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经》的方法,应当一边读,一边进入全方位的听察状态、全方位的觉察状态,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空性。你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空性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妄念、什么叫挂碍。如果没有般若空性智慧,我们去念经、念咒,实际上很容易堕入歧途。 所以不论小乘、大乘、密乘,佛教最深、最核心的精华,就在般若《心经》。禅宗本焕老和尚跟藏地的九个活佛三个喇嘛传法的时候,他就传《心经》。
为什么呢?因为《心经》就是十方诸佛心要。《心经》所讲的,也就是我们佛法修行的所有的步骤。
第一个,“是诸法空相”,用耳朵看世界,建立这种认识,是诸法空相。
第二个,既然是空,那就应该放下对假有迷惑的挂碍。放松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心起心动念去攀缘计较,做到心无挂碍。
第三个,做到心无挂碍之后,要悟明是谁个心无挂碍?知道心无挂碍的是谁?要能够观自在,悟明自己的本来心性。
如果说漫天满地都没挂碍,那么知道漫天满地没挂碍的是谁?——观自在,悟本性。不断地念念悟本性,离挂碍,观自在,就可以回到我们本来的、最透彻的、跟万事万物一体不二的真空佛性上去。这就叫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我们进入这个空性认知里面,我们的佛性智慧——跟万事万物一体不二的这个智慧出来后,当我们面对幻有,去直接洞彻它的本质,你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佛教修行的心路、无上大道,全都在《心经》里面。因此,《心经》不能光靠口念,要用心去念,要用自己的知觉去参验。这样子念出来,感觉才会不一样,才会从念《心经》里面得到受用,真正从中看破心中的迷障。
所以你如果只认到道理,没有认到知觉,没有认到耳根的闻性,没有体会到听察力,那么,你那个《心经》也就是白念。如果念了《心经》,你的心里面还要去计较东、计较西,你不能做到心态放松,不能做到心态无挂碍,那说明你只在念《心经》,而并没按《心经》所说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