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2306阅读
  • 0回复

2007,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转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3-28
序言

  人民,什么是人民?不劳而获者不是人民,只有劳动者,只有国家的建设者,才是人民,而更重要的是,人民国家的主人。

  提笔写下这个标题,小马感觉到了一种沉重。因为,在寒冬料峭的神州大地,贫富之间的悬殊不是正在缩小,而是越来越大。每当小马遇到路边沿街乞讨的孩童、风雨中衣衫褴褛的老妇,每当小马听到游离于城市边缘挣扎求存的民工兄弟的倾诉,更有那沿街摆卖被呵斥驱除的下岗工人愤恨,以及成千上万的达不到一美元一天联合国最低生活标准饥寒交迫贫民。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呆滞神情,让小马不寒而栗,无法安眠。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迎来了2007年,在2007年,谁也不能再有任何的犹豫,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临界点。

  正文一、麻烦制造者:“分配制度”

  在暴富与赤贫之间,不可逾越的横沟是深深的四个大字“分配制度”

  应该说自从远古的人类第一次打回了一只野猪之后,如何分配这个问题就开始困扰着人类。是给出力最多的人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分一份还是数一数部落里肚皮的数量来按需分配?在产品极其匮乏的时候,任何人多吃一份就会使得另外一个饿肚子。严重的话,就要死人。所以,在由血缘关系维系的氏族社会中,人们只能选择唯一可行的方法,按需要来进行分配。呵呵,这就是常说的原始共产主义吧。

  熟能生巧,俘获的猎物逐渐多了,剩余物资的出现,使得分配就不能不考虑谁应该多点,谁应该少点了。有本事的特别是发明了投枪的那个聪明的家伙应该分多一份?按劳分配的方式开始冒头了。于是有的人开始吃的饱一点,有的人开始营养不良了。这样的差别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从此以后,因为分配制度的差异,而使得生命意义上平等的人之间首次出现了裂痕。

  直到发明了弓箭的家伙出现了,用弓箭能够较为安全的猎到更多,更大型的动物。发明弓箭的人认为制作弓箭换肉吃比自己去打猎更合算。于是分配的方式由于分工的出现使得按劳分配向着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进行分配的趋势加以演化。久而久之,时光过去了上万年,人类进入了私有制社会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少数的一部分完全占有了生产资料,另外绝大多数的一部分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的一方,只能向着占有生产资料的一方,出卖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按照生产资料占有方式进行分配的结果,就是当产品越多,劳动者分得的就越少,生产资料占有者分得的就越多。社会阶层的差异由此也就越大,社会矛盾也就越多。

  于是,大部分人认为,不能再这样分配下去了。应该按照劳动量的大小来分。不能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分配。这样一来。有思想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的社会主义制度。

  下面尽量简约的回顾了一下历史。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要实现按劳分配,就必须废除按照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进行分配的方式。所以,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对产品的分配而不是对商品的分配。前者分配的是人类生产结果的使用价值,后者分配的是人类生产结果的价值。

  让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者苦恼的是使用价值无法比较,只能通过价值量度进行比较分配。要保留价值尺度就必须保留货币,要保留货币就必须保留商品,要保留商品就离不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需要市场,需要市场就需要市场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要以市场为核心来配置资源。生产资料当然是资源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按照市场经济的配置方式配置资源。最终的结果就必然回到了按照生产资料占有方式进行分配的老路之上。于是贫富分化再度出现。共同富裕难以实现。最后回到了标题的沉重。

  二、贫富悬殊的破解之道?

  回顾历史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鸿沟所在。

  要跨越这道鸿沟,让我们再回到二个基本的概念,需要和需求。

  只要是人类,就会有种种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产生了需要,因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需要,但能不能把需要当成需求呢?不能,需求有二个条件,一是有需要的产生,二是有满足需要的双向的支付能力(一方有产品一方有货币)。因此,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关键点必须落在此处。让分工合作的人生产的产品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应付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人类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在。

  要满足人类的需要,有二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一是,需要的总量与生产力的局限性的矛盾,一是,提高生产效率与分配公平的矛盾。

  人的需要,有绝对的必须和相对的满足。因此,需要的总量,有绝对的必须量和相对的满足量。感谢生产进步,对于绝对的必须,我们应该可以做到无条件的予以满足。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人类社会开始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免费的医疗、教育、住房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由此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赤贫者可以生存。但并不能就此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但对于相对的满足,在绝对的差距面前,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力就可以予以解决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一个“人之本性”的问题。对于人的本性,有二个方式可以施加影响,一是改造,一是制度的规范。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以制度约束。东方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以教化引导。二种方法,都并没有解决相对满足的问题。也正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围绕着所有制问题而喋喋不休。

  由于这个喋喋不休的话题,我们产生了提高生产效率与分配公平的矛盾,发明弓箭的那个家伙,该给他多少才能使得人类继续发展进步呢?而分配不能公平,文明的成果每隔百年就会毁灭一次,这样的轮回总有一次会使得人类彻底灭亡(原子弹、基因改造的技术,使得这个可能正在变为现实的梦魇)。在人性的改造不能得以实现之前,我们只有从制度上寻求解决之道。公有制加民主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

  在过去的28年中,我们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否认这一条,就是彻底的否认改革开放。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困扰着我们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现代文明的边缘。而他们的需要,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人民的收入水平为什么有待提高?

  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对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高科技产品,大多数人民只能望而兴叹,甚至于,就连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很多人还是囊中羞涩而欲买不起。我们的人民不是没有消费的欲望,而是无消费的能力。为什么这样?很简单,就是因为广大的人民收入水平太低,没有购买的能力。(有兴趣者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金额)

  这种表象的背后,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这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劳动者不能充分享受自己劳动产品的社会后果。

  劳动者由于手中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依靠获取的劳动报酬来养家糊口。过去,我们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劳动报酬表现为二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的货币回馈,一种是间接的物质、福利回馈。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工资只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表现在福利住房、公费医疗、退休养老金、子弟教育等等福利措施之上。在这种形式上,我们给予劳动者较低的货币工资水平,把社会劳动的大部分成果通过计划的形式,以指标、票证的手段,直接完成分配,货币工资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国家以此来维护相对的公平,同时,以计划协调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在那个时代,人民的收入是由工资收入、票证配给和福利待遇三个部分组成。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工资收入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体现效率优先,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先后取消了后二项的分配形式。只保留了货币工资这一部分。取消了所有的票证和大部分的福利后,而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得劳动成果的大部分成了权力加市场的占有物。正是这种权力加市场的形式,使得我们在短短的28年间,由于大部分的劳动成果被少数人所占有而造成了贫富的悬殊。少部分人拥有大部分的财富,但少部分人不能消费大部分的生产。我们过去的生产模式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所设计的,简单而言,这种生产模式并不能真正满足少数富贵阶层的高消费。这样其后果必然是有钱的新贵所要消费的高档商品需要进口,而贫穷者又无力对国内商品进行消费。正因如此,一直以来,我们无法拉动内需。

  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就是盈利,传统的国货在国内买不出去,转向外销又缺乏竞争手段,于是纷纷落马。国外资本乘虚而入,在充分享受种种优惠条件之后,生产各种三来一补产品,这样的产品,大部分都卖到国外。内需不足,使得出口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获利手段。但大量加工出口的商品,是在低廉人工费用的条件下制造生产的。换句话说,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工资制度并没有相应改变,低工资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劳动的价值。这种后果,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国外的消费者廉价占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量生产出口却并没有提高人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物质资源大量外流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国内物质日趋匮乏,物价上涨因此也是水到渠成。劳动人民生活质量由于不能充分的得到物质资源的保证而导致下降。

  中国终于成为了世界工厂,除了要为13亿中国人的消费生产,我们还要为全世界生产,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对社会生产管理的规模也相应扩大。另一方面,对外开放,西方各种思想理念伴随着阴谋随之流入。为了保证权力的控制力度,一些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力特征我们依然保留,这表现在在很多经济领域范围内,我们并不是真正的由市场直接支配。在这二种压力的共同作用之下,不可避免会造成了社会管理成本增加,直接表现为政府机构臃肿、庞大。由于政府机构不是物资产品的直接制造者,这些由此而产生的耗费只能由直接的劳动者所承担。所以,高税负、高地价、乱收费、乱罚款直至挪用、侵占、贪污等等不合理、不合法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也在于此。

  因此,可以说,国内的新贵、政府开支、国外的资本这三重压迫,使得我们的收入在实质上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由于劳动不能体现出劳动的价值,整个社会心态也就自然出现了轻视劳动,贪慕虚荣,期望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影响下,道德观念发生了较大水平的滑坡,直接表现为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直至,治安状况恶化,社会治理成本增加。整个社会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沿街可见的保安、警察、城管等等执法人员和经常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事件对社会的伤害,都可以直观的显示出这样的负面成本。

  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对GDP的依赖程度越大,对资源的消耗水平也就越大,因此,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明显。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环境的影响,幻境污染一方面使得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治理成本加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破坏人体的自然平衡,使得人更容易生病、死亡,这造成了现代人对医疗、健康服务需要的增加。这二个方面,都增加了人民生活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对收入的增长产生更大的渴望。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小马以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被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创造者所享有,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这又是一个不解决就无法继续发展,甚至会成为制约我们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所以,到了2007年,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可谓刻不容缓。

  (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基本方法

  要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小马有三个基本办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必须创造出众多的劳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设计出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本手段。

  1、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这不是以市场为主导而是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重,二者相辅相成。每一个失业的工人,每一个待业的青年,每一座破产的工厂、每一座空置的住房,每一件因滞销而损毁的商品都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有可能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把这些闲置、浪费的生产力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必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产品,对于这些劳动产品,其生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如此,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销和高消费产品,可以适用市场经济,政府以市场为手段进行调节。对于社会中下阶层,我们采用计划经济形式,组织生产。

  2、恢复票证配给制度,取消低保和社会救济等货币发放形式,而直接采用票证分配的办法,保障人民的生活必需资料的获得。对于低收入比如月收入达不到所得税纳税标准的群体,可以凭借票证得到一定量的食物、能源、住房、医疗、教育保障。这些需求的满足,主要来源于计划体制内的生产。人民可以有二种选择,一是选择在计划体制内就业、生活。一是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内享受高消费。这样做根本的原则是,在一定的范畴内,保证公平,兼顾按劳分配,在一定的范畴外,效率优先,能者多得。

  3、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以社会主义民主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的一贯方针。执政为民的关键在于服务于民而不是管理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人民的管理,而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方式。权力的获取只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相反,公务员是民众意愿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小马相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最有智慧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的意愿为本。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人民代表制度建立到最基层,建立到村、工厂、学校、机关。人代会作为各个级别的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这样,只要改变了政府机关的职能就可以减少政府机关的臃肿,就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而民主评议制度还可以起到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发生的作用。国家的崛起,需要群策群力,但只有群策才能群力。二者有着直接的联系,缺一不可。

  只要我们从提高生产力、改革分配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三个根本环节入手,我们坚信,从2007年开始提高人民收入绝不会是一件难事。事在人为,非不能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乐是一种心情,休闲是一种境界-愿做庄子梦蝴蝶
清风邀你赏明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