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 · 斗
{:bN/zV#
-R0/o7
1、
斗的那些旧事。
在历朝历代,斗都是朝廷统一定制的容量单位,一斗为十升,五斗为一斛(原十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
作为朝廷统一制定的计量标识、作为相关案件诉讼裁决的法定依据,斗常常被堂而皇之的陈列于州县大堂。
<r~wZ}s 在朝廷,曾有不少皇帝,以“粮米若干石(十斗为一石)”来计算和发放各级官吏的俸禄。有诗为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观刈麦》唐·白居易】 在市井,有许多时候,集市贸易不以钱币议价,而是以“几斗米”来估算物品价值,然后进行交易。甚至雇.佣工役也以“几斗粮”给予结算。可能是因灾荒战乱,货币动荡,市值不稳,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在民间,千百年里,皇粮国税按斗收,地租佃粮按斗交,战乱捐摊按斗派,贫苦百姓被这“粮斗”压的喘不过气来。当年有文曰:“所谓另一部分贫农,则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更需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
高官巨贾,以斗量斛装的奇异珠宝,彰显其地位的显赫与身分的尊贵。
众人欲修仙,“五斗米”即可随张天师学道。
一代清流陶渊明,“五斗米”前不折腰,则名垂青史。
作为我国历史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容量器具,一直到上世纪初叶,这古老的斗才算完成了其久远悠长的历史使命。
.po>qb6
2、
斗于簸箕的机巧。
经营粮食的商贩和粮行铺面,买粮卖米都是按斗结算。在过斗时,一般都是用簸箕往斗里装添。在装斗的过程中,通过娴熟的技巧,利用簸箕耍手法、玩花活,籴入时,簸箕中的粮食入斗时要猛灌,并要故意倒成特满,再用簸箕将过满的粮食撮回,簸箕的底面就顺势将斗中的粮再搓压一下,斗内密度就实了,粮食分量就多了些。粜出时,则用簸箕将粮食缓缓的往斗内注入,要倒的刚好平斗,这样斗内密度就虚些,粮食分量就少了些。同是一只斗,只一出一入,精道的经营者就从一只簸箕的装添技巧中,获取了不少的额外利润,这是奸猾商人的可恶伎俩。
邻里街坊之间借米借粮,都是以升或斗计量,有的人为占点小便宜,就耍点小手段,在给别人装斗时,装的内虚一些,装好斗后,粮面抹平时,表面浅凹一点。而给自己装斗时,会装作漫不经心,让斗的边角在墙边囤沿磕碰一下,往地上放斗时,顺势落地重一些。这样,在人们不经意间,斗里的粮食已经变得瓷实了一些。村里人说这样的人是吝啬、尖头。
L&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