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浪漫化伤害”现象日益凸显,其本质是通过艺术手法将现实中具有压迫性、伤害性的行为包装成“深情”或“纯爱”,导致观众混淆虚构叙事与现实伦理。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
一、未成年人情感操控的浪漫化
1.代际权力不对等的审美化
影视剧常以“年龄差恋情”为噱头,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情感操控美化为“养成系浪漫”。例如《天若有情》中36岁养父与18岁养女的暧昧关系,剧中“你还没见过多少男人”的台词被重新解读为“克制守礼”,实则掩盖了权力结构下的情感剥削。类似现象在韩国剧《贤者之爱》中更为极端,未成年人的情感依赖被塑造成“危险游戏”,镜头语言通过特写少女的脆弱感与成年男性的掌控姿态,完成对操控关系的诗意化。
2.法律与伦理的模糊处理
部分作品刻意规避法律边界,如金秀贤与金赛纶的争议恋情中,交往时间点与女方未成年期的重叠引发舆论对韩国《刑法》第305条的讨论,但影视创作却将此类关系渲染为“禁忌之恋”。国内某下架校园剧中,35岁男演员与16岁女学生的吻戏片段仍在饭圈流传,柔光滤镜和唯美配乐淡化了潜在的道德风险。
二、情感暴力的诗意化处理
1.跟踪与监视的“骑士精神”建构
《难哄》等剧将男主角的跟踪、监视行为剪辑成蒙太奇式深情凝视,例如男主角穿风衣在雨中驻守的镜头被赋予“默默守护”的浪漫光环,而现实中类似行为可能构成骚扰甚至犯罪。剧中回避了女性被迫承受的心理压迫,转而用煽情音乐强化观众对越界行为的价值赦免。
2.控制欲的“在乎”伪装
影视工业通过符号系统重构情感暴力:查手机被表现为“关心”,强吻被解读为“情不自禁”。某婚恋网站数据显示,18-25岁群体中37%认可“查手机是关心表现”,这正是影视长期灌输“以爱之名实施控制”的后果。这种叙事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包装为“命中注定”,如《监控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的偏执行为最终赢得女主芳心,传递出扭曲的情感认知。
三、物质主义与情感剥削的耦合
1.“大款崇拜”的价值观异化
琼瑶式浪漫主义与短视频“富商叙事”形成合谋:前者通过跨越阶级的“纯粹之爱”弱化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如《还珠格格》忽略生存压力),后者则赤裸裸宣扬“有钱即有一切”。两者共同导致观众陷入“要么追求真空爱情,要么物化婚姻”的认知撕裂。
2.“备胎文化”的合理化
影视剧将单方面付出神圣化,如《难哄》中男主角数年守候终获回报的桥段,实质宣扬情感关系中的自我物化。现实中的“牛肉面馆铂金备胎会员”事件,正是对这种扭曲范式的戏谑反讽——系统将持续性消费与表白权利挂钩,揭露了“付出即正义”逻辑的荒诞性。
四、创作伦理失守与集体认知畸变
1.资本驱动下的流量陷阱
制片方为迎合市场,刻意放大禁忌元素:某爱情电影宣传期发起“最想和哪位大叔谈恋爱”投票,将年龄差互动异化为消费符号;《教室别恋》中师生关系的性化呈现,被影评人批评为“摄影机代替施害者完成侵害”。这类创作以“艺术自由”为名,实则是对现实伤害的二次加工。
2.观众审美的代际传递危机
中老年群体受影视影响介入子女婚恋,如《母亲的观影笔记》中母亲参照电视剧制定“相亲考核表”,用虚构标准评判现实关系,导致代际冲突加剧。这种跨世代的情感规训,反映出浪漫化叙事对社会认知的深层侵蚀。
五、突围路径:重构叙事伦理
1.法律与艺术的边界重塑
法国重映《情人》时主动标注“拍摄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完善时期”,提示观众以当代价值观审视经典;韩国拟将“利用年龄优势情感操控”列为独立罪名,这些举措为影视创作划定了伦理红线。
2.去性别化的困境呈现
《坠落的审判》通过夫妻角色倒置,让男性体验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牺牲,打破“加害者-受害者”的性别标签;《好东西》用女性友谊构建“最小共产主义”,探索超越权力结构的叙事可能。
●结语
浪漫化伤害的本质是权力关系的审美异化,它用糖衣包裹精神暴力,用唯美镜头消解现实痛感。正如《天若有情》导演二十年前刻意设计“仰视而非挑逗”的眼神戏所展现的创作自觉,当代影视亟需重建伦理底线——不是禁止描绘黑暗,而是拒绝将黑暗涂饰成光明。当镜头能如《教室别恋》结局般,让玻璃碴映出成年人不敢直视的真相,或许我们才能从集体无意识的催眠中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