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丝 4j{oaey
`2,a(Sk#
说实话,细柳如丝的情景在北方并不多见,在北方,尤其是在冀中平原上,生长的柳树多以馒头柳居多,能够给人以温柔、纤弱印象的垂柳又名水柳、垂枝柳、倒挂柳(江苏、浙江一带称呼)、垂杨柳(北京)、垂丝柳等等,说到柳,很有一些趣闻可以聊聊。 6Etss!_
7pP+5&*
柳的发源地大抵是中国的长江流域。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历代更是颇多柳的传闻轶事。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展禽,以讲究贵族礼节著名,因他“食邑在柳下”而名叫柳下惠,后来才衍化为“柳”姓。汉文帝时,太尉周亚夫在军营遍植柳树,后来人们就称军营为“柳营”。东晋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了5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作传记之,成为佳话。隋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在堤岸上多种垂柳,并御赐垂柳和他同姓,名为“杨柳”,为鼓励民间多种柳树,明文规定百姓每种活一颗柳树,赏细绢一匹,百姓就纷纷植柳。诗人白居易以隋堤为题,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可惜和柳一起,也不都是好词,烟花柳巷就是一个明证。 qrpb[)Ll
l0. FiO@_Q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杨柳是通用的,虽然杨树和柳树在我们看来是有那么大的不同。或者是因为诗经的“杨柳依依”,或者是隋炀帝御赐柳杨姓,在中国古诗词中“杨柳”就是柳,在绝大部分都是指垂柳。相应的一些和柳相关的词汇,也就有了一些专门的意义。例如在李白的诗句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和““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中的“折柳”不作“折断柳枝”讲,如果这么解释,这首诗的意境就被破坏了八成!那么什么是“折柳”呢? }s(C^0x
`On3/gU|
原来,“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可惜古调已经失传了),也叫“折杨柳”,多写黯然离别之情,清楚了这一点,理解这些诗句就不是问题了。 =tn Tdp0F
>IBTBh_ka
如果大家对写柳的诗词感兴趣,随便翻翻,就能找出来很多很多,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千古传送的名句,而且因“柳”“留”谐音,因柳而写离情的诗句绝对是中国古诗词中的瑰宝。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找来看看,丰富一下自己的诗词理解,在给女朋友写情书的时候也可以露一手。 9{$8\E9*nd
5y040
N-
然后说“柳如丝”,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和我一样认为这个词是形容柳条纤细柔弱呢?有人写文章在文中用“波光如镜,绿柳如丝”,如果仅仅认为是湖面或者河面平整清亮,河边或者湖边的柳树枝条柔软随风轻舞,这种理解不是不对,然而不确切。 m9woredS,
b9
DR%hO:
语言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一点点变化的,古时人用的“柳如丝”没有纤细、柔弱的意思,所谓“如丝”,这里的丝指的是“晾丝”这一生产丝绸过程中的一种生产步骤,可惜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去实际体验,古时人制造丝绸,要通过收集蚕茧、漂洗、晾干、分拣、抽丝、再漂洗、晾丝、纺织等多个工艺和步骤,这里的“柳如丝”就是取晾丝这个步骤中的情景。
l1|~
e$32
大家知道怎么晾丝吗?用晾丝棒(一般用黄竹制作,粗1.5厘米左右,竹节用刀削掉,然后磨平)将天然蚕丝穿起来,跟晾挂面一样(唉,估计咱们绝大部分人也没有见过传统挂面的制作方式),挂在专门的一个晾丝房顶上,而在气候事宜、常年阴天的地域,晾丝完全可以在室外的架子上,这一蓬蓬雪白的蚕丝挂起来,风一吹,远观如流瀑一样,雪白中透着一种如烟如雾的感觉。后来形容柳条悬垂的样子,无疑有着很美的意境。 }I]W'<jY
Qww^P/vm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有着十分浓厚田园色彩的词汇在慢慢失去它本身的特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法从其字面本身获得正确的语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ifvU"l
/z#F,NB
梦思杨 GZ"&L?ti
2006年8月8日凌晨 :6zC4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