。

用好光圈优先功能

许多DC上都有光圈优先拍摄功能:由拍摄者设定一个光圈大小,然后由DC根据拍摄现场光线的明暗来自动设定一个合适的快门速度,并由此产生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拍摄时选用不同大小的光圈会产生不同景深的照片。在镜头的焦距不变时,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在光圈大小不变时,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了解到这些知识以后,我们在拍摄人像、风光、建筑等静止或运动速度很小的被摄物体时就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的光圈拍出不同风格的照片了。
通常我们拍摄建筑物时可以设定一个中等大小的光圈。例如某DC的光圈范围是F2.0~8.0,那么一般拍摄时可以选用光圈F5.6,这样通常成像质量与清晰范围都比较使人满意。有一个简单的法则,一个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通常是比最大光圈小二挡左右。例如一个28mm~105mm/F3.5~4.5镜头,它的最佳成像光圈比F3.5小二挡左右,即F5.6左右,拍摄日常生活照时可以选用F5.6,用这个光圈拍出来的照片成像质量与清晰范围都比较使人满意。
我们在拍摄人像时通常要求人物从背景中“突出来”,也就是说主体人物要求是清晰的,而人物的背景部分则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利用浅景深使主体人物突出。因此,我们在拍摄时尽量使用DC的最大光圈。有一点要引起注意:拍摄时最好使用长焦距,特别是一些普通消费级DC的CCD很小,焦距也很短,景深很大,拍摄时更是要变焦到长焦距这一端。使用长焦距拍摄人像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与被摄者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被摄者因与镜头距离太近而产生拘束感。
用大光圈拍摄还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动物园。通常,动物园中的猛兽都是关在大铁笼子中的,并用铁丝网与游客隔开。你不想拍出的照片上有明显的铁丝网吧?因为安全上的原因,我们不推荐把DC的镜头伸进铁丝网去拍摄猛兽。其实也好办,可以把DC的镜头尽量靠近铁丝网,用大光圈拍摄,结果出来的照片上是基本看不到铁丝网的。
我们在拍摄风光或广阔的场景时,通常要求前后左右的景物都清晰,也就是说想要景深大一点。因此我们在拍摄时尽量使用DC的最小光圈。在现场光线不是太明亮时,使用最小光圈拍摄,DC选择的快门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为了防止拍摄的照片模糊,最好能把DC装在三脚架上。
使用小光圈时的景深比较大,对于微距摄影特别有用。在微距摄影时,因为DC与被摄物的距离非常近,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对焦点部分清楚,前后部分则模糊的现象。如果你想使用手动拍摄的话,记住要把光圈收到最小。好在现在的DC上大多有一个“微距”摄影选择项,使我们的拍摄更方便。

用好快门优先功能

快门优先:快门优先(Shutter Priority),有快门优先功能的相机通常会有一个功能转盘,转到TV一挡(有的用S表示)就是快门优先了。快门优先时只能调整快门值,相机会根据这个快门值自动确定光圈大小。
拍摄时选用不同的快门速度不会影响景深的大小。在拍摄时,如果要“冻结”运动物体的影像,应选用高速快门,想要拍摄出模糊的但有强烈动感的照片,则应选用慢速快门。
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通常我们在拍摄运动的被摄物时选择快门优先功能,根据被摄物运动速度的快慢以及我们想要表达的效果来选择快门速度。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被摄物通常运动的速度都比较快,如果只是让DC用全自动挡拍摄,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是模糊的。为了在照片上“冻结”快速运动的被摄物,我们在拍摄时就要选择比较快的快门速度。例如在拍摄篮球运动员投篮动作时,我们可以用1/500秒或者更快的快门速度来“抓”住他出手的瞬间。
有些朋友想拍出水珠落下的瞬间,我们可以使用1/2000秒或更快的快门速度,可是有些DC的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1000秒,怎么才能得到更快的快门速度呢?这里介绍一个“偏方”:在一个非常暗的地方,打开DC的B门(Buble setting,也叫手控快门),让闪光灯闪光,因为通常闪光灯的发光时间都少于1/1000秒(甚至有少于1/8000秒的),这样在照片上就可以“凝固”水滴。
但是在拍摄快速运动的被摄物时,有时为了特殊的动感效果,也有采用慢速快门来拍摄的,比如用追随法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或者拍摄雨丝及雪花飘落时,只需要1/60秒的快门速度,被摄主体是清晰而且有动感的,背景则是虚化的。在使用追随法拍摄运动的物体时,要让DC的取景器以被摄体为中心,在追随运动物体的同时,拍摄者以自己的臀部为中心,转动自己的身体和DC;并让运动物体一直保持在取景器中央,同时在自己身体的转动过程中按下快门按钮。记住一点:按下快门按钮后,身体不要立即停下来,仍要保持一段追随拍摄的动作。
我们在拍摄流水时常想使照片有一种如云彩一样飘渺的感觉,这时可以选用大于1秒的快门速度,因为快门速度很慢,为了防止DC抖动而使照片影像模糊,必须使用三脚架。因为拍摄流水时通常是在白天,为了能使用大于1秒的快门速度,可以首先把DC的ISO感光度调到最低,然后在DC的镜头前安一个中密度滤镜(灰度镜)以减少进光量。通常10秒左右的曝光量就可以得到一张“行云流水”的照片。
夜景拍摄也是一样,如果你想使照片有一种迷人的感觉,最好也是撑上三脚架用慢速快门拍摄。拍摄夜色时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可以使被闪光灯照亮的前景与原本较暗的背景在照片看上去都比较明亮,而不致使背景成为漆黑的一片。许多DC的“夜景”挡其实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如果快门速度大于30秒钟以上,还可以使路上的汽车灯光在照片上形成光带,增加照片的动感。

小辞典:数码图像的存储格式
玩数码相机的用户,都会遇到菜单中有关于JPEG、TIFF、RAW的选项,同样是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JPEG压缩格式,可以用不同的压缩比对图像文件进行压缩,由于压缩后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所以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Internet上,它更是主流的图片格式之一。而TIFF格式对于那些要求进行高质量图像处理的用户来说是首选格式,它最大色深为32bit,可采用LZW无损压缩方式进行存储。RAW格式是直接读取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上的原始记录数据,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尚未经过曝光补偿、色彩平衡、Gamma调校等处理,因此深受专业人士的青睐。

用好白平衡:白平衡即White Balance,这个概念来自数码相机的运用中。在数码摄影中,如果白色还原正确,其他颜色还原也就基本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偏色。我们知道:不同的光源发出光的色调是不同的,物体的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的不同而产生改变,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颜色。人眼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而DC的CCD不具备这种功能;为了能让DC拍摄出的图像色彩与人眼所看到的基本一样,就需要“白平衡”来调整。白平衡能使DC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见的基本相同。不同光源的色温见文后附表。
如果使用传统相机,我们只能用日光型或灯光型胶卷加上一些滤色镜来调整色温。DC在调整色温方面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在相机内直接设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较准确地重现。通常我们在拍摄时可以简单地使用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是DC根据当前画面,找出最亮点(白点)和最暗点(黑点),然后以此两点算出色温。使用自动白平衡能应付许多通常的拍摄任务,拍出照片的效果也不错。
不过,自动白平衡虽然方便,但准确度有限,所以现在的DC除了自动白平衡以外还预置了日光、阴天、白炽灯、日光灯等多种自定义白平衡,让拍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白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光线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灯光类型也各不相同,于是许多DC又增加了手动白平衡功能,即按标准白色设置白平衡参数。在拍摄现场光照条件下,用DC的镜头对准纯白色物体,并使景物充满DC的取景范围,手动调整白平衡。
另外,在拍摄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白平衡。
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因为电子闪光灯发出光线的色温与日光基本相同,所以应把白平衡设置为日光,即使是在拍摄夜景时也应如此,这样的设置对近景人物色彩的还原也比较好,而远景灯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现为温暖的黄色,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如果你在拍摄夜景时只有远景而没有近景人物的话,则可以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
花草是摄影爱好者经常拍摄的东西,拍花时不要用自动白平衡,根据当时的光源调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则可以让白色的花拍摄出来带一些蓝色,如同情人节花店出售的“蓝色妖姬”!
现在学校教室、单位办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灯照明。日光灯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是我们的眼睛在“自动白平衡”。日光灯发出的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只能用近似色温大约4000K来表示。在日光灯下拍摄时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灯;如果你嫌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偏绿色,也可以设置白平衡为日光,然后在镜头前面加一个专用的日光灯滤光镜,它是品红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卖。
在拍摄日出或日落时,色温比较低,别用自动白平衡,也不要设置成白炽灯,而应设置成日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会比较红一些,更加符合日出或日落时的氛围。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10-03
轻松设置ISO
什么是ISO?ISO,即相机的感光度。传统相机用的胶卷有不同的感光度,ISO不同,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相应地,DC也用不同的ISO值来设定相机对光线的敏感程度。DC与传统摄影胶卷所标注的ISO值相同,是控制曝光量的一个重要参数。ISO数值的大小是DC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数值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强,数值越小表示感光性越弱。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25、50、100、200、400、800、1600、3200等。
我们在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要合理地进行ISO设置。通常说来,在相同的拍摄条件下,DC的ISO数值设置越大,DC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质量越差,主要体现为噪点过多。因为DC的感光元件多为CCD,每个CCD元件都有其固有的感光度。当DC的曝光量增大时,CCD通过放大电路加大增益,但这种增大的负面效果是画面噪点也相应地被放大,结果使拍出来的照片画面质量变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颗粒变粗。而且ISO值越高,颗粒就越粗。
一般我们在拍摄风光、人物、微距等相对静止的东西时,只要光线允许,就可以采用比较低的ISO,比如ISO100;在拍摄夜景时也应采用低ISO,架上三脚架拍摄,效果会比直接采用最高ISO好得多。
在拍摄瞬间效果的时候,比如体育比赛、现场抢拍等,为了保证照片清晰度,快门速度就得提高。这时就可以用高ISO设定,比如ISO800;为防止照片细节损失太多,可以多拍几张看看,然后再作调整。在拍摄老年人或工人时,有时为了表现他们饱经风霜的脸部或手,我们可以设定高ISO来拍摄,这样照片上噪点很多,颗粒也比较粗,能表达出特殊的效果。

DC外部标志一点通:DC摄影是充满了创造和灵感的艺术,给予我们尽情舒展创意的空间。DC摄影与传统摄影不同,拍摄的相片,可以即时观看和删除,这样,即使是对摄影一无所知的菜鸟也可以不加考虑地咔嚓几下了。
虽然DC容易上手,但机身外部的功能标志却容易让初学者迷惑。其实DC机身功能标志多有共通之处,可谓一通百通。本文笔者结合拍摄经验,以手动功能较强的佳能A80为例,对DC外部标志逐个图解剖析,希望能帮助新手迅速掌握DC知识。
① CANON ZOOM LENS 3×:表示佳能3倍光学变焦镜头;
② 7.8mm~23.4mm 1:2.8~4.9:表示最短焦距为7.8时,最大光圈为2.8;长焦为23.4时,最大光圈为4.9。
① ON:开启。电源指示灯亮起表示开机成功;
② OFF:关闭。镜头收缩,电源指示灯关闭。
小提示 :不同的机型,电源开关设计不一样,新手用机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和阅读说明书。
SET /MENU键:设置及菜单键,进行功能设置及参数调节。不同相机差异较大,在此不详述。
①短焦:变焦杆末端指向①,可变为短焦,再次向①方向按下变焦杆,可进行数码变焦。
②长焦:变焦杆末端指向②,可变为长焦,再次按下变焦杆,可进行数码变焦。
小提示 :大多数相机的变焦会有树枝标志,但也有用标有+、-标志的双键来变焦的相机。
①拍摄状态:此模式下可进行拍摄或摄像。
②图像播放状态:浏览拍摄的图像。
③闪光灯设置:光线不足时必须开启闪光灯以保证正确曝光。
④微距模式:数码相机最擅长的就是微距拍摄。这种功能被称为微距摄影模式或近距离摄影。在摄影模式中选择郁金香标志,就可以拍摄一般模式中无法拍摄的超近距离的物体。它自动采用较大光圈,能对对焦点以外的图像部分产生柔和模糊效果(这也是与光圈优先模式区别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物、花卉的拍摄中。在微距模式下,以最大广角拍摄花卉时,相机会同时为花卉及背景对焦,但以最大长焦拍摄时,背景会置于焦点以外来突出花卉。
⑤手动对焦:按下MF键后,MF指示会在LCD屏中出现。可以通过左右键调整焦点,直至图像在LCD屏中清晰。
⑥FUNC.:功能键及单张图像删除键。拍摄时按此键可对相机进行设置。播放时按下此键会有删除提示。
⑦DISP.:LCD屏显示开关控制。
小提示:关于图片的删除键,相机上一般都会有废纸篓的标志,见⑥,但有些相机也会用DEL英文缩写来表示。
1、AUTO模式
最省事的拍摄模式,新手使用频率较高。在该模式下,你只要取景、对焦、按下快门。至于白平衡、快门、光圈、ISO值等都交给DC自己搞定。但此种模式下拍摄的图像,往往因为白平衡、测光等参数不精确导致图像成像无特色很一般。
2、程序自动曝光模式(P)
如果周围环境不需要进行什么特殊表现的话,最简单的拍摄方法就是使用自动模式。P模式可以让相机自动设置快门速度、光圈大小,与AUTO模式相同。不过在P模式下可手动调节的参数就很多了。在曝光不正确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开启闪光灯、手动更改ISO、测光方式、曝光补偿使图像正确曝光;更改正确的白平衡设置以表现更真实的图像色彩;照片效果(例如黑白)和连拍模式在AUTO模式下是不能调节的。
小提示:建议新手多使用程序自动曝光模式。
3、快门优先拍摄模式(Tv)
在快门优先模式下,先设置快门速度,相机会自动选择适合亮度的光圈值。较快的快门速度可以让你捕捉移动主体的瞬间图像,较慢的快门速度则会营造流动效果,在拍摄夜景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到。半按快门,在对焦过程中发现光圈值显示呈红色,表示图像曝光不正确,需要更改快门速度值,直至光圈值显示为白色。例如曝光不足,可能是光圈太小,可以将快门速度调慢以增大光圈值,从而达到正确曝光量。
注:也有些快门优先模式的标志为S。
4、光圈优先拍摄模式(Av)
有很多新手看到背景柔和前景清晰的效果,羡慕不已,这当然是AUTO模式下拍不出来的效果。光圈优先,即事先设置好所需要的光圈大小,拍摄的时候,数码相机会根据拍摄条件将其他参数自动调节好。利用光圈优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景深的大小。
5、全手动拍摄模式(M)
此模式需要我们以手动方式调整快门与光圈参数值,没有相当功底的摄影经验是难以正确曝光的,但在此模式下学习摄影是进步最快的。
6、自定义模式(C1/C2)
你可以把经常使用的拍摄模式及各种拍摄参数保存在自定义模式中。笔者的A80具有C1和C2两种自定义设置,拍摄时将模式转盘转到C1或C2,便可以使用以前保存的参数设置拍摄图像。
7、摄像模式
笔者的A80摄影功能只允许拍摄3分钟有声短片,实在是遗憾。此外,数码相机的短片分辨率都不是很高,一般最高在640×480。
8、全景图拍摄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用于风景拍摄。它可以把拍摄的画面合并为全景图像。拍摄完成第一幅图像后,LCD屏会保留第一幅图像,允许你再构图拍摄第二幅画面与第一幅画面拼接,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拍摄完成全景图像,笔者的A80最多可垂直或水平拍摄26个画面,感觉完全够用了。为了获得最好的效果,笔者建议大家通过水平移动(旋转)相机来拍摄连续图像,当然,别忘了配合三脚架使用。
9、慢速快门拍摄模式
拍摄移动主体用以制造柔和效果,如溪水、河流等。
10、高速快门拍摄模式
同慢速快门相反,用于拍摄快速移动物体、抓拍水滴或运动的人物。
11、夜景拍摄模式
拍摄夜景强烈建议新手使用此模式。在拍摄以夜空或夜景为背景的人物时,一定要打开闪光灯,使人物和背景正确曝光,环境光源与夜空融和,渲染出温馨的夜景效果。另外新手切记,在拍摄夜景时,因为夜景中已经包含光源,所以不要用闪光灯(因为闪光灯的有效距离比较小,很容易忽略掉主体后面的景物)。此模式为慢速快门,所以务必将相机安放到三脚架上,保持机身平稳,以保证足够的曝光和画质。
12、风景模式
能让人物和风景成像清晰。
13、人像拍摄模式
设置成该模式后,拍摄时只需将人物框对准人物进行构图就可以了,这对那些不擅长聚焦的人来说非常便利。如果想要淡化背景,将变焦倍率设置为最大即可。
A/V OUT——音频/视频输出端子。
使用相机附送的AV电缆连接视频兼容的电视机,可以观看拍摄的图像。
DIGITAL——数码端子。
使用相机附送的连接线通过此端口与电脑的USB端口连接,从而实现图像的导出。
焦距变变变——摄出美好的生活
编者按:数码相机爱好者购机的时候,都很关注相机变焦镜头的参数。当然啦,长焦镜头可以让你远距离抓拍景物;广角镜头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说到底,拍摄中,合适的焦距调节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它可以使你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

变焦的概念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当改变镜头的焦距时,你会明显地看到镜头可视角度和成像的大小发生了变化(镜头可视角度就是镜头可以拍摄到景物的范围)。广角端时,通过镜头你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镜头捕获到了很宽范围的景致;当使用长焦端时,观察到的景致很狭窄,但物体变大了,你不用接近它就可以拍摄到相当清晰的照片。数码相机上多有控制变焦的按钮,用来控制焦距的调节。

广角拍摄
1、室内人物拍摄
广角镜头让我们有了一个宽阔的视野,这个大角度的视野允许我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镜头。
2、室内场景拍摄
当使用广角镜头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景深和最大有效光圈值,大的景深很有利于街道摄影等需要体现透视的立体效果场景。当要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时,让相机保持在广角端可以使用较快的快门来抓拍物体。
3、超近距离人像拍摄
短焦距使你可以很接近需要拍摄的主题,透视会使你的作品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接近镜头的地方很大,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又缩小了,这种物体尺寸上的失真可以用以强调重点,或产生特别的效果。

远距离拍摄
当拍摄野生动物、人物肖像时,如果太接近就会影响被摄对象表情,不能拍出真实、自然的照片。而变焦镜头远距离拍摄时有点像望远镜,它把照片中的主题拉近放大,帮助我们取得想要的照片。“拉近”主题时,景深变浅了,必须小心聚焦;“拉近”压缩了空间,景物之间的距离比实际中看起来更近了;“拉近”拍摄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为防止画面抖动,配备一个三脚架是必需的。
为了拍摄远距离的景物,你需要尽可能拉近景物。有的镜头前端带了镜头转接口,可以加装长焦镜头,让你的焦距变得更长。
当使用长焦距拍摄卡车队时,汽车之间的距离比它们实际距离看起来近,这种效果依赖于长焦距。
“拉近”的结果是空间也被压缩了。一个山脚下的街道被长焦镜头“压缩”了。

透视法拍摄
一副照片看起来好像压缩了空间,照片中的景物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还有一幅照片,好像把空间拉长了,本来很近的景物在照片中显得很远。透视拍摄手法让景物深度发生了变化,这其实是焦距的变化引起了镜头、物体、成像距离比例的变化。
焦距的不同,造成右边图像对空间的压缩比较多。
变换相机与景物的距离会改变透视的程度,当相机接近景物时(前面的碑),景物被放大了,但背景(后面的塔)并没变,这个距离的变化就制造出了景物大小的变化。

肖像拍摄
变焦镜头非常适合拍摄特效肖像,你可以把景物拉近,直到整个头部充满了镜头,这种拍摄方法可以排除由于用短焦距而产生的畸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物表情会很自然。
用广角端近距离拍摄人物会产生一些畸变。
长焦距拍摄的肖像没有畸变现象,人物显得很自然。

活用景深
景深,通俗地讲就是拍摄出的景象中距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到距镜头最远清晰点范围的大小。
如果聚焦点是坐标3的人,则从坐标2到4都是清晰可见的,坐标1和5点的人看起来是模糊的,其中2到3占了景深范围的1/3,3到4占了2/3,变化景深就是增加或减少2点到4点的距离。
1、与景深有关的参数、因素
(1)光圈
光圈值在相机中的表示是F加上一个数字,如F2.8,F5.6,F后面的数字是指焦孔比(f/d),这里的f是镜头的物理焦距,d是入射光瞳(注意:d并不是光圈孔的物理直径,而是光圈孔通过阑前光学系统所成的高斯像,称入射光瞳)。因此F后面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数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从下面的附表里可以看出光圈值与进光量的关系:
从表里可以看出F后面的数字越大进光量越小,在照相时光圈不仅用来控制进光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来控制景深。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F后面的数值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
简单地说焦距就是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在照相过程中我们可以变换焦距来拉近景物与我们的距离,比如在拍摄比赛场景时因为不能接近运动员,我们只能用长焦镜头拉近我们和运动员的距离,拍摄出来的效果好像运动员近在咫尺,其实这个距离一般是很远的。变换焦距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调节景深,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镜头与景物的距离
这也是一个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镜头离景物越近景深越小,镜头离景物越远景深越大。
2、实际应用
既然影响景深的因素有这么多,那么平时拍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用呢?
比如拍摄人物写真时,我们一般用大光圈,长焦距,并且尽可能远离人物,这样一来可以获得比较小的景深,淡化背景,突出主题。用长焦拍摄不仅可以缩小景深,还有就是可以与被摄者保持距离,消除他(她)的紧张感。
拍摄人物旅游纪念照时,应该使用尽可能小的光圈,至于焦距么就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了,这样不仅可以拍出主人公,还可以清晰地再现风景,谁也不想让拍出来的旅游纪念照只有人是清楚的,背景一团糟。
转自柯达 EasyShare V550

夜景摄影技巧

夜景摄影技巧(一)
夜景摄影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指在夜间拍摄室外灯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它与日光以及闪光灯照明条件下拍摄的方法和效果都有所不同。夜景摄影主要是利用被摄景物和周围环境本身原有的灯光,火光,月光等作主要光源,以自然景物和建筑物以及人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进行拍摄。由于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拍摄,往往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带来一些拍摄的困难,所以夜间摄影比日间摄影困难得多,但是它也有自己独特的效果和风格。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8-10-03
一、夜间摄影与日间不同的特点 
1、灯光(或火光、月光)的双重作用  
人们在夜间活动,总是以灯光、火光或月光等作为主要光源,灯光、火光和月光对夜景摄影除了起光源作用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即又是构成画面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张表现夜间景物的照片,画面上没有灯光,火光和月光出现,而光有灯光、火光或月光照射下的物体,那就会使夜间的气氛减弱,使画面失去其真实感。例如拍摄节日焰火的照片,焰火本身的色彩和光亮在画面上,既是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使地面上的建筑物的轮廓表现出来。这样,焰火就起到了双重作用。  
2、去粗存精  
我们讲去粗存精,不是指把照片画面中不需要的东西搬掉、挡掉或人为加工的布置,而是利用夜间的明暗很自然而巧妙地把一些破坏画面的东西隐没有掉。例如有些杂乱无章的景物,在白天无法避掉,在夜景摄影中可以处理它,例如拍摄一个工地,白天往往很多杂乱的东西不能避开而直接影响到画面或构图美观等,但在夜间拍摄,这些不利于画面的障碍物可以利用灯光照射,把需要的东西突出在画面之上,不需要的物体避开灯光将它隐没在黑暗中,采取这些手法,比白天的拍摄效果要好得多。  
3、夸张景物,增加气氛  
因为夜间拍摄有它独特拍摄方法和特殊影调的处理手法,来达到夸张景物,增加气氛的奥妙手法,所谓夸张景物,即将画面所需要的东西充分突出,将某些优美的景物集中表现出来。所谓增加气氛,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将景物加以渲染,在到合理夸张、烘托主题。就以拍摄一条马路为例,白天看来车辆很多,但往住拍出的照片车辆并不多,原因是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车辆是在几秒钟或几分钟之内所集中的印象,效果当然和礼堂印象不一致,但在夜间摄影,即可发挥夜间摄影特长,用长时间曝光的方法,让来往车辆的灯光在底片上多次感光,使画面上出现无数条车灯线的光柱,从而取得车辆纵横、交通繁忙的效果,这样合理的夸张和渲染有助于主题的突出。
4.比较适合拍摄静止的景物  
由于夜间摄影的光线很弱,较之日光差别很大,甚至有的光线所照的景物往往连层次都看不清,在这种光线下拍摄,曝光时间就要延长。所以说,拍夜景不很适宜拍摄动作迅速的物体。另一方面夜间的光线明暗相差很大,亮的地方很亮,暗的地方很暗。如在一条马路上由于路灯光线的照射范围有限和远近受光不匀,如采用快速度曝光,不仅能避免由于灯光暗弱远近所引起的曝光不足,增加画面层次,曝光时间既然延长,对所拍摄的景物就必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不移动,才可能拍出比较清晰有层次的夜间照片。  
5、色调对比较强烈  
夜间摄影,由于受光线的限制,不可能拍摄线条细致、层次丰富的景物。
如拍摄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或拍摄建筑物的细部装饰花纹等,都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几排灯光,几根线条的组合,建筑物的轮廓的区分,人物外形的刻划、黑白的处理、明暗的对比等等,则是适合和相宜的。由于上述的因素,夜间拍出的照片往往给人以画面是黑白分明、色调对比强烈的印象。

夜景摄影(二)
二、景物特点及环境、角度选择  
夜间拍摄,每一景物都有它自己独有的和其它景物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主,又和周围的某些环境、条件分不开,而起互相补托互相呼应的作用。因而使得景物本身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些特点往往表现在内容上、形式上、规模上、地理环境上、气候上等各个方面。要抓住这些特点,有时首先要了解拍摄对象的内部情况,那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以及活动规律等,下面列举几种景象在夜景摄影时所起不同作用。  
1、灯光(或月光)  
灯光(或月光)往往是夜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时又是夜景摄影的主要光源,没有灯或灯光稀少,物体就不能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清楚。有了足够的灯光,不仅可以使物理呈现层次,也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和清晰。流动的灯光(汽车灯、轮船灯及其它可以移动的灯光),可以在底片上呈现一条条光线(即光柱),可使内容增加气氛,画面得到更好的效果。  
2、雨天、雾天(或空气潮湿的天气)  
雨天、雾天的灯光可以在照片拍出美丽的光环,天空的色调由于空中水气受灯光的影响,有时也会反射出其他的颜色而出现在画面上,如用彩色片拍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雨天的柏油路或光滑的地面,可显出物体和灯光的倒影,拍出来的效果比较生动。  
3、水  
水对于夜景有时也有一定的作用。海边、河流、池塘旁的建筑。由于水的反光倒影作用,它可以使岸上或周围的灯光增加亮度,衬出景物轮廓,波光灯影,能给画面添不少生气。夜间拍摄,掌握特点,选择角度与利用自然条件三者是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选择角度必须根据拍摄对象的特点和现场的自然环境而定,而掌握特点,选择角度,利用自然环境这三方面都必须服从主题的要求,不是孤立去进行。角度选择的好坏,对表现主题,突出其特点也有很大影响。例如表现工程规模巨大的工地夜景,有用高角度较好。表现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则采用低角度较为适宜。选择角度,同时要注意相机位置,在一般情况下,晴天晚间的天空是西边亮东边黑。由东向西望去,水是一片白色的,水的反光和天空的光亮没有多大区别;由西向东望去,水的反射能力则很弱,呈灰暗色。在傍晚拍夜景由东向拍摄镜头向西效果较好,而在黎明采用相反方向拍摄,效果较好,如雨天或阴天,可不必考虑这些问。

夜景摄影(三)
三、夜景摄影的曝光  
在摄影过程中,曝光正确与否,是摄影技术上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进行这一步工作时,必须认真地对待,不能马虎了事,要细心准确。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景物、不同光线和主题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曝光的时间。夜景摄影的曝光方法大致可分两种,即一次曝光与多次曝光。一次曝光,是用三脚架把照相机架好,然后通过取景器把应当拍摄的景物,按照要求,安排在画面里。取好景之后,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不使其活动。拍摄时,用快门线控制快门的启闭(或用镜头盖控制已开启的快门)进行一次适当时间的曝光。 多次曝光,操作过程亦如上述,只是曝光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同一张底片上,经过二次以上曝光,才完成拍摄工作。 多次曝光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摄工作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条件具备(灯光、环境条件、时机等都合要求),一次曝光最为理想。但有时为了取得某种特殊效果,而采用多次曝光,在每一次曝光中摄取某些景象也是需要的。在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掌握曝光时
可以把光线强弱等景物分开,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则后曝光、少曝光,这样能弥补曝光不均匀的现象。  
(2)遇到某些景物
在感光时不能采用先曝光或多曝光时,则可用人功产光的办法,对较暗的景物进行光的产,使反差有所减弱。  
(3)有些景物由于光线过强或过弱  
不能在拍摄避免,先拍了以后,在放大时仍可采用遮挡办法进行纠正。不管使用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都要掌握准确的曝光时间和选择适当 的曝光时机。在通常情况下,夜间摄影的曝光时间在一秒钟以上的,一般由一秒到一分钟,有些特别情况亦有曝光数分钟,拍摄时就要完全依靠拍摄者自己掌握。如果曝光过度,灯光本身由于时间长,就会向周围扩散,受围的建筑物或天空产生大片白色,增大反差,这样就会破了夜景的灯光效果。曝光不足,照片也会起相反效果。分不清景物轮廓,没有层次,在照片中除点点灯光外,其余浸没在一片黑暗的影调中,在拍摄夜景时,如果天空还有一些余辉(傍晚或黎明),都要特别小心,要使天空感光不足,勿使感光达到顶点,否则将失去夜间的气氛和特点。

夜景摄影(四)
工地夜景。工地,一般指在野外施工的水库、电站、矿山、桥梁、工厂、楼房等,拍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拍摄角度,应该事先在白天了解有关的情况及夜晚活动的规律;  
(2)选择恰当拍摄时机,拍摄这类题材最好在工程达到高潮的阶段,大规模的紧张工程面貌基本看得出的时候;  
(3)注意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山、水、树木、桥梁、建筑物等;  
(4)天空感光不宜过多;  
(5)在表现场面时,角度宜高不宜低;  
(6)可采用一次或多次曝光。

夜景摄影(五)
城市街道夜景。  
拍摄街市街道可在节日或平时夜间摄影,一般在节日进行较好。因为节日期间,各街道、商店和市容、橱窗进行的整理和布置。较大的建筑物也都增添了彩灯、霓虹灯和标语,拆除现的画面会显得更加繁荣和美观。选择角度要适当,过高和过低的角度,都易使路旁楼房变形。照相机的安放点应选择不易被冲撞和不妨碍交通的地方,选择地段应是灯光集中、车辆集中、楼房集中和具有某些特点的地方比较好。
拍摄焰火。 
拍摄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摄工地那样轻松,较为紧张些。拍摄焰火的全部过程,半照相机架好,等焰火将要升放时,打开B门,任其在拍摄范围以内的夜空中开花、飘荡,直至熄灭,使整个过程记录在底片上。拍摄部分,等焰火开放后,将要开花或开花时打开快门,拍摄最有代表性的一刹那。可用多次曝光法拍摄,用同一张底片,分两次或多次曝光。一拍摄焰火,曝光时间可短些,一次拍摄地面景物,曝光时间可长些。另外,还可以和两张底片分开拍摄,即一张底片拍焰火,另一底片拍摄地面景物和人物。曝光时间各不相同,冲出后,再把两张片底迭在一起套放,注意要拍的焰火和景物都不要拍在底片当中,最好焰火靠底片上端,景物靠底片下端,这样两张底合在一起放大时省去许多麻烦。

夜景摄影(六)
拍摄月景。  
拍摄月夜景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长时间曝光,单独拍摄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用短时间的曝光,单独拍摄月亮,然后把两张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  
(2)在一张底片上进行曝光时,用手在镜头上把月亮遮住(最好在拍摄前先试一下,以防止连景物也挡掉),待曝光至最后几秒种时,再将手移开,让月亮在底片上曝光。
拍摄夜景加人像  
在晚上,拍摄夜景人像也是很有意思的,是生活摄影的别有一格,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可分一次拍摄或两次曝光
(1)一次拍摄  由于在夜间拍摄,人像的光源往往很弱,所以必须用辅助光作为人像拍摄的光源(如闪光灯等)。拍摄时光圈不要大,可用F/5.6或F/8光圈,因为光圈大,夜景的后景容易模糊。  
(2)两次曝光  如果我们当拍摄夜景的画面背景灯
光很弱时,可分两次曝光。第一次先将夜景曝光,然后第二次拍人像时再加闪光灯曝光,这样拍摄夜景人像较为理想。

夜景摄影
拍摄夜景的器材和工具。 
(1)一般业余摄影爱好者使用国产和进口的相机都装有B门设备,对于摄影爱好者拍摄一般的夜景,也足够应用了。进口的单镜反光相机就更好用了。但是全自动机的简易相机,是较难拍夜景的,因它没有延曝光装置。  
(2)快门线和镜头盖 夜景摄影,在一般情况下,曝光时间较长,如用手指按动快门按钮,稍有震动,就会造成影像重迭。因此,快门线与镜头盖是夜景摄影不可缺少的器材,凡曝光数秒种的,可使用快门线,感光时间更长的,或多次曝光,使用镜头盖比较方便。  
(3)三脚架 拍摄夜景,三脚架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长时间曝光和多次曝光时,要求照相机一点不移动,最好的办法是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  
(4)其它零星器材 如手电筒、遮光罩等都要事先备齐,手电筒可照明测定距离,拨动快门、光圈或寻找零件等方面用。 遮光罩在拍摄夜景中,也有一定作用,如遇到雨天或光线杂乱时,戴上遮光罩,可使镜头不受潮湿和避免光射入镜头内。  
以上是夜景摄影的最基本的知识,我们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提高。

DC新手入门. 防抖...减少废片率

时尚类数码相机因轻便小巧,很适合带着出门拍照。但这一类DC因为镜头较小,透过率低,在实际拍摄中成功率较低,尤其当你是新手,拍出的片子多数是因为抖动而模糊,废片率往往高达60%,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抖动并提高拍摄的成功率呢?

提高快门速度
想提高快门速度?就要提高通光量,方法有三种:一是使用大光圈(这里的大光圈是指你的相机可以使用的最大光圈),特别是光线不足的时候。可有人会问,我们DC根本就没有手动功能,怎么使用大光圈啊?所有的DC镜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广角端(T)配合大光圈,长焦端光圈缩小。也就是说,光线不足时,要尽可能走近被摄体,使用广角端,而不是离得远远地使用镜头拉近。二是使用高的ISO设置,即提高感光度,在光圈值相同的情况下会提高一到二级快门速度,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效的,但不要使用高于200的ISO,拍出的片子会噪点增多。三是使用辅助光,能使用室内灯光时,就用室内灯补光,没有条件时打开闪光灯补光,有人会因为闪光灯补光效果差,拍出的人像肤色不均、失真而排斥闪光灯,但不使用闪光灯拍出一堆模糊的照片同样是垃圾。

相机怎么才稳
很多人会建议你使用三脚架,我当然认同这一点,只不过我不认为这类相机机主真的会随身带着三脚架到处跑,本来吗,购买小巧时尚相机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携带,弄个架子带着算什么?想拍出清晰通透的照片,相机必须端稳,不要以为你有铁手功,还是老老实实地双手端着拍吧,拍摄时身体尽可能正向站稳,保持平衡,按快门柿着呼吸。如果光线实在太差,就在拍摄现场附近找可以依附或支撑的物件,这样才能端稳相机拍出清晰的照片来。

曝光补偿需要注意
通过对曝光补偿值的调节可以调节快门速度,这一点不仅被常人忽视而且往往用反。明亮的拍摄对象(如雪)的图像常常比其原色要暗,向“+”调节使这些被摄对象更接近其真实的明暗度。同理,当拍摄黑暗的被摄对象时向“-”调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指在正常光线环境下的调节方法。在光线不足时,我们宁可“-”向调节曝光补偿值以求提高几挡快门速度,这样拍出的片子虽然曝光不足,但图像是清晰的,本来数码的片子就是宁可欠曝不可过曝的,在Photoshop中可以通过一些调整适度提高曝光量。可是,如果最初在拍摄守光正常但片子糊掉了,只能是废片一张。孰轻孰重,每个人心里自然有杆秤。

使用软件防抖
尽管我们采用了以上方法进行拍摄,但仍不能避免模糊的照片,然而其中有的照片的确又是非常精彩的,我们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软件消除抖动,但这种方法仅对轻微抖动而造成模糊的照片有效,所以为了保险一些,拍摄的时候还是在比较重要的场景中多拍两张保险。软件消除抖动造成的模糊,一种是使用专用的软件,如Any Image3.3,只需在“Apply an undithering filter...”上勾选即可。但Any Image3.3比较傻瓜式,没有任何可调节的参数,更高一级的消除抖动造成的模糊可使用Photoshop中的USM锐化(即Unsharp Mask,非锐化遮罩),其中有三项可调参数,分别是数量,半径, 以及阈值。数量”表示对比度调整的程度,建议值185%左右;“半径”表示对色彩浓淡进行对比的2个像素之间的距离,建议半径值为2个像素;“阈值”表示浓淡差,建议值为1个色阶。当然,这步对于刚刚入门的小鸟们,还是难了点呀..个人建议一下.. 最简单的方式方法还是调整呼吸,憋一口气.多拍几张。
在用光上,一般不宜采用直接光照明,否则易产生刺眼的反光点.同时,也不宜布光的灯位过多,否则易产生杂乱的投影.
若采用一只灯照明时,宜用柔和散光来照射瓷器.只要在照明灯前方约50厘米处,竖一张白色半透明纸(硫酸纸),就足以使光线柔和.也可用把光源照向某一个反射物(如反光板),用反射光来照明瓷器.
若采用2只灯照明时,可用正面光与逆光或侧逆光相结合的用光方法.这时要注意丙者有足够的光比.一般来说,对半透明性强的瓷器,家长以逆光或侧逆光为方;对半透明性弱和不透明的瓷器则宜以正面光为主,要注意防止正面光与逆光或侧逆光的照度相等.否则,被拍摄瓷器的立体感和质感就极差.
拍摄瓷器餐具,茶具等组合时.应精心考虑布局,可以使一部分物品水平放置,一部分物品垂直放置,以充分表现其造型和质感为基本目的.布局时,有时可以表现每一餐具,茶具的形态为主;有时也可以表现其在桌上,台上的组合总体感为主;力求和谐统一是布局的基本要求.

金属制品拍摄要点:
由于表面形态不同的金属制品在拍摄时对用光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无光泽的金属制品可采用集光灯直接照明,并用反光板或散光灯作辅光,以减轻主光产生的阴影
对于有光泽,明亮的金属制品来说,要使用白色反光板或大面积散光屏的间接散射光为主要照明,并用一只小功率集光灯直接照射被摄体,以产生表现金属表面质感的"高光"部

首饰拍摄要点:
参照见周大福首饰广告
表现首饰有2种基本方法:戴在MT身上拍或单独放置拍
前者要注意MT的选择,比方拍戒指要选手指纤细柔软.为首饰添彩的无疑是MT的美貌.但是不要忘了首饰是你的主要被摄体,要注意运用摄影技术手段来突出首饰,如将照明集中于首饰而让其他部分处于稍暗状态.又如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缩小景深,使首饰处于最佳清晰度的位置;再如近摄使首饰醒目,突出而成为画面的中心等
如把首饰单独放置拍摄时,可采用背面或正面的幻灯技术.例如:用焰火,晶体的光芒,闪耀的星空作背景,可为首饰增添奇幻超现实的效果.
把首饰置于绸缎或丝绒上拍摄,也有利于突出首饰的形状和立体感,但要充分注意这种用作背景的丝绒或绸缎在色彩上应与首饰既有鲜明的色对比,又呈理想的色和谐.对于透明晶莹的首饰件,把它放在挖有与首饰同样大小孔洞的卡纸上,光源从下方朝上打光,能产生光芒夺目的效果.(光芒镜,彩虹镜是常用于首饰拍摄的滤镜)

如何拍好微距
近拍距离又称为微距拍摄,通常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上有一朵小花(如下图)的那个按钮,就是微距拍摄的转换按钮。
微距摄影是数码相机的特长之一,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场景拍成戏剧性的场面,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的东西,对细节可以充分展示,而且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不像拍摄风光、人物、民俗文化等题材,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微距上手比较快,虽然多为小品,但其中也往往包含很多作者的良苦用心,也能称得上是精品。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Magnificatlon)。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故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菲林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日常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 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放大率。左边的数值代表菲林平面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主体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实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菲林平面上。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35菲林的面积为24mmx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mmx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菲林上,这支镜头便有1:1的放大率,大家应记住左边的数字越大,放大的倍数便越高,2:1的放大率便比1:1高。若右边的数值较左边大,放大率便越小。 现在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微距功能不等,有的为10cm—20cm,有的可以达到1cm—2cm的微距。
对于单反数码相机来说,微距的拍摄能力由镜头所决定。现在,差不多每一支镜头皆有微距功能,但它们所指的微距功能其实是指镜头的近摄能力。一般来说,镜头的放大率要达至1:2甚至1:1,才称得上是微距镜头。微距镜头是最易使用的微距拍摄器材,用家毋须外加任何配件便可立即使用。一般镜头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点在无限远时表现出来的,但微距镜头刚好相反,它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点在近距离时表现出来的,故要拍摄高质素的微距照片,必须选择微距镜头。
为配合不同的需要,市面上有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可供选择,由20mm至135mm不等。较广角的微距镜头多会连同伸缩腔一同使用。若使用20mm微距广角镜连同伸缩接腔使用,它便能做出高达5:1-12:1的放大率。
小型数码相机在微距拍摄上有自身的优势,相对dslr来说比较容易的获得清晰的微距照片,但是要注意光线,一打闪光灯就会一片白,所以需要有充足的环境光
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微距,它和近摄有什么区别,大家以往不知道有这个概念,以为非常靠近物体就是微距拍摄了.只要是1:4就是微距了。微距不在乎镜头和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只按成像比来计算。
专业的微距拍摄一般都要使用专门为微距设计的定焦镜头,因为普通的镜头的像差纠正都是针对远处的景物设计,虽然可以通过近摄环等工具用在微距摄影上,但其畸变和球面像差会对成像造成一定影响。不知道菜鸟们看懂没有。数码相机的微距效果虽然比不上专业器材,但是对许多不想购买昂贵器材的又想体现微距给视觉带来的冲击的用户来说,数码相机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
对于低光变的消费级数码相机,这几乎是获得较好虚化背景的唯一方式.有几点体会这里共享.
1、使用微距要记得微距拍摄距离,否则不容易对焦;
2、使用微距拍摄比较小的为物体时,会不容易对焦或者容易跑焦。这时可以采用先用较大物体对焦、再锁定对焦、再测距的方式拍摄;
3、使用微距拍摄获得较好的虚化效果,也要遵从一般的控制景深的规律,即主体与背景尽量远,尽量采用大光圈和大变焦。大光圈和大变焦的什么组合最有利于虚化背景,通常需要根据自己的相机做个测试。比如我的佳能s60,采用远焦端拍摄微距,虚化效果最好。

光圈的运用 敢用大光圈善用小光圈
光圈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摄影元素之一,除了控制进光量来满足曝光需要外,也是获得特定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⒈大光圈和成像质量的对立统一。一般情况下,大光圈时成像质量相对较差,不过新一代镜头最大光圈时的成像质量已大为改善,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成像特点可获得与众不同的图像。由于此时景深小,便于清晰反映某一特定区域而其他部位相对虚化,突出主体。照度较差时,如手持相机拍摄,采用大光圈可使用高速快门,防止机震影响成像清晰度。一些摄影者很少使用最大光圈,通常只用f5.6、f4,要充分发挥大光圈的特点,则要敢于使用最大光圈,如大口径标准镜头光圈完全可用f1.8、f1.4等最大光圈,中长焦镜头则应敢于使用最大光圈f2.8,此时配合摄距、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背景与主体的距离越远,大光圈形成的虚化背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等,可将大光圈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或许最大光圈拍摄的成像质量没有中等光圈来得好,但这方面损失和所得到的艺术效果相比较仍然值得。
  ⒉虚化背景。虚化背景时通常选择大光圈或长焦镜头,至于光圈究竟多大才算合适呢?实际上,除了200mm甚至焦距更长的远摄距镜头外,通常都要使用最大光圈。使用标准镜头拍摄不妨选择最大光圈f2.8甚至f1.4,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别具一格的韵味,真正将主体与背景明显分离。由于数码相机景深相对比较大,如不采用最大光圈,主体很难突出。
  ⒊小光圈和长景深。利用小光圈获得大景深是拍摄风光片时常常采用的方法,但这还要和镜头焦距、摄距等因素相结合。如用长焦镜头,在2-3米摄距时,即使用f32光圈,也不会获得很大景深。换言之,只要被摄对象和背景都处于无限远,即使光圈较大,也会有很大的景深。
  ⒋光圈大小因题材而异。在人物摄影中,常常用到大光圈,而风光摄影使用小光圈机会较多。拍摄溪流,为表现流水的动感,需要采用1/8-1/2秒这样的慢速度,不采用小光圈必然导致曝光过度;逆光拍摄波光舟影等,如采用到f22、f32这样的小光圈,水面细小的波光会产生类似加用星光镜的效果;拍摄焰火等题材,由于需要1/2秒-1秒曝光时间才能完美地表现焰火形状,因此也需要选择小光圈。
  ⒌小光圈宜配合三脚架使用。拍摄静物风光等题材使用小光圈,对成像清晰度要求比较高。在中嫡度下采用f22光圈,快门速度常常在1/30秒左右,没有三脚架,手持相机拍摄,往往会因机震、人体生理运动等因素而影响清晰度,因此在照度较低时使用小光圈,要充分利用各种依托物,合理握持相机。如使用数码相机,可提高感光度以做补救。

八个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

  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这些笨招是:
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操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 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不用和善用闪光灯
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 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
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只不过是把闪光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说在逆光条件下或是在阴影下拍摄人物时,用闪光灯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质量,有时甚至还缺它不可。在室内摄影如果光源来向太单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时,也需要用闪光灯来补光。这一类的用处还是不少的。
当然,我非摄影大师,更非使用闪光灯高手,在这方面也可能矫枉过了正,如有不妥之处,请影友不吝指教。

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构图好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
  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
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观点本来应当用些具体的图像来予以论证,才不至于像论禅那样抽象,但因占用篇幅已经太多,只好留待以后再来交流了。

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 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 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包括:
  纠正偏斜。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时平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
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一般来讲,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
  调整亮度和对比度。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

归入“软件”的范畴

  然而物质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没有一部好相机也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过来也对,“软”“硬”件是互为补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完成入门锻炼之后,你还是下决心升级一台高档点的相机吧。
“语多必失”。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应抱残守拙,多听多学而少说,现在居然出来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贻笑大方,敬请各位影友见谅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摄影构图的原则:

(一)构图必须为内容服务:
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思想、内涵;形式:外在表现(艺术处理)。
形是神的形象外壳(骨格、肌肉、皮肤);神是形的精神实质(灵魂)。
形随神变,形神互依;形为神所支配、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神。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
(二)构图为内容服务的四个标准:1、鲜明地揭示主题; 2、突出地表现主体形象;3、构图要富于表现力;4、要继承又要创新

视觉的要素:形状、光线、线条、色彩、影调、层次、质感(光、形、色、点、线、面)。
(一)形状:
1.立体感:在平面(二维空间)上表现立体(三维空间):
①用线条表现多面性;②用光线表现不同侧面的亮度(石膏像)。
2.空间感:①用线条透视表现纵深感;②用影调透视表现远近。
3.轮廓效果:①用背景衬托轮廓(亮衬暗景,暗衬亮景)②用光线勾画轮廓(轮廓光)(亮线暗景,暗线亮景)
(三)线条:
点的位置,线的分割,线条透视(现代语言),点、线、面的关系。
1.线条可以分割画面;2.线条可以表现结构;3.线条可以现现轮廓;
4.线条可以分割画面;5.线条可以均衡画面;6.线条的语言(感情):
① 水平线:宁静、安祥、和平、宽广;
② 竖直线:庄严、稳重;
③ 斜线:倾倒、动感;
④粗线强、细线弱;浓线重、淡线轻;实线近、虚线远;实线静、虚线动;
曲线柔、直线刚;
1.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
2.色彩与感情:红热烈;黄庄重、兰安静、白纯洁、绿生命;黑沉默、灰和谐。
摄影作品的画面质量
(一)反差
(二)清晰度:1.分辨率;2.明锐度
(三)层次:1.表现深度;2.表现立体;3.表明明暗;4.表现色彩;5.表现反差。
(三)质感:不同物质表面特征的真实感。坚硬、柔软、弹性、沉重、轻盈、光泽、透明。
1.粗糙:砖、花岗岩、布、毛衣、皮衣、树皮、皮肤(老人)、桔皮、墙面、土地、农田、草坪;
2.光滑:水面、油漆、金属、瓷器、大理石、树叶、皮肤(少女、儿童)水果、汽车、眼睛。
3.透明:水、玻璃器皿、玉器、空气、桔肉、樱桃、酒、饮料。
广告摄影、人像摄影、静物摄影都非常讲究质感。
(五)影调:
1.高调:以大面积白为主调:纯洁、和平、天真(少女、儿童、风光);
2.低调:以大面积黑为主调:深沉、凝重、老练(老人、男子、夜景);
3.中间调:黑、白、灰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反差正常、层次丰富、影调细腻、质感强烈、清晰度高是照片技术质量的五大标准。
摄影的透视:
(一)线条透视:(几何透视)表现纵深感;近大远小、会聚、灭点 。
镜头焦距:广角:夸张透视效果;长焦:压缩透视效果。
(二)影调透视:(空气透视)表现空间:近深远浅,近浓远淡,近红远兰。
1.有雾夸张空气透视;2.逆光增强空气透视。
(三)散点透视:平面结构(没有灭点)、郎静山风格(国画、年画)
拍摄位置的三要素:方向、高度、距离。
(一)拍摄方向(水平角度):
1.正面构图:面对观众,左右对称。庄严、肃穆、稳定(白宫、天安门、天坛、金字塔)
2.侧面构图:表现某一侧面、建筑、人像面部轮廓、女人人体曲线。
3.斜侧构图:绝大多数构图形式,有利于表达立体感、形状、结构透视、活泼、有动感。
(二)拍摄高度(竖直角度):
1.平摄:接近人眼的视效果,真实感强。
人像:全身胸部; 半身:鼻子; 特写:眼睛。
2.仰摄:表现高大建筑、歌颂英雄人物、突出跳跃高度、
兰天白云做背景、表现胸怀(水平线在画面下方或出画面)。
3.俯摄:表现广阔、深远、浩大(加强空气透视,线条透视)。
表现反面人物(辅以脚光)、(水平线在画面上方或出画面)。
(三)拍摄距离:同一镜头不同距离拍摄,或同一距离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可产生不同的
五种景别:
(一)远景(大全景):远距离拍摄或用超广角镜头拍摄(24mm)表现广阔景物、交待环境、制造气氛、介绍全局、不利于表现细节。
(二)全景:中远距离拍摄或用广角镜头(28-35mm)反映对象全貌、建筑整体、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数人。可表现部分环境,难于表现细节。
(三)中景:中距离拍摄,用标准镜头拍摄(40-58mm)表现被摄对象大部分主要特征(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上的交流、动作上的联系、表达局部环境。
(四)近景:近距离拍摄,或用中长焦距镜头拍摄(80-135mm)重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不利于表现环境(人像:胸像、头像)
(五)特写:从更近的距离拍摄或作用长焦距镜头(135-200mm)表现被摄体某一局部特征,突出表现细节(人像:头像或眼睛)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无法表现环境。
主体、陪体与环境
(一)主体、陪体与环境的关系:
1.主体:主要表现对象,调动一切手段:光线、线条、色彩、影调来突出主体,突出主题思想。
2.陪体:帮助实出主体、烘托主体,形成对比与均衡,美化画面。
3.环境:说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场合);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内心世界(蓝天、白云、乌云、闪电、草原、海洋、红叶、火焰)。
(二)主体、陪体和环境的画面配置:
1.前景:一般是陪体,有时是环境(松枝、柳条、花朵、门框、近山);(1)美化环境;(2)表现空间;(3)平衡画面;(4)引导视线;(5)烘托主体;(6)产生对比;(7)构图形式(O、C、S、L等)
2.中景:(与景别的中景同名不同义)一般为主体及其相关部分,有时也为陪体(跑道、跨栏、跳杆、风帆、陪体的人),与主体产生对比,呼应和均衡。
3. 后景(背景):一般为环境(1)说明主体(会标、观众、纪念景物、旅游景点);(2)虚实对比(景深要小,主背分开);(3)产生动感(追随法:主动背静、主静背动);(4)制造气氛(浮云、闪电、火焰);(5)表现空间(兰天、白云、草原);
(6)色彩对比:使用对比色(背景大面积,气体小面积)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8-10-03
构图规则:
(一)多样与统一:不管画面里有多少被摄体,要服从:1.突出主体;2.统一布局;3.统一走势;4.统一节奏;5.统一色调
(二)变化与和谐:画面要富于变化,但要整体和谐:1.色彩和谐(近似色);2.影调和谐;3.线条和谐;4.内容和谐
(三)对比与均衡:
1.对比:对比是一切艺术作品产生强烈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1)形式的对比:大小、黑白、远近、高低、疏密、繁简、虚实、动静、浓淡、轻重、 明暗、冷暖、进退、深浅、刚柔、曲直、强弱、藏露、形状对比、面积的对比、点、线、面的对比等;
(2)内容的对比:新与旧、美与丑、老与少、贫与富、悲与欢、战争与和平、豪华与简朴、开放与封闭、腐败与廉政、文明与愚昧、发达与落后、开放与封闭。
(3)手法的对比:直射光与散射光、鲜艳色与柔和色、运用对比色(补色):红→青;绿→品;蓝
2.均衡:
(1)呼应的均衡;
(2)逻辑的均衡;
(3)面积的均衡;
(4)轻重的均衡;
(5)动静均衡;
(6)明暗的均衡;
(7)投影的均衡;
(8)点与线的均衡。
(四)黄金分割律:1:0.618=1.618: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的长宽比,画面中人物的位置都符合黄金分割律。发展为九宫格法。
(五)画面的空间分布(空白也是构图)
1.人的前方留空白(物也有正面:桌、椅、杯、台、电器、家具、房屋、车、船);
2.动势方向留空间(人走、动扔跑、车行驶方向);
3.伸展方向留空间(国旗、头巾、飘带);
4.想象的余地(天空、白云、空白);
5.制造气氛(大面积空白、上升、不稳定、发展);
十种构图形式:
△型、S型、V型、C型、T型(十字、米字、X型、L型、Z型、O型)、横线型、竖线型、对角型、散点型、点线型、点线面型。
△型:稳定、庄重;S型:活泼、欢快;X型:搔扰、动乱;横线型:安定、祥和;竖线型:庄严、肃慕;对角型:动感、前进。
构图禁忌:
(一)主体忌孤单无陪体;
(二)主体安排忌上下左右居中;
(三)水平线忌倾斜;竖直线忌歪倒;
(四)水平线、竖直线忌上下左右从正中割裂画面;
(五)主体、陪体忌宾主不争,喧宾夺主;
(六)人忌正面,物忌平面;
(七)人忌头顶、背后,嘴角与背景线条重分;
(八)色彩忌杂乱;
(九)构图忌杂乱、无章法、无统一、和谐、均衡;
(十)构图忌雷同、抄袭。

如何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完美夜景

一些人可能认为在弱光环境或者天黑以后拍摄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光的不足可以允许你创造出一个有艺术感的、仿佛浸泡在虚光里的景物。以下是关于晚上摄像的6条小提示和2条注意事项。
  提示1:用广角镜头底座。用镜头稍短的一端在微弱光线下拍摄效果较好。域的深度(即你的清晰的拍摄的数量(或深度))和比宽角度焦距更好的真切的镜头碎裂;当你推镜头时,特别是在弱光中,要想将光线完全集中于你拍摄的物体是很困难的。比较好的做法是保持宽度并且移近你的摄像机。你可以节省2或3f的停顿从而获得增加并获得更清楚,更少粗纹的影像。
  提示2:避免移动。同样的原因,避免移动你也可以做好。当你通过推镜头增加焦距时,你实际上大大减少了进入相机的光的数量。与其靠前推镜头,不如维持宽的焦距并推近你的照相机靠近物体。
  提示3:手动调焦。自动调焦镜头在黑暗中拍摄时容易出错,这样一来你的照相机的自动聚集的功能失灵,只能依靠手动调焦。你通常会推进镜头,在物体上找到焦点,然后拉镜头到你想得到的取景上(在这个里,假设最宽的角度焦距是可能的)开始你的拍摄。
  提示4:创造光池。使全部夜景变亮也许困难,但是我们也不需要这样。不必变亮全部景色,但你可以将光聚集到一个小范围内从而得到良好的拍摄效果。这高度戏剧性的技术能为你的拍摄对象提供特别的环境,使它能自由进出这个环境;并且能安排一个更大的拍摄以为拍摄和行与行之间的传递提供一个战略性的区域。当创造光池时,要注意明亮区域和黑暗的区域之间的对比,并且使用这附加的对比提高你的拍摄质量。注意不要湮没拍摄范围周围的任何光亮,但是尽量使你创造的光池的水平与其他光区的一般水平想适应。这样,你就可以突出你所拍摄的物体但同时也使背景可见。
  一个显著的主光,也许没有补光或北京轮廓光,将创造出十分戏剧性的拍摄,但是它可以创造出很多对比。在你的光池中加上扩散效果将在某中程度上散布了这个光池,但是减少了对比并且你将有更多机会匹配四周的光的水平。你可能也想要将光反射出去。
  在有些情况下,你可能想要完全抛弃背景,将你的相片设置得比光池稍宽,这样其边缘就溶进了黑色的背景里。
  提示5:匹配四周的来源。凝胶体是一种奇妙的方法,它能使你的光具有一个特别的属性从而能够更符合你想要创造的那种环境和感觉。不管你是要模拟街灯的冰蓝色的光池,还是窗户里橘黄色温暖的灯光,或者是汽车前等的白色强光,你都可以通过凝胶体的混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提示6:实体论。当在弱光中拍摄时,你的图片的质量也许不如你理想中那样完美,但请记住戏剧效果的提升远远超过了质量上的损失。而且,被拍摄的时间和主题本身才是最主要的,录音和实际的视频质量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提醒1:闪光灯的好与坏。你也许觉得照相机顶部的闪光灯是你在黑暗中进行拍摄需要的全部装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仪器在同一个电池上运作,发挥作为你的照相机的功能;它们通常没有足够的力量作到夜间拍摄和做一些几英尺外值得注意的任何东西。无论如何,当用于与其他灯的连接时,或者你拍摄的是一场采访时,它是很有用的
  对于新闻类型的采访,你的摄象机灯足够照明。被摄的人离摄象机很近,而且没有特定安排的情节。由于这类光可能相当强烈,事先应将一小片漫射材料置于灯前。
  记住,摄象机灯是摄像机的一部分并且随摄像机一起移动。这使得它在拍摄中起不到多大作用。还要记住,这灯比摄象机本身更耗电。
  提醒2:镜头闪光。注意,当一些游移光在镜头中存在并发生作用,镜头在夜间容易折光,有时会达不到期望的效果。通常你可以通过移动你的固定照明器材(背景轮廓光通常是罪魁祸首),或者在你的摄像机上面盖一个镜头遮光罩来遮蔽镜头,这样就可以将这类折光减到最小。
  提醒3:为了得到的付出。如果你有一部高档摄象机,它可以通过电子增益,大大提高微弱电信号的转换率,可以使得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几倍(三倍以上),这样就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摄影。但是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颗粒。
  随着增益的增长(增长3分贝等于一光圈系数),这样就会形成颗粒。这一影响在9分贝以上的水平表现得十分很明显,但是有时它意味着有图像和没图像的差别。这些颗粒能被有时可以用来提升画面的感觉,但是这种方法要少用,因为这种效果通常是非常柔和,有时在焦距之外。
  当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夜间拍摄通常发生在这个时候),你会知道在弱光中拍摄相当有益。当然,当你看到这样一组画面:诗人在烛光中伴着合唱和舞蹈朗诵诗歌的时候,在黑暗中看得并不清楚,你会知道,真正创造出这样美丽的画面的是你所看不见的。
镜头焦距越长,物体在底片上的成像面积就越大,反之,物体的成像就越小。因此摄影者在拍摄日出日落时候常常不由自主地选择长焦镜头,认为只有长焦镜头才是表现日出场景的最好器材。确实,表现日出的磅礴气势,采用长焦镜头是理想的选择,问题是焦距越长的镜头其视角也就越窄,画面中容纳的内容也有限,这是一对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摄影者主要还是拍摄日出日落时特定的氛围和景观,如果一味追求太阳成像大,那只能够拍摄到取景范围中一个很小的视角。尽管太阳在底片中成像大有其好处,可是除了某些特定画面以外,多数还是需要反映天空外的其他陪衬物,比如云彩、高山、河流、树木、建筑、人物、渔舟、芦苇、毛竹等,没有这些景物作为陪衬和烘托,仅仅拍摄一个大大的太阳,除作为素材片或者科研资料以外,很难达到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拍摄需要来使用镜头。
  使用广角镜头有其优势,比如说要反映旭日映照下的天空,拍摄多云时天空云霞的壮观魅力,这就需要开阔的视野,显然应该选择广角镜头甚至超广角镜头,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日落日出场景并不是仅仅只拍摄太阳本身而已,而是拍摄日出时特有的山山水水,太阳仅仅是画面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已,必须灵活处理才是上策,切不可将思维模式定在选用长焦镜头上。使用标准镜头也有其优势,因为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睛的视角比较接近,容易拍摄出透视关系比较正常的照片,而且在拍摄时间紧急的情况下,移动相机利用前景等也便于摄影者把握构图效果。使用长焦镜头则由于视角小,特别适合拍摄太阳本身没有什么亮度的场景,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内准确测光确定曝光量。它适合拍摄构图集中,画面紧凑,或者说作为陪衬的景物在比较远的环境下使用,以便发挥长焦镜头所特有的透视压缩效果。我们在电视中或者摄影报刊中经常看到的远处红日中映衬着鸟巢的照片都是用焦距至少300mm以上的镜头拍摄,一般摄影者手中常用的200mm镜头如果加用增距镜的话,可以具有相同的效果。
  除了表现一些特定场景需要使用长焦镜头外,在更多的情况下不需要长焦镜头。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甚至专门使用广角镜头甚至鱼眼镜头拍摄日出日落的照片,同样获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对一般摄影者或者初学者来说,由于没有更多的镜头可供选择,主要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前景,把握好色彩关系,随便使用什么镜头,就是使用傻瓜相机同样有可能拍摄到不错的照片。有条件的话准备一只28-85mm和80-200mm的变焦镜头就足以应付了。实际上,拍摄日出日落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常常要爬高山或者赶路,沉重的器材反而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未必有利于创作。

  如何才能拍出效果不错的剪影照片呢?

  1.充分展现剪影主体的形体特征,将形体与背景生动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形体是语言,背景是语调,而这种语言又是无声胜有声,任凭自己去揣摩去体会。这也就是剪影照片的妙处所在。由于在剪影照片中,主体基本没有色彩和细节显示,所以对主体的形体特征要求就很高。这就需要作者基于后期表现的效果来仔细选择拍摄角度和主体形态,充分展示主体的外形特征,力求美感和生动性。
  2.剪影照片的获得充分利用了主体与背景受光的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日出日落时的逆光,因为这时的光线最柔和,提前选好位置和角度,等待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或落下地平线,由红变橙黄色,或由橙黄色变红时,看上去又不刺眼时,是拍摄的最好时机,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的宝贵时间,千万不要错过;另外也可以利用室内和室外人工造成的受光差异或天空和水面的自然强反射,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拍摄的题材!
  3.曝光要遵循宁可欠曝而不过曝的原则,依据背景进行曝光测定,只有这样才能使主体曝光严重不足,形成强烈的剪影。
  4.具体操作以拍摄这张照片为例:首先将相机的测光模式切换到“点测光”;然后把测光点选在建筑物右侧的晚霞光亮部分进行测光,按相机的AELock钮,将曝光值锁定(没有AE曝光锁定功能的相机,可半按住快门键以锁定);最后重新调整构图,以刚才的曝光组合,进行拍摄,这样就可以拍出完美的剪影效果。
  忽略掉烦琐的细节,再平常的景物看上去也会充满新鲜感。看看图片中的晚霞和夜空,是否有一种别样的感动?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唐代文人李白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历代文人墨客脍炙人口的咏荷名句,加上我国南方人民有“观莲节”,北方有戴“金莲花”等习俗,以及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碧水风荷”也以荷花为题材......,充分说明荷花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是驱使我选择荷花题材创作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自己拍摄荷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与影友切磋。

  器材的选择
  拍摄荷花,大都在野外,因而以使用轻便灵活的135单反相机为佳;由于荷花摄影要求清晰度高,因此三脚架是必备的摄影辅助工具,而且,附加镜也是必要的,例如偏振镜对色彩,层次,质感的表现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照相机的镜头,一般离荷花主体较近时,标准镜用得多,它具有清晰度高,空间透视强,平,俯,仰各种角度变化较为灵活的功能;当然,中,长焦镜头就用得更多了,因为它可以摄影略远或较远的一两朵荷花的特写。所以,我偏爱135毫米的定焦镜头。它不但结像好,使用也方便,拍摄两米远近的荷花,可形成强烈的亲近感,真是赏不尽的荷姿,闻不完的荷香,最能成功地表现此景此情,最能把主体形象突出地展示在画面中。

  光线的运用
  早晨光色调效果明朗,光比大,方向性强,物象受光面呈金黄色,那时,荷花雨露滋润,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无穷的色彩意蕴,显格外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可谓是拍荷花的黄金时间。九时后的光线,对物态的描绘接近人们通常的视觉习惯。中午的光线,色温,光照的热度都增高,荷花及绿叶开始萎缩,不能表现富有生气的荷姿。傍晚的光线,夕阳斜射荷花色彩更加浓郁,深厚,含苞待放的荷花妖媚,温顺,娴静,显得格外富有诗意。拍摄荷花,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的表现,都必须重视立体感,质感,空间感等画面效果,由于顺光时对主体与背景的分离不明显,光线平铺直叙,单调,因此不宜采用,而应采用前侧光,侧射光,侧逆光甚至逆光,以期有效表现荷花的还原较为正常,影像层次丰富,光影效果较为强烈。

  画面的处理
  荷花摄影的创作特点是对同一素材要表现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亦就是说,须通过不同的角度,光线色彩,不同的审美感去表现同一题材,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因此,荷花摄影创作要避免雷同,首先是主体形象的表现要有区别,要体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荷花摄影创作审美意识和艺术技巧的体现。拍摄荷花应该尽量利用自然环境作背景,例如仰拍以蔚蓝的天空作背景,俯拍以水光倒影作背景,或以荷叶作背景,这可显其自然的韵致。但若遇到杂乱的背景,而以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可选择逆光角度暗化背景,或利用景深控制虚化背景,或加用人工背景,甚至通过暗房加工来处理背景,达到预期效果。

使用数码相机也要注意曝光补偿的运用

数码相机使用方便,在拍摄后通过回放就可以立即知道实际拍摄效果,再加上后期可在电脑中调整反差颜色等,因此有不少摄影者在实践中对曝光的准确性不十分注意,其实使用数码相机对曝光要求同样非常高,在拍摄实践中特别要重视对“曝光补偿”的运用,在拍摄一些比较特殊的对象时,更要运用自己在传统摄影中积累的经验,充分利用曝光补偿来满足特定情况下的曝光需要,确保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
1、为什么要作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和传统相机一样,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来还原,所以在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亮度如何,最后都应以中等亮度的影调展示。所以在实际拍摄时,仍然需要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获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还原。
一般便携式数码相机大都有正负2档曝光补偿,利用它们可以应付大多数复杂情况下的拍摄需要。至于一些高级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曝光补偿甚至达到正负5档,可以满足极其复杂照明环境下的拍摄需要。数码相机的设计和生产商之所以要对相机作如此的设计处理,其行为本身就足以说明曝光补偿对照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要点。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运用曝光补偿,摄影者主要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2、被摄对象亮度比较高时需作曝光正补偿
比如说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内容占了较大面积时,就要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顺光至少增加半档,侧光加一档左右。如果是逆光,就要针对太阳的位置高低来处理,同时看你表现什么内容,通常你想将画面中的细节也能相应表现的话,就要适当增加1.5-2档左右曝光量,太阳越处于画面中心,就越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当然也应注意避开有强烈光线的太阳,防止相机图像感应器受到损害。如没有发出强光的太阳,如雾气中的红日,朝日夕阳等,因为它们亮度低,完全不会对测光造成影响,则不必考虑曝光补偿问题)。
此外在拍摄雪景、雾景等特定内容时,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最后需以高调形式来显示的特点,酌情作曝光补偿。一般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档到1 档半曝光量,不然你最后得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为灰色;拍摄雾景最好补偿半档到1档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雾景影调偏暗,接近夜景一般,显然不理想。附图《雾中轻筏》就是雾气中拍摄的效果,拍摄时候作了约0.5档曝光正补偿,基本上将拍摄时的亮度感觉反映出来了。
还有像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飞机等比较特别的对象时,都要根据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作适当的曝光正补偿。
3、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需作曝光负补偿
在处理亮度高的拍摄对象时需要作曝光正补偿,主要是为了防止相机将画面自动处理为曝光不足。同样的道理,拍摄深色调对象,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免出现曝光过度。
比较典型的是在拍摄城市夜景时,除了画面中建筑、街道或其他亮度较高的内容占据画面主要面积外,要防止曝光过度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个是使用点测光来对主要表现对象测光曝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曝光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一般在拍摄的画面中(尤其是画面中间测光敏感部位)占据大面积天空时,往往需要减少2档甚至更多的曝光量。附图《东方明珠电视塔夜景》在拍摄时作了负1.7档的曝光补偿,所以画面的影调比较理想,不然将严重曝光过度。
除了拍摄夜景,在拍摄其他风光类题材,如夏季浓密的树阴,逆光状态下的山脉等都要适当借助利用曝光负补偿来减少曝光量。还有拍摄身穿黑色服装的人物,拍摄深色调的纺织品等,都需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因为数码相机也是通过测量被摄对象反射光来决定曝光量,在处理明显亮度偏低的对象时摄影者如果不作相应曝光负补偿,最后得到的将是中性灰影调。很显然,将明显为黑色或者深色调的对象最后转化为中性灰为主调的画面是很难令人接受的。
4、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A.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补偿。这种情况在拍摄会议人物时常常会出现,有时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后有阳光射入,背景显得比较亮而人物则明显偏暗,这时如不采用闪光灯作补光,就需作曝光正补偿,一般经过1档左右的曝光正补偿,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还有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积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较高对象时,也要通过正补偿或者采用其他辅助光等形式来改善反差,不然就会影响到主体人物的反映。即使后期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来提亮人物,也会因噪点明显而影响照片质量。
B.背景亮度低,主体亮度高,需作曝光负补偿。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个或者少量演员演出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利用一两个追光灯照在人物上,这时舞台上其他背景因为没有直接受到光线照射,几乎呈现为黑色,所以两者反差极大,除非表演者恰好位于画面中心位置而你又采用了点测光模式,不然务必作曝光负补偿,否则很容易出现曝光过度。
5、借鉴黑白摄影经验来控制影调亮度
就确定曝光补偿的具体范围而言,如果摄影者有比较丰富的黑白摄影经验,在进行曝光补偿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黑白摄影主要由黑白灰三个色阶展现。一般来说,只要画面上大部分内容后期会转换为中性灰影调的,可按照正常曝光;后期大都转化成黑色为主调的,需要负补偿曝光量1档以上;后期大都转化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就需作正补偿曝光量1档以上。
在很复杂的拍摄条件下,能否分辨和确定哪些对象在拍摄时需要作曝光补偿,是考验摄影者拍摄技术的关键时刻。要检验摄影者对曝光量的确认是否得当,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就是按照适当曝光补偿的原则处理后,也就是说用相机测反射光所得到的曝光指示再加上摄影者自己认定的适量曝光补偿后获得的曝光参数应和用独立测光表(测量入射光为主,不受被摄对象反光率影响)测到的曝光指示相同,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曝光,即使是拍摄要求很严格的彩色反转片,也能得到很准确的曝光,因此该方法对于数码摄影而言同样有效。
6、不宜完全寄希望于图像软件作后期处理
如果你对自己拍摄图像质量有一定要求的话,首先应该考虑在拍摄时就做到曝光准确,恰当利用曝光补偿功能来比较准确地反映被摄对象的原貌。因为即使是数码图像后期可以修改亮度、反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曝光准确的图像才便于修改,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图像质量,在必要的后期处理时才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摄影者要重视前期的拍摄,千万不要因为“数码图像在后期可以修改”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曝光补偿的应用。
当然,要是拍摄的是比较重要,自己对曝光也确实难以把握的内容时,还可将相机调节到“包围曝光”模式,多拍摄几张后作比较以积累经验,这样更有把握得到真正意义上曝光准确的数码图像,后期输出也将得到更高质量的照片。
总之,在拍摄亮度比较特殊的对象时,数码相机的使用者最好借鉴传统摄影经验,以便凭经验和凭自己对主题表现的理解,对曝光参数作相应补偿调整。充分利用曝光补偿功能将大大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原始数码图像,这对于后期更好地发挥素材的作用将大有裨益。

  全景照片的拍摄
  在制作全景照片前,我们当然需要先期拍摄一些照片。拍摄这些照片的方法和拍摄普通照片的方法稍微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不要用数码相机的广角端进行拍摄。这是因为广角端的照片通常都有比较严重的桶形变形,这样的照片在拼接时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另外,如果选用的焦距过大,会导致拍摄的照片数量增加(拍摄的视角小了的缘故)。这样也会因为照片过多而使得拼缝显现出来,因此一般使用50毫米左右的焦距比较合适。
  2. 拍照片的时候尽量用M档(手动曝光档)。这样可以保证每张照片的曝光参数相同,否则拼出来的照片容易因为照片的曝光情况不同而看到拼缝。我们可以对着所拍摄的中心也就是全景照片的中心位置进行测光,可以使用矩阵测光或者平均测光方式,然后记住快门和光圈的数值并在M档里设定。如果你的机器没有M档,那么我们也可以使用AE曝光锁定来锁定曝光值,使得拍摄出的照片曝光情况基本一致。
  3. 对拍摄的照片,上下都要留出比平常拍摄时更多的空间,因为最后完成的全景照片肯定是要剪裁的,留出这些空间就是为了避免剪到主体。
  4. 照片的左右需要留出一定的重叠处。全景软件就是靠这些重叠的地方来自动拼接照片的,一般来说,重叠处应该占照片的10%~15%,别太少,也别太多。太少了软件就不能进行自动拼接了,如果太多,容易看出破绽。还有拼缝的地方尽量不要光是树木、车子和人等移动的物体。
  5. 如果有三脚架那更好,很多三脚架是可以做水平转动的,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如果没有三角架, 我们也可以手持拍摄,平移相机或水平转动都可以,但是要注意拍摄时照片的高度和角度应该一致。

人像摄影技巧:

逆光情况下的人像摄影技巧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在逆光的场景下,人物的发丝会更明显、更漂亮,身体的边缘线也会呈现出来,整个人物会变的更立体。这也就是在摄影领域中,许多人喜欢逆光进行拍摄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我们再针对逆光的拍摄,做一个整理及说明:以拍摄人像为例,太阳(或光线)在人像的后方,整个场景的光线分布,人像的脸部、正面,会呈现相对较暗的情况,这便是所谓的「逆光拍摄」。大部份的相机会预设以全部的取景画面做为测光的依据,由于逆光环境,人像的后方光线已相对较强,在平均计算之后,相机便会认为人像的正面之阴暗情况是正常的,这也就是逆光环境,会拍出『大黑脸』的原因。
解决方案
1. 我们可以使用「曝光补偿」的观念,来处理「逆光的摄影」,也就是增加曝光量来让脸部更亮一些,但是这种方法,会提升整张相片的亮度,所以不但脸部变得亮一些,背景也会跟着变亮,而导致背景的细节有所丧失。
2. 比较好的方法,是使用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在人物的脸部。例如下图,由于光线从模特儿的后面射入,我们在模特儿的前面以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在人物的脸部。便可以轻易地达成脸部的光线,为正常的曝光情况。

反光板的选择
  在艳阳下,可以使用白色的反光板,以求光线的柔和,在阴天,则可使用银色或金黄色的反光板,以求反射更多的光线。事实上,你也可以自制反光板,利用保丽龙板,银色的纸,剪贴成自制的反光板。
  逆光的摄影是一常用的手法,妥善地应用反光板或其它的补光器材,会让拍摄结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旅游人像摄影技巧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相信外出旅游的游客们已经没有几个不带相机出门的了。所以旅游摄影就变成黄金周中最普遍的摄影主题,而在旅游摄影中,对人像的拍摄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毕竟谁都想在美丽的风景之中留下自己的回忆。
根据拍摄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旅游人像摄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旅游纪念性质的“到此一游”式的拍摄;另外一类是利用景物来衬托主题人物的艺术人像拍摄。对于大部分旅游者来说,他们的旅游人像摄影一般都属于纪念性质的“到此一游”类型。虽然说拍摄“到此一游”类型的照片显得非常简单,在风景中只要人往相机前面一站,按下快门就可以了,但是要拍出好的“到此一游”类的旅游纪念照也是有所讲究的。
先来看看器材的选择,对于在国庆节外出旅游的游客来说,大部分游客使用的都是便携式小相机,这样的器材小巧轻盈,随身携带在身边也不会对行李增加多少重量。所以对于非专业或者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一部带有手动功能的便携式数码相机已经足够,不过由于旅游的时候相机使用频率比较高,所以就要求相机电池的持久性和相机耐用性要好一点。否则到了景点兴致勃勃想摄影留念的时候相机突然没电了或者发生故障了,那真是一件既扫兴又遗憾的事情。所以,最好的拍摄“到此一游”类型旅游纪念照的相机应该是外形小巧、电量持久、质量稳定、并且带有三脚架插口以及一定的手动功能(或者丰富的场景模式)的数码相机,还有,别忘了带上一张大容量的存储卡或者数码伴侣。由于考虑到自拍或者合影,所以建议在出去旅行的时候最好带上一枝轻便的小三脚架——如果你的行李不算很重的话,如果没有带上三脚架而且又是一个人旅行的话,拍摄到此一游纪念照片的时候就不得不麻烦他人了。
ok!收拾好器材,来到迷人的景点之前怎么拍摄纪念照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往相机前面一站就喀嚓 ——不过,想出比较好的旅游纪念照片的话还是需要讲究一下技巧的:

1、我应该在哪里拍?
这个问题也就是选景的问题,一般来说所选的景色都是当地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物,我们每到一处旅游,当地总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的风景点,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比如到北京有长城、天安门、白塔和天坛等;到杭州有西湖保椒塔、三潭印月、六和塔和小瀛洲等;到上海有东方明珠塔、南京路、外滩和豫园湖心亭等;到南京有中山陵、秦淮河、玄武湖等…… 即使是一些小城市,或小的旅游点,也有它“独一无二”的风景特色,这就要求摄影者把被摄对象安排在这种独特风景点中。作为“到此一游” 类型的照片来说,如果选择的景点不是当地有特色的景物的话,那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你已经到“此”游过了。当然!除了名胜古迹值得留影外,新到一地的车站、码头、机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内外景等都值得拍摄。对于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致,哪怕并不十分“上镜”,也是值得留影纪念的。

2、我该往右一点,左一点?什么?向前跨一步?
这个问题也就是关于人物和景物进行构图搭配的问题。见过不少“到此一游”的照片,片中人物站的位置都不是很合适,这里的关键是人物的位置安排必须恰当。一些照片为了突出人物,却想不到正是因为人物所在的位置正好把风景中最有特色的东西给遮挡住了;有一些照片过于强调风景,被拍摄者和景物靠得太近而离相机镜头太远,如果这是正好是使用广角进行拍摄得话,最后出来的照片要用放大镜才能找得到照片的主角人物。所以在拍摄人景结合的照片中,被拍摄者所站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摄旅游纪念照片是通过照相机镜头来取景的,标准镜头的视角如同人的眼睛视角一样,其透视比例关系最简单的一点是近大远小。也就是说,靠近镜头距离的成像大,而远离镜头距离的成像小。如何根据这一原理安排人与景的比例,是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风景纪念照的主体是人,景点只能作为背景,但这背景不是一般的衬托,因为是“典型的而有意义的”背景,要保持它的完整性。景点和人的一般比例关系应掌握以下几点:景点占画面约三分之二,而人物占回面约三分之一。人的位置通常安排在画面中央,也可安排在左侧的三分之一处,或右侧的三分之一处,具体视画面构图完整和构图均衡而定。

3、你的笑脸那么可爱,为什么不笑一个看看?
找到了好的景点,主角也站在了合适的位置,但是她一副僵硬的表情怎么办?又不是拍标准照。如果被拍摄者的镜头感不是很好的话,这时拍摄者就要让被拍摄者充分放松,这时候讲一个笑话,或者做一个好笑的动作都可以让对方的表情得到充分的放松。
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天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各自特点,让置身画面中的人物全神贯注地领略风光,摄影者选择适当角度和时机,迅速按下快门,把人物的感情和神态充分表现在画面上,这样的纪念照片意义就大了。由于天然风景宽广浩大,名胜古迹的每个细部也并不一定都需要进入画面,拍摄时应当选拍一些典型的细节或局部,使之更富有艺术的魅力。虽然这样的摆拍是旅游摄影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不过只要姿势摆得有特色,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照,都会显得很有特色并有纪念价值的。

4、摆拍?还是抓拍?
摆拍,是旅游摄影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全家出游或者三朋四友集体留念,总爱整齐地排成一行或数行。 “到此一游”的纪念照,也大多是先选好背景景物,再将人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拍摄。这种用摆布的手法拍摄的“保险”的留念照,虽然无可厚非,有时甚至是必 要的,但比起那些在人们行进的过程中, 三三两两、各有姿势、互相交谈时抓拍的照片来,却不免显得单调呆板一些。旅游是一种极富乐趣的观光娱乐活动, 旅游摄影是旅游活动的忠实记录。因此,画面是否生动自然,有无浓厚的生活气息, 往往是一幅旅游照片成败的关键。
在旅游摄影中,除了用摆布的手法拍一些“到此一游”的纪念照外,还不妨采用抓拍的手法,不加干涉 地拍摄一些诸如行路、做饭、 营地、野餐、篝火、娱乐、 爬山、涉水、交谈、记日记、游泳、游戏、晚会,以及互相帮助等独特生动的旅游生活场面,反映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其实,一幅在技术上虽有缺陷,但画面比较活泼的照片,比技术上无大毛病却过于呆板的照片更加受人欢迎。因为这种照片,即使经过若干年,仍能帮助你回忆起影中人的音容笑貌,唤起你对昔日美好的旅游生活的记忆。

5、糟糕,怎么把人照得这么暗?
“摄影是用光作画”,离开了光就谈不上摄影。旅游一般都在白天,旅游摄影大多靠太阳光。但是阳光的光照也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一天之中,太阳光也会有变化——有方位、强弱和色温的变化。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自西边落下,根据太阳运行的路线,我们把太阳光分成六种光线,即顺光、逆光、侧逆光、前侧光、顶光、散射光。拍摄风景纪念照,由于逆光和后侧光的照射,风景和人物的正面出现较大的阴影,需要打开闪光灯补光,或者对准人物的脸部进行测光。至于中午顶光,尤其是夏天,在强烈阳光下,人物的脸部容易产生阴影变形,这种光不适合拍风景纪念照,如果刚好需要在这种光线下
留影,那最好使用反光板或者打开闪光灯进行补光以消除阴影。

6、怎么看起来景色或者人物有点模糊?
“到此一游”类型的照片一般都是以人景结合为主题的,既要求前景人物要清晰可辨,同时也要求身后的景色细节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拍摄这一类的照片时就需要缩小光圈来取得更大的景深,才能让前景和背景同样表现清晰。如果使用了大光圈拍摄,景深变小的话,如果不是背景变得模糊,就是人物主体变得模糊。不过由于一般的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景深都很小,所以这种情况很少出现,除非你使用的是大光圈镜头的单反相机。

7、怎么在晚上很难拍得出清楚的夜景人像啊?
的确,这是多数游客在游览夜景的时候遇到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在使用相机的自动档拍摄的时候,拍摄时打开了闪光灯,使离相机较近的人物得到了正确的曝光,但是由于相机闪光灯范围有限加上曝光时间短,使得本来肉眼看来绚丽无比的夜景在相机中显得黑糊糊的一片。这是因为远处的夜景在拍摄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才能在相片上留下正常的曝光效果,而近处的人物因为闪光灯的照射只需要很短的曝光时间就可以了。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最好使用相机的手动档,将快门调慢,同时强制打开闪光灯拍摄。在闪光灯闪过后建议人物维持原来的姿势直到曝光结束,这样就会拍出人物和背景夜景曝光都很正常的照片了。 有些高级一点的数码相机拥有夜景人像这个拍摄模式,也是使用慢快门、强制闪光这个原理来设置的。

8、来玩自拍吧!
在外出旅游的时候经常需要自拍,尤其是一个人出去旅行的时候,或者是几个人想在一起拍合照的时候,都需要用到自拍,不过如果当地比较多热心人的话还可以请旁人帮你拍摄,也不失为一种给自己留影的好办法。自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手持相机镜头对着自己进行拍摄,但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人物离镜头太近,把大部分的景色都遮挡了,而且由于广角和近距离的畸变,容易使画面中的人物出现脸部前凸的“ 丑相”,所以一般不建议这样进行拍摄。最好的自拍方式就是使用三脚架,将相机架在三脚架上先构图、对焦,然后启用相机的定时自拍功能按下快门,在快门打开之前走到预定的位置就可以进行自拍了。所以,如果你的行李不是重得不得了得话,建议你还是带上一只三脚架吧!即使是轻便型得也可以。
旅游摄影中“到此一游”类型的拍摄是最普通不过的形式了,取材灵活,拍摄随意是它的特点,其实说了这么多条条框框,也不是一定要按照这样来做,说不定你出人意料的拍摄方式,会取得更加奇妙的效果呢!期待大家在国庆期间拍出漂亮的“到此一游”纪念照:)

细说使用数码相机的人像摄影技巧

人像摄影是摄影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纪实风格和艺术写真风格两种。两者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因此也谈不上谁优谁劣。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去拍人像,我们不可能象大师一样有着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精彩的一瞬间,也不可能有机会使用专业的灯光和化装师去给你所拍摄的model达到专业的效果,因此我们只能走一条中庸之路好在两者在技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 首先对于拍摄主体的突出都使用的浅景深,使焦外部分虚化。如第一幅的道路和行人的虚化,第二幅的头发部分的虚化。
2. 眼神的把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直接的反映着自己的表情,因此两幅作品都抓住了眼神。
3. 就是画面的安排,我们表现的主体因该在画面中间,不能偏的的太厉害,可以画个九宫图来构图。
4. 然后最后是暴光问题,亚当斯的区域暴光理论把照片的暴光分为11个区,10区和0区最亮(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和最暗(相片上一片漆黑),人物的主体皮肤一般安排在4(阴影部分),5(中灰色,皮肤色调较深)或6(皮肤影调正常) ,7(皮肤影调很浅),8(皮肤上有高光)区。(对皮肤侧光的所举参数只适合白人或化浓妆以后的效果,对于肤色较深的人不合适要适当调整)

  下面我们就围绕上述4点针对数码相机的自身特性讲述一下如何拍人像(主要针对消费级产品)。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和传统相机相类似,但是特性却有所不同,首先就是景深偏小,带来的结果就是背景虚化不很理想,这就给人像摄影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但是数码相机根据其大变焦的优势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在传统相机拍摄人像时一般合适的焦距范围是85-105mm,因为这个范围还原真实,景深控制也很合理
  但是数码相机就不大一样在笔者的实践当中笔者拍人像基本上都用到了110-200的焦距范围才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浅景深,使背景虚化合理。

  什么是景深,简单的说就是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现在我们就谈谈决定景深的一些因素: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具体的公式就是:景深 ΔL = ΔL2 + ΔL2 =2f^2FδL^2 /f^4 - F^2δ^2L^2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F--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L--对焦距离
ΔL1--前景深
ΔL2--后景深
ΔL -- 景深
公式中f^2表示f的平方 f^4表示f的四次方 其他类似的也是一样。
通过这些想必大家对景深有了一定认识。可能大家在实际当中由于器材的限制对背景无法进行很理想的虚化,没关系由于数码相机有着很便利的图象处理(不必像传统底片一样去专业冲洗店用底片扫描仪记录成电脑数据)。这就给我们用图象处理软件处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其实上用photoshop就能很容易的做到浅景深效果了,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
 上图就是修改前后的两幅图片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用快速蒙版抠像(注意头发)分离背景。这种方法可以使背景产生真实的眩光效果而不失真。
  眼神是心灵的窗口,人像摄影的关键就是拍摄出独特的表情,而表情就集中体现在眼神上,可以这样说如果拍摄者很好的抓住了model的眼神,其他如构图方面的缺点都可以忽略不记了 ,如何抓住眼神?我们不可能有大师那样的明锐目光,但是其方法很简单就是多和model交流沟通让model的表情尽量自然。然后就靠你慢慢捕捉了。
这两幅都是大师的作品,这两幅图片拍摄的是同一个人--小提琴家伊莎克?斯特恩。第一幅是纽曼的,第二幅是卡什的,就笔者的欣赏角度觉得第1幅效果比第二幅好,第一幅近距离的拍摄,很好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眼神,让观众感到一种亲切。第二幅虽然从构图,暴光以及层次上都比第一幅出色但是却使画面失去了一种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的摄影作品自然就是臆见比较平庸的作品了。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构图,对于一幅照片并不是拍出来了就结束了,通过后期的裁剪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通过裁减可以弥补前期构图的缺点。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第一幅是原图,第二幅是剪裁过的,第一幅图主体不够突出,而且给人一种偏右的感觉。而且在左下角有双讨厌的鞋子严重影响美观,周围的建筑物也过多对整体效果有影响。剪裁后的第二幅感觉就好一些了。
  另外拍摄构图时也应让主体向中间靠。可以通过比划一个九宫图来构图,还有要提醒的是选购数码相机还是应尽可能选择高像素的,这样便于构图和后期剪裁。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暴光问题。这也是摄影中应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数码相机不同与传统相机的彩色胶片(负片)。他的宽容度很小几乎达到了反转片的宽容度。这样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暴光问题,不要在照片中出现过暴区和欠暴区。这两个区域都会是照片产生严重的失真,使照片变为废片。
  既然如此测光准确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人像摄影我们因该围绕model去测光。中心就是model的脸部,我们必须准确的对model的脸部进行测光。
先来讲讲亚当斯的区域式暴光这一经典理论:
这个理论把照片暴光分为11个区如下:
0区 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度外,没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1区 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调,但没有影纹,这是有效临界曝光。
低调区
2区 相片上初步显出影纹,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调深黑,缺乏纹理。
3区 黑暗物体,影调正常,阴暗部分显出了足够的影纹。
4区 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表现正常。在日光中拍摄人像,阴影部分表现正常 。
5区 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调较浅,皮肤色调较深,石块呈灰色,木头影调正常。
中调区
6区 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影调正常。石块,阳光下的雪景阴影,以及用全色片价浅蓝滤镜拍摄的北部天空,影调
都较浅。
7区 皮肤影调很浅,一般物体呈灰色,侧光照射的雪景,影调正常
8区 明亮部分影调细腻,有适当影纹,雪景影纹相当明显,任务皮肤上有高光。
9区 明亮部分没有影纹,接近于纯白色,与1区的略有影调而没有影纹颇为相似,
用聚光型放大机将小规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纯白色,与10区无明显差别。
10区 呈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
以上主要是针对黑白片。

  通过以上理论大家以对测光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实现在很多相机的测光系统都是采用区域测光比如nikon的256区平均
测光。但是对于彩色效果呢??特别是数码相机的拍摄应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进入这个话题。我们的数码相机出来的图片
和传统胶片中的反转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宽容度,色彩的饱和度等。

  以下是对反转片的测光表

暗调区
-2ev 影像呈黑色,没有细节,色彩无法分辨,在有的胶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区别,但是需要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区分 -1ev 影响明显暗于眼睛所看到的实际景象,有细节,但细节和质感难以辨认,色彩晦暗,颜色过深。-1/2ev 影像略暗于实际景象,细节质感表现清晰色彩较为深,有时看上去会显得饱和度较高。
正常区
0 曝光正常,细节,色彩表现正常
+1/2ev 影像略为明亮,细节质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饱和度变差。
+1ev 影像明显亮于实际看到的景象,细节和色彩弱化,偏淡
+2ev 影像发白,没有细节,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较宽的胶片上会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几乎不可分辨
 可以看出我们因该尽量将人脸的暴光放在正常区。而且环境因该尽量选择明暗反差不要过的地方。除非你要突出照片的个性
特点,或者喜欢那种视觉上的冲击。
  对于脸部的测光,可以采用点测光,因为中国人的皮肤偏黄,这样暴光时不能完全按18%灰度暴光,这样有时候会欠暴光使片上的model感觉上面部发黄,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原有测光的基础上加强1/3档到1/2档。
另外对于光线的选择,应避免侧光或逆光这个就不会产生面部阴影。如果环境限制的话可以采用使用反光板和闪光灯进行补光,因为我们不需要非常专业,反光板用的较少,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闪光灯的用法。
对于在自然光(日光)下摄影,一般不需要辅助照明,因为自然光有足够的亮度。可是在有些情况下则不然,如在强烈的日光下拍摄侧光或逆光的近景和特写人物活动,或在窗前拍摄在日光直射下的逆光人像,或因景物明暗反差过大,或因光线不匀,就需要补光。小型闪光灯既轻便,又容易控制光量,色温适宜,还可以多灯同闪,是比较理想的补充光源,如果运用得好,有助于弥补自然光的不足,改善照片质量。
  现以侧光摄影为例:在直射日光下拍摄侧光人物,曝光可以面部强光为准,其明暗反差,通过闪光灯补光,一般控制在1
:3到1:4比较合适。如果使用自动闪光灯,要控制上述明暗反差的比例很简单,只要在选择闪光灯上的自动光圈级时,选用比相机上所用光圈大一级到一级半即可。倘若闪光灯上正好没有这个档次,还可通过调整相机上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曝光组合来解决。
  在直射日光下拍摄彩色片,如加用闪光,要注意日光色温的变化。特别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一段时间拍摄人像,为了保持现场光的色调和气氛,一定要在闪光灯上加用降低色温的滤光片。在阴雨天的散射光下拍摄人物照片,常因拍摄对象受光平淡,反差很弱,而使照片基调灰平、沉闷。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闪光作造型光,用闪光灯订出侧光和逆光等光线效果,以达到增加反差、丰富层次的目的。具体作法有两种:一种是,把闪光灯作主光,或置于被摄体的侧高处,打出侧光效果;或置于背侧高处,打出轮廓光的效果。曝光可以人物脸部自然光为准,把闪光灯的功率和距离调到比相机所用光圈多一级到一级半即可。不过这样作,需要一条较长的导线。另一种是,可以完全仿照双灯摄影的布光法,一只作主灯,一只作副灯,光位和光比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不同的是因曝光是以自然光为准,副灯的主要任务是引发主灯,所以在确定副灯的功率时,要比相机所用光圈少一级为好,以免破坏自然光的效果。
  说了这么这么多,忘了说最重要的了,就是实践,实践和理论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既然数码相机不用胶卷,随你怎么拍都没关系,那就赶快拿起你的相机快快练习吧。

人像摄影技巧
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因此,摄影师们聚在一起,除了谈钱和相机之外,话题往往是使用何种灯具和如何用光之类的事情。 提到摄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会说到四大样:
1、主光,即决定被摄者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而其它的灯光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现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灯箱发出的。之所以采用柔光灯箱,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便于控制。所谓的柔光灯箱,其实就是把一只或数只灯泡放入一个箱体里,通过能使光线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纺织品制成)对被摄者照明,箱体越大,灯泡越多,功率越强,照明范围越广。对于一般的影楼来说,口径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灯箱就能胜任了。其照明的距离和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调整,而曝光量的确定就以主光为依据。
2、补光,也叫辅助光,顾名思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使阴影变得浅淡。其实,补光所用的可以是与主光同样的柔光灯箱,通过照明距离或输出功率来调整它与主光的光比。如果补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挡光圈的话,其光比就是1:3,也就是说其结果将得到较深的阴影。如果补光的强度接近主光的话,比方说相差半级光圈的话,那么阴影部分就变得非常浅淡了。为了简便起见,补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墙上,只是通过调整输出功率的方式来控制阴影的深浅。至于怎样才能使补光取得与主光的最佳光比,则只能靠反复地试验。
3、背景光。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如果按被摄者的照明情况曝光的话,则背景就会显得更暗了,结果是被摄者看起来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摄影师不介意这种背景效果的话,当然也就用不着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摄者同背景区别开来的话,则有必要对背景进行单独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谓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运用要照顾到背景的色彩、距离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对背景光进行反复调整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为了均匀地照明一个无缝的背景,有时会需要使用两盏灯。
4、头发光。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而它又被称为“分离光”。这种用光方法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普遍,为此目的采用的是小型柔光灯箱或条型灯具。这种头发光还可以采用把一束灯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的办法来实施,不过要注意控制布光范围,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上述的4种照明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本方法,这四种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灵活应用,既可以同时使用4种或两三种,也可以只用主光加上反光板。至于使用自然光在摄影室或在户外从事人像摄影,所用的光源则是现场的自然光以及反光板,当然,也可以采取自然光与灯光相结合的照明方式。 至此,也许所有的用光方法都涉及到了,这些方法可以说也都够用了,这是摄影师们的常规做法。但是,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现有的照明方法所拍出的人像有时仍然让人感到似乎缺点什么,总之,一句话:不够精彩。那么,有何高招能够解决这个微妙的问题呢?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再用上一种光——强调光。

强调光的功能就是为人像增添一点亮色,一种冲劲,突出被摄者的形态并增强立体感,或者引起人们对被强调光照明部分的注意。在摄影室中这种光通常都是小范围的未经散射的强硬光线,很有冲劲。由此可见,设置这种灯光用不着太大的花费,它甚至用一面镜子把其它的光源,例如一只便携式闪光灯,反射到画面中,就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如果使用闪光灯作光源,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支架上,通过一只伺服开关,即光电启动器,使闪光与其它的照明同步。之所以要利用镜子,主要是为了控制强调光的照明范围。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强调光通常从被摄者的侧后方发出,有时就会射入镜头,结果反而破坏了影像效果。因此,为了确保镜头不受眩光影响,在强调光与镜头之间应放上用黑纸板做的遮光片。
强调光的强度一般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为不同的摄影师所追求的效果各不相同,不过不妨以超过主光一级光圈的亮度作为试拍的出发点。然而即便强调光的强度与主光相同,它也会产生一种相当生动的效果,因为其光质比较强硬,而且其照明的角度使光线对着镜头反射。顺便说一句,如果以闪光作为强调光的光源,那么在测量强调光的强度时,应关闭在场的所有其它光源。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摆拍之风大盛,甚至在新闻摄影界也不例外。新时期开始后,思想战线讲求实事求是,摄影界开始贬低摆拍,乃至几乎完全被否定。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摆拍又得到应有的肯定。但在功利意识盛行的今天,摆拍似乎又走入歧途。
其实,摆派和抓拍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手段,都具有它的特点和相应的生存空间。抓拍的特点是真实、自然,适用于新闻摄影,摆拍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符合摄影师的情景、画面,适用于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等等。摆拍和抓拍既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很显然,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所以,摆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广告摄影领域,广告本身的特点就是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并不拒绝夸张和做作,因此,摆拍几乎是广告摄影唯一的创作手法,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再比如在商业人像摄影领域,无论从大众的一般需求还是从摄影师的经营成本上,都要求在室内摆拍的形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的摄影爱好者渐渐的对摆拍不甚了然起来,把摆拍扩展到了几乎所有摄影领域。而各种报刊杂志更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摆拍作品,为摆拍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摆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也许很多影友以为,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还来讨论摆拍和抓拍的问题是多余的,是的,讨论摄影要不要摆拍是多余的,但是讨论摆拍的存在空间和艺术技巧则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笔者以为,目前摄影界在摆拍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摄影者的摄影目的不明确,或者说有的摄影者根本就迷失了摄影的目的。摄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艺术团体更具有“上进心”,很多摄影者在学习了摄影不久,就一个心思想得奖、想出名,但艺术眼光的匮乏不可能让这些摄影者找到更多的戏剧性情景,于是摆拍成了最佳的选择。许多地方的摄影协会把摆拍作为进行摄影创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论界也公然宣称,摄影必需要有“构思”,他们所谓的“构思”就是事先设计好画面和情景,进行“边导边拍”。有些影友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奖,只求用镜头记录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贬之为“浮光掠影”,“没有深度”。 其实,摄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两类,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记录,二是对美好事物的刻划和再创作。比如新闻摄影用来记录历史,当然要绝对忠实于历史,而像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摆拍的新闻摄影作品,简直就是对历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摄影,是对民俗民风的真实记录,而摄影者如果为了所谓的艺术创作,而自任导演,演出一场场假戏真做的闹剧,那就是对艺术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这样的闹剧正每天在摄影界上演。
二、表现手法粗陋,思维简单,缺乏想象力。 很多影友并没有真正理解摆拍的优势所在,一味的为摄影而摄影,为摆拍而摆拍。所拍摄的作品既可以由现实生活中抓拍得到,又并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和动态效果。他们的表现手法也极为简单化,他们的逻辑总是这么简单:凡是婚纱就是美丽,凡是贫穷就是古朴,凡是怪异就是创新;拍**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阳伞,拍田园风光,就必需有黄牛老农;他们为了拍云雾,可以放火熏烟,为了拍民俗可以乔装打扮。当然还听说为了拍葬礼,还有让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问题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积淀,所拍摄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实际,而自己还自鸣得意。
三、摹仿成风,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的几本主要摄影杂志上,在各种各样的影赛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热门,就满目的山区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纱热门,就到处是手捧婚纱照骑着摩托兜风。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喷嚏,我也拍喷嚏。 本来摹仿并不是摆拍的过错,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于摆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摆拍这种创作形式又特别适合于去摹仿,再加上摆拍作品又大有市场。所以摹仿者乐此不疲。这样看来,有时摹仿甚至是摆拍的副产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摄时的那种感觉用笔写下来,我真有些无能为力,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间即逝的感觉而已。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用相机变为现实。
我喜欢梦想,所以我拍照时总爱跟模特说一种故事或气氛,这种气氛也许来自我的经历,我的梦想,我看到过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说我的照片太注重个人色彩,甚至于有些过于灰暗。
我喜欢新奇的东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组照片,我都会问自己:下一组照片是什么?答案是:不重复自己更不能重复别人。为了不重复自己,我都要去想象一个与众不同的场景.记得在拍摄一组具有文革时期气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翻拍了一的旧图片,寻找想要的感觉.在拍摄另一组"追踪"题材的照片时,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开往长城的列车.去寻找想象中的小站台。
我喜欢那些有想象力的融有摄影师个人情感的图片,我不去强调图片的影像到底有多么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构图,我只想着这张图片不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影像。一张图片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与坏的标准。在拍照当中不存在任何规则,可以想得简单却拍出复杂的片子,也可以想象得复杂拍出的片子却很简单,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片子。
照片把本来属于生活的片刻给定义下来.表达出拍摄者自己的思想、感觉。创造力在哪里产生呢?这个话题可能已有人写了跟河一样多的文字.我认为每一个人的脑子都像一个仓库.保存有你所有见到的、听到的、做过的以及后来跟个人经验混在一起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差别在于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这种记忆。 如果不是商业用途.我都会选择135相机去拍摄,我不想让相机阻碍我的思维发展.所以我的相机一般都设定在光圈优先.另加一只闪光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摄影技术不重要。 我很庆幸能有大部分的时间让我自由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却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过去的影子.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有前辈增留下一句格言:“艺有法,艺物无定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724899059/infocenter#!app=4&via=QZ.HashRefresh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8-10-04
         认真学习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0-18
不得不顶;不得不顶;不得不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