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4667阅读
  • 3回复

老向文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3-29
— 本帖被 垂阳紫陌1314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老向文踪

        老舍、老向 、凤子
        胡风、胡考、龙生
  这是茅盾先生巧用文化名人人名撰写的一副对联。联中“老向 ”先生是我的乡贤。
  老向(1898-1968),名王焕斗,字向辰,笔名老向。他出生于我市(原束鹿县)北部的宋村。他是由私塾直接考入北京师范的,那一年正是袁世凯的“洪宪元年 ”。
  1919年,向辰和千百个热血学子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因示威游行,火烧赵家楼遭军阀通缉,被迫逃离北京。待事态平息后才返校继续读书。同年他加入国民党。师范毕业后,即去一所小学任教,1920年后任校长。因课余做化学实验引起火灾,被免职。1923年他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向辰经常去第三院听林语堂及其太太廖翠凤的英文课。向辰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上清楚的留有“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烙印,被称为“幽默作家”
  1926年春,王向辰中断学业,与何容(笔名老谈,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一起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他在师政治部任政治指导员,上尉衔,除做宣传民众、书写标语、张贴告示、号房筹粮、采办零食这些事情外,还采写文稿。1928年向辰随军赴南京,在国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做课员。1929年重返北京大学学习,第二年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吉林大学任教职员,后定居北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由晏阳初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到河北定县平教会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批民谣、故事、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了向辰写通俗文学的才干。据不完全统计,仅写于定县的就有长篇小说《庶务日记》,短篇小说12篇,散文6篇,还有一些说唱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在《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上。其《庶务日记》以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府官僚机构”。   《 谈风》《“消夏录”专号》出版之际,七七事变已发生,专号头篇即老向的《弱者哀音》,详细记录了七七事变后北平城内的景况。老向被称作论语派的三大作家之一,他在抗战爆发后一直坚持在北平城向内地刊物写通讯、写纪实,勇敢尽职,表现出一个作家在国家兴亡之际的匹夫之责。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向随爱国将领冯玉祥去南京,1938年撤退到武汉,在冯将军的“研究所”工作。与老向同时来这里的还有老舍、老谈(何容),这名盛其时的“三老”作家,商定办一个宣传抗日的通俗文字期刊,名字定为《抗到底》,所刊作品文字浅显,明白如话,深受大后方老百姓和前线士兵的喜爱。
  1938年3月27日,老向与阳翰笙、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老向任文协通俗文艺工作委员会委员。在文协举办的“通俗文艺讲习会”担任讲师。他与老舍合编了《通俗文学五讲》。除主编《抗到底》外,老向还协助《民众文章》和“通俗读物编刊社”作编辑工作。老向创作的通俗小说、故事、歌谣、各种民间说唱形式的作品,发表在《抗战文艺》、《文艺月刊》和《抗到底》、《弹花》、《民众文章》等刊物上。老向将第五期《抗到底》办成了“抗日通俗文专号”,在这一期上,老向的《抗日三字经》一经刊出,三个月内有十几家争相翻印、转载。总份数在五十万册以上。大家鼓励老向接着编写《抗日千字文》。1938年5月,他费了整整一个月的工夫,易稿不下百次,终于写出《抗日千字文》,帮着他推敲的由于右任、邵力子、陈立夫、张道藩、徐旭生、老舍、何容(老谈)等名流政要。1939年,《抗日千字文》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非常时期民众教育课本。
武汉沦陷后,他们撤退到重庆,老向除主编《抗到底》杂志,还被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民众读物组主任。后来梁实秋先生对老向有一段评述:“在民众读物方面首先应推王向辰先生……向辰曾在定县平教会工作,对于劳苦民众的生活极为熟悉,他具有热忱,撰写民众读物总是全力以赴。编辑馆出版民众读物……达数百小册,向辰策划之功不可没。”
  1940年7月,老向的妻子在日军空袭的爆炸声中要分娩了,为躲避钻防空洞之苦,他把妻子送到距北碚3里许的郭家沱姚蓬子(姚文元之父)家。刚至姚家,警报又响,看来这里同样不安全。原来为夫人产后养息,老向已在缙云山石华寺预定一间房,遂辞姚家,径去了深山古寺。不几日,林语堂全家也上山小住,与老向比邻而居。16日上午,老向去办公室公干,其妻一人去了距家三四里外的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下午,妻子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他给小家伙起名叫“冀”,取不忘祖籍之意;缙云寺僧友法舫法师为其取名“奇”,字“遇时”,感叹这个小生命在此时此地来到人间;老舍来信说是叫“缙石”以示不忘避难之所;隔壁的林语堂先生说是叫“山河”、字“还我”不错;而林师母廖翠凤径呼“阿抗”,林家三妹也说是这个名字好,有“抗战”的意义。于是,就取了“抗抗”这个名,大名即为“王亢” 。
  老向曾任国立编译馆副总编纂,抗战胜利后复员随馆返南京,继续任其职。同时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委员、省议员和中央监察委员。曾参与北平国剧学会的恢复和修订国剧剧本,记录民间艺人高元钧曲目的工作。解放前夕,他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要挟纠缠,辗转跑到四川,解放后入革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文化局,搞戏曲改革工作,写出了川剧剧本《柴市节》等,并任通俗文艺编辑。1958年被划为“右派”,调重庆市艺术馆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管理资料,后并入重庆市川剧院,潜心整理老艺人李树成、张德成等的舞台艺术资料。“文革”中惨遭批斗,不幸于1968年8月2日离开了人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沉冤终得昭雪。       。              
  老向长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编辑和创作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庶务日记》、《寻心》,短篇小说集《黄土泥》、《民间集》,散文集《巴山夜雨》等 。1989年由林默涵主编的巨型文学史料丛书《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通俗文学”卷中,收录了老向的5篇作品;在现代文学史通俗文学篇中,肯定了他的功绩和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收有老向小传。舒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老向代表作》一书的面世,使这位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光彩熠熠的“幽默作家”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上,重新坐在了应有的位置上。
《香港文学》总编辑、著名作家刘以鬯写道:老向作品的重要性,为史家所忽视是一件必须引以为憾的事情。《论语》时期,写幽默文章最受注意的是“ 三堂”——语堂、知堂(周作人)、鼎堂(郭沫若)。论幽默“三堂”似不及“两老”——老舍与老向。“两老”走的文学道路颇多相似之处,得到评价却不同。老舍声闻遐迩,老向则一直受到不公平的漠视。从30年代到40年代,老向写过不少优秀的小说与散文,尤其是在抗战时期,老向在曲艺方面所作的努力,即使不超过老舍,最低限度也有同样的成就。在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摆脱西洋文学的影响的,老向是极少数中间的一个。他的作品,民族风格显明,不太有洋葱味。
  刘以鬯先生对老向的评论,一语中的,是多么中肯啊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3-30
振兴辛集文化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3-31
1》振兴辛集文化,这个提议很好。

2》感谢寨主严谨的治学作风,寨主以50多岁的年纪还在孜孜不倦的奋斗,年轻人更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了。
你们的欢乐我愿意分享,
你们的烦恼我愿意倾听。
          ---  垂阳紫陌   
http://blog.xinji.org/blog.php?uid=76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4-09
喜欢在大雪中漫步,喜欢在微风中思考
喜欢在大雨中狂奔,喜欢在阳光下微笑;
人一生总想得到回报,
最终得到的不过是轮回的煎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