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445阅读
  • 25回复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1-22
— 本帖被 海阔天空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30) —
今天听说老师正月十五又要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人物了!
俺心里那是个兴奋啊!
找出老师以前讲的汉代风云人物,有的听过,有的而未看!
咱是边学边看,顺便发帖。
期待着,迎接着,老师的新作!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1-22
韩信被杀之谜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 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马上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在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刘邦此时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可是韩信在当齐王的时候,可以与刘邦、项羽鼎足而居,表现出对刘邦的忠贞不贰,没有谋反。当时他的谋士那蒯通一心为其着想,劝他及早独立。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的呢?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在陷入政治决策的漩涡时,他是如何权衡其利弊的呢?
  韩信在最能谋反的时候却没有谋反,而在没有兵权的时候,却谋反了。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有专家据此认为有勇有谋的韩信不会出此昏招,因此谋反并不可能,还有人认为韩信是被逼上梁山。韩信到底反没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讲述汉代风云人物韩信---被杀之谜。
  (全文)
  我们今天继续讲汉代风云人物。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第二个第一,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被杀的功臣,但是韩信是第一。韩信的死使我们想起耳熟能详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是这个话韩信说过,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卧薪尝胆,那么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还有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就是跑得飞快的狗,后来走狗这个名词就从这儿出来的。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成了一个大富翁,叫做陶朱公。文种大夫不走,文种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我干嘛要走啊?他不走,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交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那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在汉10年,也就是刘邦当了汉王以后10年,当了皇帝以后5年,这个时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叫陈豨的造反,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陈豨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这个人是很厉害的,他走到哪儿跟随他的随从的车辆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陈豨就在岱国造反了。陈豨反了以后,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时候,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就写信给陈豨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了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看守京城的人是吕后,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原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韩信把他关起来了,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祝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出来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候韩信闹情绪,一直在装病不上朝,我不上朝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你虽然有病,但是你还是勉为其难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这个实在是推托不过,勉勉强强就进攻了,就来到长乐宫。当时汉王朝的宫殿两座,一个叫未央宫,就是皇帝住的,一个是长乐宫,就是皇后住的,因为是吕后在主政,所以来到长乐宫。一进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很多的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起来了,吕后也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放编钟,古代奏乐是要有钟的,放编钟的房子里面,就把他立马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遗幸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杀光。
  这个时候临死之前,韩信是仰天长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为天灾。这句话什么意思?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这个人《史记》上的说法叫范阳辩士,范阳在河北省,现在河北城的一个地方大概祖上是范阳人,但《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甚至到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的,就是士是没有家产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士有什么呢?他第一个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比如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样一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没有什么立场的,这些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注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什么点子公司,就是这个,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有名,天下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那么蒯通什么时候给韩信出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被刘邦誉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而刘邦带军确是屡战屡败。在公元203年,刘邦怕韩信有变,就封他为齐王,而此时的韩信,已经是声威远震。
  对于韩信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现在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那些这些谋士,这些辩士是何许人也,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做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 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武涉是项羽的人他说服力是很有限的。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蒯通这个时候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齐国的72座城市全部打下来就是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的。而且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会看相吗?他说是啊。你给我看看。那这个东西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这个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这样来说服韩信。
  武涉和蒯通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说什么呢?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就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怎么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所以这个叫做权,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你现在这个秤砣你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你这的秤砣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单陛之下,你知道我们皇帝的龙椅,那个宝座是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单陛,我只敢看你的单陛之下。见到太子、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足下,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就是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这个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呢?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也是这个意思,举足轻重,所以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所以你要想好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之所以他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是第二层意思。
  由前面两个前提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你,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就是王,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重写了,重写了。这是武涉和蒯通共同的意见。但是由于武涉他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了。
  韩信怎么说呢?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说,你武涉先生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也原来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我才有了韩信我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多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吉,虽死不义,那么我宁肯死我也不会改变我对汉王的一片忠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那么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的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此劝说韩信,那么第一次劝说韩信的这个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这个回答也是一样的,韩信这么说,他说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汉王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那么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大夫范蠡,大夫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大夫和范蠡大夫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大夫的关系吗?你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忧郁了,他说猛虎犹豫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害不厉害?他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你首先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你为什么一条道走到黑呢?蒯通就说了这样的话,他说,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就是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你不能犹豫。
  他说,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事业很难成功,但是要失败很容易。通常老百姓说的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和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但是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你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你一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所以蒯通说,
  时乎时不再来。
  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查之。
  韩信在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这个回答比他回答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怀人之忧,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简单的是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甚至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谁就给了我们生命。谁给我们生命,母亲给我们生命,而母亲给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一个小孩子,一个婴儿,他能知道他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实际上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他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吃奶妈的奶长大的。而且我们中国很多地区就把这个奶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一个女人是不能把自己的衣服随随便便给别人穿的,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衣服,它已经构成我们文化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因为它代表我的身份,代表着我的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的那个外面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就是依靠的依。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最后晴雯已经是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即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罪名。所以枉担的罪名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是,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我也不冤枉了。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国的心理的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他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是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他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这个不肯背叛而终于背叛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呢?nbsp;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1-28
韩信身世之谜

  内容简介: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说明韩信曾经是布衣,最贫穷的时候,他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他是个不讨人喜欢人。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等待实际,最终他遇到了一个时势,也遇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精彩讲述《韩信身世之谜》。

  (全文)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布是麻布,第二: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好带刀剑,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他是带刀呢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带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古汉语它为了好听,它往往要用两个字,第一个字往往是虚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后面司马迁还写到,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说铸剑铸剑,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一个人跳进去,跳到炉子里面去,这时候一把剑出来了,就是这个宝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的,或用两把铁锤?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配一把剑,风流潇洒,剑很高贵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个人讨人喜欢吗?

  他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亭长可以推测他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高半级,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两个概念。这个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这个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老婆一肚子气,最后他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了早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讨厌他,一赌气,和南昌亭长绝交,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然后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饭给他吃,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韩信在这个时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于是淮阴市上就有一个地痞无赖,市井无赖。有一天就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也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一大群人都来看热闹,这个家伙就说,你不是有刀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刀吗?不敢?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大家都看着韩信。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整个的街上都笑,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而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阳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猛然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它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拔刀子或者掏拳头,这个,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真正的大智大勇,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这样一个英雄,那么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他的推荐者,他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出来,都没有人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他也走了,他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自己就追了过去,连夜追过去,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能跑了,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简直是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浑身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谁去了?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可不一样,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

  什么叫做国士呢?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你怎么考虑,你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的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大将军是什么?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不行,刘邦说怎么不行,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你像叫阿猫阿狗一样的,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韩信这样的人,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刘邦说,那你说要怎么办,四个条件,第一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坛,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他确实有一条优点,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他一定采纳。所以萧何提出这些条件虽然对刘邦来说,觉得是一个很不能让他接受的条件,他也照办了,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大将军,这个时候,全军哗然,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不知道要干什么,都以为自己可以当,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名不见经传的韩什么信,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

  那么这个事情说起来它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并不认识韩信,他甚至也没有说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谈谈话,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就做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重大的决策,靠得住吗?所以拜完将以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到,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他不听真话,他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自己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第一个条是什么呢?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封个小的,大失人心,另外他一路烧杀掠抢,他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汉王,进了关中以后,所做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汉王去到秦地去当王。所以,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斗,这些战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些战争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过失呢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1-29
特别支持!!好!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1-30
韩信功过之谜
  内容简介:
  韩信出身贫穷,但是胸怀大志。他等到了一个时机,就是秦末的乱世。他也等到了一个伯乐,就是萧何,在萧何的推荐下,他被刘邦重用,他和刘邦有一次谈话,对时势有出色的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斗?这些战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最精彩的一仗是汉、赵之战,就是和赵国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走什么地方呢?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做井陘口,非常险要,路很窄,韩信带着兵从这个关口出去攻打赵国,赵国当时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帅叫做陈馀,陈馀手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叫做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所以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20万,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多,这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所以这个情况对于韩信来说非常地不妙,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大获全胜。在楚汉战争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又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过失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讲述《韩信功过之谜》。
  (全文)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最精彩的一仗是汉、赵之战,就是和赵国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走什么地方呢?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做井陘口,非常险要,路很窄,韩信带着兵从这个关口出去攻打赵国,赵国当时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帅叫做陈馀,陈馀手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叫做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所以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20万,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多,这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所以这个情况对于韩信来说非常地不妙,但是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李左车就跟陈馀说,说这种战争是明摆着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敢来打,千里奔袭,必有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人马,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然后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然后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不战而败,可是赵国这个元帅陈馀他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哎呀!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它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抄其后路,哎呀!这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要打就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个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不敢小看我赵国,不听。韩信有情报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就喜出望外,这就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陘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到了半夜,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点小点心,垫一垫,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来会餐。
  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回去准备。到了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然后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这边是赵军的军营,韩信把这个军队调过河来布阵,布在这儿。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他这个阵一布过去以后赵军大笑,哎呀!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热闹吧。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把他汉、大将军、韩,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进军了。这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个不是送死的来了吗?赵军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就打。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次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都给我扔地上,把武器甚至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就是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汉军放进来,然后准备战斗,赵军一过来一看,汉军败得一塌糊涂,大家都去捡那些旗子,为什么捡啊?因为你捡到将军的旗子拿回去可以领赏的,古代打仗这个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这个将旗拿到手上,重赏。都不打仗了,赵军都不打仗,都去捡这个旗子,这个时候,韩信早就派了两千精兵,轻骑兵早就已经绕道埋伏在赵营的旁边了,一看赵兵全部倾巢出来抢这个旗子的时候,这两千轻骑兵一拥而进,冲进赵国的军营里面,把赵国的旗子都拔掉,把随身带的汉军的红旗子都插上,然后就喊,这个地方是汉朝的了,汉国的了,赵军在那边打,冲过去,这边韩信的军队,在水上的军队,它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是已经退到水上去了吗?没有退路了,殊死作战,拼死战,赵军打不过,然后回头一看自己的大本营丢了,军心大乱,赵军说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作鸟兽散,一哄而散,赵将拿起刀杀了一些逃兵,都杀不过来,这个时候,占领了赵营的两千轻骑兵和水上的汉军夹击赵军,结果把赵军的元帅陈馀斩于军中,活捉了赵王赵歇,大获全胜。
  这一仗是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元帅表示祝贺,元帅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安营扎寨,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因为后面是山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前面应该是水,因为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这样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完全相反,哎呀,臣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韩信就笑了一笑,说这个道理兵书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放在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支什么样的军队,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赶着街上的人去打仗,等于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置于死地,让他每个人都感到生命的危险然后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是不如你,服了,他服了韩信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谁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活着把他给我带来,一定要把一个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了,把李左车送到了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马上说松绑,赶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然后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下坐下,然后非常客气地说,说韩信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请教,韩信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李左车这个时候才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词可就是史记这段的原文,就是李左车说的话,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再接再厉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去攻打齐国和燕国,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去攻打燕国,可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燕国攻打不下来,齐国将来还会臣服于你吗?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不战而降,那么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他们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做。
  韩信果然就这样做了,可是刘邦不愿意。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开始调动了一下韩信的军队,因为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跟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就是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进入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他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一只老虎,然后当中一剖两半,然后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做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就叫做符合,所以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这个来的。刘邦悄悄的到韩信军营里就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大惊失色,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出兵打齐国去了。
  韩信攻打齐国又大获全胜,也就是说在整个刘邦和项羽进行战斗夺取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韩信犯错误就从攻打齐国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不听指挥。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以后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他走到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一个消息,说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他的“其”,但是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的人。这个家伙三寸不烂之舌,他跑到齐国以后做齐王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就谈好了投降的条件了,郦食其也派人送信送给了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开,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想,不能打了,投降了怎么还打呢?这个时候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有这个命令,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他说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嘛要停,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想想,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几年还不如郦食其一句话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继续一进军的话,齐王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吗,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说,你郦食其是一个骗子,是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他已经不设防了,他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设什么防啊?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烹之”,就是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个韩信实在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而且本来是,如果是和和平平的就能把齐国问题解决,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这个韩信应该说是不顾全大局,为了自己个人的功劳,不服气那个和平使节,就让这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旁边有什么事情,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回来,回到荥阳。但是韩信这样做肯定是打乱了他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在韩信打下齐国之后,他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是站在我们汉这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楚一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汉一边,一会儿站在楚一边,是反复之国,齐国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封我韩信做一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把这个地方镇住,这封信送到刘邦那里,刘邦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住在荥阳,就是河南荥阳,围在那个地方,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信却是韩信说我要当一个假齐王,要当一个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以后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混蛋,这时他旁边有两个人,一个张良,一个陈平,就用脚去踢他,踢完刘邦以后两个人说,大王,这个时候不能得罪韩信啊,你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他,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继续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干嘛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混蛋。于是派张良,赶快拿着齐王的王印送到齐国去,让他当真齐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他变得很自然,混蛋,很自然。而且他能忍,虽然这个时候是一肚子气,他把这个气吞下去,很自然就转变过态度了,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这个和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肯定,虽然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刘邦心里面对韩信此刻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敲我竹杠,你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帝王,一个做皇帝的人,哪个愿意被敲诈被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能不记这个恨,现在他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他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心里面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我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你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
  所以韩信虽然用这种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个人关系的之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会变成恶果的。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得简直是焦头烂额,发出去很多的命令,要各路诸侯前来救驾,是谁都不来,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又去问张良,怎么办啊?刘邦没办法只好问张良,说事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打仗的,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下项羽以后,平定天下以后,分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给谁谁谁,我们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项羽自己也自刎于乌江之岸。
  楚汉战争结束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是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斗,于是刘邦最后只好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把这个项羽的人头给鲁国人看了以后,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刘邦故伎重演,带着几个随从,飞快地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又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又把它拿走了,又拿到手上,夺取了齐王韩信的军权,所以现在这个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棍国王了,光棍司令了,没有兵权了,还有一个齐王头衔,就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继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韩信什么呢?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清,做楚王比较合适,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
  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还是怎么样,他没有这样做,第一还让他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还是一样的。第二他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他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当汉中王,汉王刘邦是楚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郁闷,而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很厚道。韩信在楚国过的日子也很滋润,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我们讲座开头说到的那一幕悲剧了,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好日子为什么没有过下去?刘邦和韩信最后为什么会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请看下一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成败之谜。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2-01
韩信成败之谜
  内容简介: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大地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变成了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韩信带着赫赫战功,衣锦还乡来到了楚国,他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封他中尉,以洗刷当年的耻辱。
  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南巡的机会开始对韩信实施秘密逮捕。刘邦之所以要实施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主要考虑到韩信毕竟是有功之臣,有用之才,更何况韩信将兵多年,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多少也有些心腹,骤然杀了韩信,也许会引起兵变。所以刘邦对于自己能不能战胜韩信没有一定的把握。
  然而,就在这时,韩信自己却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他把钟离眜的人头献给了刘邦。但是韩信并没有因为出卖朋友,而保全自己,这反倒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是刘邦手里可控制的一粒棋子,要杀要剐任有刘邦处置。但此时的刘邦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封他为淮阴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韩信最后走上了绝路呢?
  (全文)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大地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由齐王变成了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但是就在韩信春风得意之时,刘邦却不断地挤兑、打压韩信,这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败退,最终落了个“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悲剧:这又是为了什么?
  韩信由齐王变成了楚王,衣锦还乡,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母,那个拍絮的大娘,送给她千金。也找到了他曾经混饭吃的那个南昌亭长,给他一百钱,说你老人家是个小人啊,好事没有做到底。第三件事情,就是找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市井无赖,让他蒙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流氓地痞,这小子这会儿趴在地上是吓得浑身发抖,因为韩信此刻是楚王了,要他的小命那跟捏死一个蚂蚁没有什么两样,大家也等着看韩信怎么处分这个人。韩信封他为中尉,中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是负责国都治安的,也就是楚国的公安部长,大出人的意料之外。于是韩信就解释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可以,但杀之无名,他当时没有什么罪,我不能杀他,所以忍到现在。
  韩信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这个时候韩信和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那个人是个市井无赖,韩信是个破落贵族,是个游民,是个布衣,地位基本上是相等的。那个时候韩信如果是奋起抗争,去杀他也好,打他也好,大家会同情韩信,因为韩信是被欺辱的,被羞辱的,是受欺负的人。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所以韩信那个时候杀他,是获得同情的。现在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来杀他,大家就不同情他,大家会同情那个人,说韩信就是以强凌弱,你是仗势欺人,所以韩信很聪明的,没有杀他。韩信还让他做中尉,这也是很高明的。因为这样一来,这个人会感恩戴德,这个人他能够死里逃生,他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现在不但死里逃生,还做了楚国的公安部长,那叫做喜出望外,别说他这辈子,他下辈子,他下下辈子都忘不掉,他一定会到处说,韩信这个人太好了,天底下最好的人就是韩信,他会到处跟你做广告,这不是可以收买很多人心嘛?
  当然韩信也可以说不杀他,或者给他一点小钱,但是韩信高明就高明在这儿,人情做足,做人情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很多人做人情,但是很小气,结果你人情送出去了,你还不落个好,韩信就懂这个道理,我不做则已,要做得你永世难忘,何况我们中国文化里的传统,叫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等等。
  那么韩信做的什么事情?全部是报恩,对于漂母,掷以千金是报恩。对南昌亭长给他百钱,那也是报恩。现在让这个市井无赖做了中尉,那也只能理解为报恩。既然是报恩,就说明当年这个人与韩信无仇,这个人当年与韩信无仇,就说明韩信没受侮辱,等于给自己平反,所以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刘邦以“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为名,把韩信打发到今江苏省邳州市做了楚王。韩信带着赫赫战功,衣锦还乡来到了楚国,他找到了当年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市井无赖,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封他中尉,以洗刷当年的耻辱。但是韩信不杀这个市井无赖,不等于刘邦不杀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机会开始对韩信步步紧逼。
  那么刘邦又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就在韩信当上楚王之后的第二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这次谋反根据我的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是诬告。因为韩信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反,也没有什么条件要反,他做楚王做得也挺滋润,日子过得很快活,回到自己家乡,他干嘛要反。所以我估计、猜测是诬告,这种诬告的事情,历史上多得很,经常会发生的。
  刘邦拿到这份举报信以后觉得是个机会,至少是敲打敲打韩信的机会,于是他就上朝把这个举报信拿出来给大家看,有人举报韩信在楚国谋反,大家看怎么办?异口同声说,发兵,灭了他,活埋了那小子。书上说法是“击而坑之” 。刘邦并没有轻举妄动,刘邦跟陈平商量,陈平,你看这个事怎么办,陈平说:请陛下想一想,您的兵比韩信的兵精吗?刘邦说,那不如。那么请问陛下,您的将比韩信的将强吗?那不如。陈平说,那就对了,那你兵不如人家精,将不如人家强,你现在发兵去打人家,不是逼着人家造反吗?人家可能本来不想造反,不反也得反。刘邦说,是啊,但是也不能这样不了了之。陈平说,四个字,秘密逮捕。刘邦说,怎么秘密逮捕?陈平说,我们历来有一个规矩叫天子巡狩,就是做皇帝,做天子可以到诸侯各国去巡视一下。陈平说,臣请陛下南巡。于是陈平和刘邦就定下了南巡,定在南巡期间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
  刘邦之所以要实施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主要考虑到韩信毕竟是有功之臣,有用之才,更何况韩信将兵多年,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多少也有些心腹,骤然杀了韩信,也许会引起兵变。所以刘邦对于自己能不能战胜韩信没有一定的把握。然而,就在这时,韩信自己却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那么韩信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刘邦南巡当然是公开的,要发诏令的,通知全国的。韩信接到通知以后,慌了,莫名其妙地就慌了,说这个皇上突然南巡是怕冲我来的吧?那他来了以后,按制度、按规矩,我应该到国境线上去迎接,是去还是不去呢?我如果去,他把我抓起来怎么办?我如果不去,那他肯定认为我谋反,这个事情不好办。
  这个时候有人就他出馊主意,说你可以带着一颗人头去?谁的人头?钟离眜。这个人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多次打败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项羽兵败以后,钟离眜就逃到了韩信这里,因为他们都是楚人,是老乡,就藏在韩信家里。这个时候就有人出馊主意了,你把钟离眜的人头带去见皇上不就没事了吗?韩信想,好像也是,于是韩信就去找钟离眜,要借他一颗人头用用。
  钟离眜这个时候非常伤心,我是觉得你韩信是朋友,是哥们儿,是靠得住的人,是一个厚道的、仁慈的、讲义气的人,我才来投奔你,没想到你要把我卖了。他叹着气说,韩信,韩信,你要想想清楚,刘邦为什么不发兵打你,是因为我钟离眜在这个地方,他知道,他一旦发兵来打你,我会挺身而出带兵去迎战的。现在你把我的人头拿去了,下一个要取的人头就是你脖子上的。然后拿出宝剑架到脖子上说,你不是个厚道人,自杀了。
  韩信的这个决策完全错了,有什么错误呢?有三点错误。第一,卖友求荣,在道德上输了一招棋。我们要知道,韩信和刘邦这个时候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刘邦感谢他,毕竟韩信是立下了盖世奇功嘛;另一方面刘邦又猜忌他,韩信毕竟是功高盖主嘛,所以刘邦才把他齐王的军权夺掉,由齐王改为楚王,那意思也就是希望他能够就此安分守己,得到一个善终就罢了。而韩信这个时候一方面觉得刘邦对自己还算厚道,虽然齐王变成楚王了,毕竟还是衣锦还乡。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是有些抱怨,觉得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足够的犒赏,所以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微妙,就刘邦而言,还是很想把这个刺头给拔了,但是下不了手。
  为什么下不了手?刘邦并不是一个喜欢杀功臣的人,他和勾贱也不一样,他也知道勾践和文种大夫的故事,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这个典故,他也不想背上这个恶名。但是现在不要紧,为什么?韩信已然由功臣变成了小人,出卖朋友的小人,按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小人,人人得而诛之,小人是可以随便杀的,杀小人在道德上是不受谴责的,韩信在道德上输了一把,这是第一。
  第二,讨好献媚,在心理上输了一招棋。韩信杀钟离眜,拿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意图很明显,就是巴结讨好刘邦嘛,因为刘邦恨钟离眜嘛。那么你去巴结他,说明你什么呢?说明你理亏呀,你如果不理亏的话,你干嘛要去巴结他,说明你自己不把你和刘邦放在平等的地位,你自己矮了人家一头,心里犯怯,底气不足,理不直,气不壮,不坦荡,你的心理上就输了一把。这是第二。
  第三,主动投降,战术上又输了一招棋。刘邦没说要怎么样,也没有处分你,也没有派人来抓你,他只是要南巡一下嘛,他来看看你不行吗?怎么着了嘛!你怕成这个样子,你主动跪下来,仗还没有打,你就下跪了,你还打什么仗,这是不是战术上又输了一把。
  韩信就拎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哪里会因为你送来这么一份礼物就不抓你了?来人啊,抓起来。立马就在国境线上逮捕了韩信,然后把韩信扔在自己的车上,回去了,不南巡了,回京师。于是韩信在这个时候,在车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忘;敌国已破,我固当烹矣”,说这句话。我就是你的狗,我这个狗也该被你煮着吃了,我活该嘛。刘邦说,少废话,你以为你谋反的证据不足吗?回去说话,带回京城。
  但是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因为韩信这个时候谋反没有证据。说韩信谋反的举报八成是诬告,这个刘邦心里也很清楚,你在建国之初没有任何证据,你就把这样一个功臣杀掉,肯定是不行的。刘邦也很聪明,先把他关着,杀杀他的威风,灭灭他的志气,然后宣布,大赦天下。所有的犯人我都赦免了,韩信也赦免了,不过你毕竟是有问题的,楚王不能当了,降两级,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家乡。王以下是公、侯、伯、子、男,降两级,留用,以观后效,但是不能“之国”。就是你不能到你的封地去,留在京城听候差遣,厉害吧。从此韩信就变成了淮阴侯。所以司马迁的《史记》,韩信的传叫《淮阴侯列传》。
  司马迁的《史记》,他记人物是三个等级,第一等最高的等是本记,是记帝王的。比如说秦始皇是本记,汉高祖是本记,项羽也是本记;第二等叫世家,是记诸侯的,记国王的,所以越王勾践是世家,甚至萧何、张良也记为世家;韩信是列传,第三等。
  所以自从韩信做了这么一件蠢事以后,他和刘邦之间的那个形式地位,本来是这样的,甚至韩信还略高一点的,现在变成这样了,刘邦在形式上完全超过于韩信。所以韩信出卖自己的朋友并没有落好,反而坏了自己的事。
  韩信并没有因为出卖朋友,而保全自己,这反倒加速了自己的灭亡。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是刘邦手里可控制的一粒棋子,要杀要剐任有刘邦处置。但此时的刘邦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封他为淮阴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韩信最后走上了绝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后的表现,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长期请病假,当然了,这个病也有两说,病嘛,可能有一点,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风餐露宿的,还不能落点病,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胃溃疡之类的,估计会有一点。另外有心病,郁闷嘛,不痛快,不高兴,生闷气,心里有一点。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上朝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本来是王爵,因为我们知道,古人上朝是按照官位大小排队的,叫做列,王、公贵族是一列,侯、侯爵、大夫,将军这些是一列,韩信本来是高级的那一列的,把他降到低级那一列去了,就像坐飞机,本来是坐头等舱的,给降到经济舱去了,他就觉得很没面子,只是想想看那些坐经济舱的低级的行列里面都站些谁啊?羞于为伍,所以他不上朝,而且嘀嘀咕咕的,牢骚不断。
  有一天,韩信闲着没事,七逛八逛的,逛到了樊哙家里,樊哙也是汉初的风云人物,也是汉初的一大功臣,但是樊哙这个人厚道,一看韩信来了以后,扑通跪下来,表示欢迎,说大王居然肯来光临小臣的寒舍,感到无比地荣幸,因为樊哙也是封了侯的。韩信说什么,哈哈哈哈,哎呀呀,我没想到,我韩信落到和樊哙这种人来往。什么话嘛?樊哙是什么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当年鸿门宴上不是樊哙出来,刘邦命可能都没有了,鸿门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项羽请刘邦吃饭,说要杀刘邦的,派了一个叫项庄的人舞剑,准备一剑刺到刘邦身上,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用自己能吃,能喝,豪言壮语震住了项羽,使项羽没有了杀心,才救了刘邦的一条命,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你跟他为伍怎么就丢人了,不合适说这个话。这倒也罢了,大家也知道他委屈,冤枉,发发牢骚,大家哈哈笑笑就算了,可是他这个时候又往绝路上走了一步。
  汉十年,陈豨拜为钜鹿守,有一个叫陈豨的人被封为钜鹿郡的太守,这个时候叫郡守,叫太守是后来的事情,来向韩信辞行,韩信就跟他在院子里散步,韩信就拉着陈豨的手在院子里散步说,陈豨,我能跟你说两句心里话吗?陈豨说,请指教。韩信说,陈豨,你知道你现在去当郡守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吗?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也是个军事力量很强的地方。你去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告你谋反,这个是经验之谈,韩信一当楚王不是有人告他谋反嘛,反正那个时候只要你有兵权,你又是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反不反都有人去告,有人告你谋反,等到第一次告你的时候皇上可能不相信,第二次又有人告你的时候皇上就会将信将疑,第三次又有人告诉你谋反的时候,我们皇上一定是勃然大怒,带兵去打你,你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与其被逼得造反,不如你自己策划好了先反他一下子。陈豨老弟如果决计在巨鹿造反,兄弟我为你做个内应。陈豨说,好,就这么说了。于是到了巨鹿以后果然就反了,自称大王,果然刘邦一怒之下,自己带兵去讨伐陈豨了,留下吕后、刘盈、萧何镇守京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我们这个系列讲座前面一开始就讲到的那一幕,就是韩信准备把监狱的人放出来去攻打皇宫,擒拿或者谋杀吕后。这个时候吕后就采纳了萧何的建议,骗韩信说,前方传来捷报,皇上在边境大胜,群臣都要进宫去祝贺,你虽然现在是生病,但是这样的大事,你也勉勉强强地要去祝贺一下。于是韩信就去祝贺,于是就被擒拿,就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
  一个战功显赫,为大汉王朝的建立曾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最终也没有逃脱“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悲剧。公元前196年,就在汉高祖刘邦带兵讨伐巨鹿郡守陈豨时,吕后以韩信“判乱”为名,将他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当刘邦得知韩信死的消息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刘邦是如何处置曾经鼓动韩信造反的蒯通的?
  这是本案最后一个谜团。刘邦从前方回到京城以后,吕后向他报告,韩信被我杀了,刘邦的态度,司马迁用了这几个字来形容叫“且喜且怜之”,司马迁是非常地伟大,他往往几个字就传神了,又高兴,又同情,又叹息,又可惜,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刘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因为韩信毕竟是刘邦的爱将,两个人一起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你说一点感情没有这是讲不通的。当然刘邦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推出自己的饭菜给韩信吃,这带有收买人心的成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秀,不能不承认他不是没有做秀的成分,但是老实说有时候秀做多了,也能有点感情,日久生情的事,假戏真做,做着做着就做成真的了,何况刘邦确实赏识韩信,韩信也确实是优秀的人才,也确实是功高盖世。所以他得到韩信的死信以后,他的心情是非常地复杂,是又高兴,又觉得可惜,于是刘邦就问吕后,说韩信临死之前有什么遗言吗?吕后说,他说了一句话,我悔不听蒯通之计。刘邦说,我知道了,这个人就是齐国的一个辩士,然后传令,给我把这个人找来。
  找来刘邦就问,蒯通,听说你鼓动韩信自立为王,是不是有这个事儿?蒯通说,是啊,那个小子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他今天会这样,你还能活着吗?刘邦说,“烹之”,给我扔油锅里去,蒯通就大喊一声,“冤枉”,刘邦说,回来,明明是你教他造反,我杀你,你怎么冤枉啊?蒯通说,秦王朝王纲解钮,天下大乱,所有的豪杰风起云涌,举兵灭秦,这个时候天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蒯通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就是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梅花鹿,天下的英雄都来追逐他,在这个时候谁的个子高,腿长,跑得快,谁就抓到鹿了,这就是“逐鹿中原”的出处,所以“逐鹿中原”就是这个意思。那时候都是自由竞争,谁都有资格去竞争,谁都有可能胜利,所以谁的身边都有一帮人马帮助他们,这些人去帮助这些英雄的时候,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君主,不知道有别的君主的,我那个时候是帮韩信,我当然只知道韩信,我不知道陛下,这叫做“各为其主”,这就是忠心耿耿,我怎么不对?再说,在那个时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干陛下干的那些事的人还少吗?陛下难道能够把这些人都抓来杀了?刘邦说,“置之”,放了他,说得对啊,所以刘邦不是糊涂人,刘邦是个明白人,刘邦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蒯通虽然鼓动过韩信谋反,但是蒯通说得有道理,刘邦就把他放了,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所以刘邦最后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那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刘邦在楚国的边境上逮捕了韩信以后,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刘邦经常找他聊天。有一次刘邦就问韩信:说韩信,你看看我要是带兵打仗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十万,那要是你带兵打仗你能带多少人马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就是说我带多少人都可以带,我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说,呵呵,奇怪了,我就只能带十万人,你是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起来了?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将兵,你虽然是不善于带兵的,但是善于将将,你虽然不会带兵,你会带将啊,所以带将的才是最大的人才。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却涉嫌谋反。有专家据此认为,有勇有谋的韩信不会出此昏招,但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步步紧逼,无路可退,才出此下策。韩信到底是否谋反,为何而反,至今还有争论,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民族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他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2-02
只感觉到字多点,

别的倒没在意!!!
爱我所爱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2-02
支持,要振兴文学版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