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器材发烧友:这是金字塔的底座,随着经济水平越来越好,贫穷积弱多年的中国老百姓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迈进小康。对小资生活情调和所谓的艺术的追求让买一套专业单反相机成为了捷径。他们更注重的是摄影带来的虚荣和特权感,而不摄影本身。虚荣心可能是很多人拿起相机的诱因,这里一部分人幡然醒悟接近摄影本身;另一部分陷入器材的怪圈:拍不好——器材不好——研究、购买——还拍不好——再研究,再买------。
第二层:技术的瓶颈:那些意识到器材不是决定因素的影友开始钻研摄影技术,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看书、上课、拜师学艺-----途径很多,总之大家学的基本都是一套非常系统化知识、一套美学标准、一套金科玉律。当然根据不同的应用、类别还分了很多专门的技巧和理论。经过学习、锻炼、总结、修正的反复过程,你的技巧越来越好。这时很多影友非常满足,器材不错了,技术也让别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片子自然漂亮起来。一部分人安于这种享受,另一部分发现一个大问题:雷同!大家都去风景名胜、都拍漂亮MM、看起来大同小异,作为一门艺术,至关重要的原创性没了!他们尝试摆脱习得的金科玉律的桎梏,追求自我的东西,他们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从技术的瓶颈走出来。
第三层:感观世界:突破技术瓶颈的那很少一部分人,开始凭着自己的感觉拍照,而这种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天赋,一颗敏感的容易波动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足够了。这类作品通常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发泄,而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摄影语言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这里大部分作品非常个人化,在形式上它们不再受规律的束缚,艺术唯一永恒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一切都可以超越形式为内容服务,所以很多先锋摄影人的作品大众根本无法接受。当然这里的作品也良莠不齐,很多是光怪陆离的摄影实验、和标新立异表面文章,需要一定的摄影理论和审美修养才能鉴别。
第四层:大道无术,大爱无言:只有极少的人能过达到这个层次,在一个城市恐怕屈指可数,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是摄影家协会的主席、秘书长,他们往往连第三个层次也达不到,拍着唯美沙龙片洋洋自得。这些人并不都被中国摄影界承认,但是这无所谓。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并不是靠技巧取胜,而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我也很难说清,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性,他们对社会和社会问题审视和理解很深,都已各自不同的方式博爱这社会和人类。很悲哀,我国至今没有一部有说服力的摄影史,如果有他们的名字就应该在留下一个个沉重的脚印。
唐东平教授在《摄影作品评价》一书中写道:“作品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创作者的人格的魅力,重要的是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而一个摄影人真正需要修炼的东西,往往不是摄影本身。
2007/04/05 09:30pm IP: 210.46.*.* [本文共2594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