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7阅读
  • 0回复

认识非洲-被污名化的非洲有哪些说法?(转自今日头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05
        非洲历史上及当下所遭遇的污名化说法是多方面且根深蒂固的,它们大多源于殖民历史、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和片面的媒体呈现。以下是这些污名化说法的一些主要表现:

        🧠 智力与文明程度的贬低

        历史上,欧洲殖民者为了给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寻找“正当理由”,系统性贬低非洲人的智力。18世纪欧洲的人种学家和地理学家声称非洲人“生来智力低下”,并且智力发展在童年后就停止甚至倒退。美国国父杰斐逊也曾认为黑人在理解力和想象力上远不如白人。直至2007年,仍有像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这样的科学家公开宣称非洲黑人是“智商低下的种族”,属于“未完全进化的人种”,尽管这些言论遭到了科学界的广泛批评和其所在机构的划清界限。这些说辞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忽视了教育机会、社会经济条件、历史遭遇等后天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巨大影响。

       🧠 道德与行为的污名

        在奴-隶贸易时期,一种极其荒谬的说法是非洲人是“全世界最淫-荡的人”。当时欧洲的一些小册子宣称,非洲黑奴在被贩卖时号啕大哭,并不是因为恐惧、思乡或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担心“到别的国家就没有机会满足性-欲了”。这种说法完全扭曲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反应,将其丑化为纯粹的动物性-欲望,从而为奴役他们提供扭曲的心理安慰。此外,非洲人也曾被描述为对痛苦和不公平待遇“感觉迟钝”,因此“生性适合充当奴隶”。

        🧠 身体与种族特征的扭曲

        非洲人的身体特征也成为被污名化和猎奇的对象。一个极端的例子是19世纪初的南非科伊桑族女孩萨拉·巴特曼(Sarah Baartman)。因其臀部丰满(这在她的文化中是美丽的象征),她被诱骗到欧洲,被称为“霍屯督维纳斯”,在笼中作为奇观展览,受尽屈辱。甚至在她死后,遗体仍被解剖并公开展示多年,试图用以“证明”非洲人种更接近动物。这类行为将非洲人的身体物化、异类化,剥夺其人性尊严。

        🧠 “懒惰与无能”的标签

        一种常见的现代刻板印象是认为非洲人“饿死不种地,渴死不打井”,暗示其懒惰和无能。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非洲地区面临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长期战乱导致社会不稳定、以及缺乏资金、技术和支持等结构性困境。国际援助有时也因当地腐败等问题未能有效惠及普通百姓。这些复杂的结构性挑战远非简单的“懒惰”标签可以概括。

        🧠 整体化与简单化的叙事

       西方媒体和认知常将非洲54个主权国家、超过2000种语言的巨大多样性简化为一个单一、整体的形象,即“黑暗大陆”——一个充满贫困、战-争、疾病、野生动物和原始部落的地方。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英美受访者在想到非洲时,首先联想到的是野生动物、炎热和危险,而非现代城市、科技或文化成就。这种“单一故事” 掩盖了非洲的多样性、发展活力与现代性,例如其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移动支付规模巨大)、蓬勃的创业生态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

       💎 总结

        这些污名化的说法,从智力、道德、身体到发展能力,其背后往往服务于特定的权力结构和历史目的,如为殖民掠夺正名,或为维持某种优越感提供依据。认识到这些污名化的存在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是我们摒弃偏见,以更加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非洲这片充满多样性和潜力的大陆的第一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