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450阅读
  • 4回复

一个误解.佛教并不完全是雷锋式的宗教 (灵 山居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4-23
— 本帖被 垂阳紫陌1314 从 文学沙龙 移动到本区(2007-07-28) —

一个误解.佛教并不完全是雷锋式的宗教 (灵 山居士)



一个朋友向我传达了她的朋友的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我可以看出她的朋友对于佛教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她的朋友的问题是:假如一个人通达经论,但是内心不善,结果如何?而另一个人对佛法一无所知,但他是个好人,一生行善,他的结果又如何?假如内心不善,读经有何用?

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问这个问题的人把善当做佛教的全部,很显然这不是佛教徒认可的事实,虽然这看上去是种恭维。

我发现很多人都存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佛教除了教导我们行善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不过据我了解并非如此。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通达经论的话,他就没有理由是个坏人,因为经论里面有很多恐怖的描述,这些描述生动具体的讲述了成为一个坏人所要面临的糟糕后果,所以假如一个人真的通达经论,那么他即使被吓也吓成一个好人了。还有就是,一个人如果花点时间去研究佛陀说过的话,不成为佛教徒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我想他要问的应该是一个只是把佛法当做知识来学习的人而不是一个通达经论的人。假如你只是把佛法当做知识,你可能会对他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你会剔除那些你认为荒谬的部分,而留下那些你认为尚有剩余价值的部分,这样,虽然你知道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蓝毗尼,他去世的具体时间,或者他在什么地方说过什么话之类的。但是你可能得不到任何佛法的好处。如果一个人只是记住了很多佛经,而不去实践,那他就象是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吃,这样的结果是他会饿死。通达经论的标准是你必需明白佛在不同场合说话的真实意图,而不是会背几本佛经就可以称为通达经论。假如一个人只是把佛法当做知识而不是真理,那么很难想像他的内心会有所改善。

让我们回到第二个问题,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但他是个好人,会经常喂邻居家的狗,也经常帮助盲人老大娘过马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这样的人比坏人好,但是他距离佛教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为佛教并不完全是雷锋的宗教。虽然佛教鼓励善行,但从来也没有把他当做全部。佛教之所以鼓励善行是因为相对于恶行,他和实相的距离较近而已。但是善行同样是无明之下的产物,仅仅是善行并不足以导致你的解脱。善行可以为你积累资粮,但是如果你不去正确的运用它,这些东西很容易被你弄成人天福报。

还有第三个问题,一个内心不善的人,读经何用?我的回答是很有用。假如他已经成佛或者已经是观音菩萨,我倒是觉得他无需去读经。正是因为他不善,才应该去读经。佛经并不是为圣人而存在,他是为我们这些人而存在。

圣人不需要读经是因为他们已经过了河,所以并不需要船,但他们有时候会提供渡河服务。当然,有的人上船只是想在河上观赏风景,他们并不打算到彼岸,这类人就是我们探讨过的第一种把佛法当做知识的人,还有的人尚未拿定主意,他们对每一艘船都有兴趣,不过这很危险。可能到最后,他会掉到水里。不过如果他想的话,还是可以登陆的。因为佛菩萨的许诺长期有效。

所以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佛教也并不剥夺他的上船权利,这是因为佛教认为,每个人的杯子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些杯子太脏了,所以会让大家怀疑他是否可以被洗干净。不过佛陀知道即使是再脏的杯子,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被洗干净。所以佛教不会拒绝任何人上船。



2007-4-22



首发于灵山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gshanjushi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4-23
假如你不是自己的主人的话   (灵 山居士)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通常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

也许你可以指挥你的身体,比如你可以让自己的手拿起一杯茶,然后让自己的嘴巴张开,喝下它。你也可以让自己撒尿的时候不至于尿到裤子上。这些举动似乎可以证明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拥有完全的主权。

但同样有很多事实证明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很多时候你并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无法穿想穿的衣服,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去刷牙,无法说服自己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你甚至无法命令自己准时起床。当你受到侮辱的时候,尽管你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你还是会生气。更加极端的时候你甚至无法阻止自己的错误心念,你会拿起武器,然后走进校园,朝每个会动的生命开枪。

这些事实都在有力的反对你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证明了你并非完全是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你受你的思想,习惯的奴役。他们操纵着你,制约着你,让你无法自由。

当你无法做自己主人的时候,麻烦也就会伴随你一生。事实上,佛教的修行就是要你成为自己以及世界的主人,佛教并不认为你目前已经是事实上的掌权者。因为你很容易被激怒。

当你是你的想法的主人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抛弃他,你不会为他而痛苦。但是在此之前,假如你遇到相反的想法,你的想法就会鼓动你生气。而你也非常听话,抛弃自己的想法是个痛苦的过程,这说明你被奴役的程度有多深。

我们仔细检视自己的痛苦,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于出现了和我们期待相反的东西,而我们所期待的东西多数时候就是我们熟悉或者习惯的东西还有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出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时候,你期待出现正好相反的东西,比如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新鲜事物,但是假如出现的事物和以前的一样单调乏味,你也会失望和痛苦,这些都是没有成为自己主人的坏结果,你会痛苦,会失望,会喊妈妈。

要成为自己和世界的主人,你就必需知道,你所执有的一切,你所习惯的一切,并非你所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或者不可改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对改变自己不具信心,那只是因为他习惯了作自己,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习惯,不想改变自己,(至少他们不希望马上改变自己,就象是在冬天的早晨,虽然知道早晚要起来,他还是希望多在被窝里呆一会)不过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习惯,你就会永远受他奴役,这样你就会继续轮回下去。不过“继续轮回”通常不是一个具有威摄力的理由,很多人并不在乎继续轮回。他们甚至有点期待。所以有时候你必需用其它东西吸引他们来参与到这里面来。

对于这样的人我通常并不告诉他,我打算让他成佛(这会吓坏他)。我只会告诉他,你可以先改变你的某个坏习惯,这会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加和谐。比如你喜欢抽烟,事实上你完全可以不抽,在很多年前,你并不抽烟,也同样活的好好的,并没有试图去自杀。只是后来某个机缘让你开始让你接触导香烟,然后你就开始习惯他,并且允许它加入到你的生活。过了很多年,他几乎成为你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你不会想起,你还有过一段没有香烟的生活。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可以不抽烟,你就会怀疑这项建议的可行性。

因为你习惯了一件事物,就会认为他一直就在那儿。事实上你不是一出生就会骂人,也不是一出生就喜欢鱼香肉丝。这些都是后来培养出来的习惯,既然你可以习惯一种东西,那就没有理由不能习惯另一种。你可以习惯没有鱼香肉丝的生活。也可以成佛。事实上,你目前所习惯的自己只是一个虚幻的外壳,佛才是你真实的面目。



2007-4-21


首发于灵山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4-23
骆驼背上最后的那根草 . 三种启示 (灵山居士)



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只骆驼,它每天的使命是帮助主人把草从城市的一端运到另一端。有一天,这位主人由于贪心的缘故,他在骆驼背上放置了比平时更多的草,骆驼感到自己已经开始不支,可是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图也无法反抗。当最后一根草放上去的时候,他再也无法支持,他轰然倒了下去。

这个故事会给予佛教徒启示。当然,不同的佛教徒会读出不同的意义。我想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我注意到很多佛教徒有一种企图,这一类人往往声称自己是在修禅宗,他们企图不经任何基础修行就直接证悟,这样的努力就象是认为只要把最后的那根草放在骆驼背上,骆驼就会轰然倒塌一样。毫无疑问这样的想法并不值得赞赏。我认为你必需知道自己的背上是否已经有很多稻草,假如已经有非常多,那么可能再加上一两根草就可以让你证悟,不过多数人的背上是空空如也,他们却试图只用一根草就证悟。

他们认为这是有先例可循的。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姓卢的居士,他的证悟之旅似乎只是往背上放上一根稻草。然后他就被人们称为六祖。不过我不认为多数人都有资格把自己和六祖相提并论,你首先要检视一下你背上是否有足够多的稻草。很多人看到六祖只吃了一个包子就饱了,他们也试图对此进行模仿,不过在他们的视野范围之外,六祖已经吃了很多包子,但是你可能看不到这些,你只看到他吃了最后一个包子,这就造成你的错觉,你会认为六祖只吃了一个包子。你试图模仿六祖的行为只会让你饿肚子。你会奇怪,为什么我和六祖吃了同样的包子,我却还是饥肠辘辘。这是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则是,永远不要让你的业障积累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根稻草,就可以让你的恶业成熟,让你轰然倒塌。这样的稻草被称为引业。所以及时卸载那些你并不需要的业障非常必要。有时候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你整个崩盘,你不能因为一个没有熄灭的烟头(一根稻草)不是很大就尝试着忽视他,假如因缘具足,一个烟头可以烧掉整座森林。但是我们也可以破坏森林被烧的因缘,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巡视森林,发现没有及时熄灭的烟头就把它熄灭。避免他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或者你也可以避免任何可能带来火星的人的进入。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第三种启示则是永远不要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别人,很显然那位在骆驼背上放上过多稻草的先生并不特别清楚骆驼的承受能力,(不过也可能他怀着侥幸心理)这可能导致他的误判,他会让骆驼承受他无法承受的重量,他会给蚂蚁穿上大象的鞋子,也会试图给大象穿上蚂蚁的鞋子。在你为别人添置稻草之前,你非常有必要对他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你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你必需明白,大象与蚂蚁是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并不需要同样的鞋子,否则我们在买鞋子的时候就不需要问鞋子的大小。



2007-4-14



首发于灵山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gshanjushi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4-23
白衬衫.以及贼挨揍 (灵山居士)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女士,她向我抱怨为什么她一做坏事马上就会出现一些惩罚,而其他人不是这样。这搞的她几乎不敢有任何不好的念头也不敢有任何不良行为,否则就要面临惩罚,她声称自己是被活生生逼成一个好人的。

我说这不是挺好的吗?但是她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为什么很多人做了很多坏事却一点事也没有,而她只做了那么一点,就要面临惩罚。

对于她的困惑,我做了一个比喻,我说,假如你穿着一件洗的很干净的白衬衫,只要一滴咖啡或者墨水落在上面就会让你的白衬衫变的很难看。但是假如你是一个煤炭工人,即使你半年不洗衣服也没人看得出来。我想说的是这和你的业障轻重有关,假如你的业障不是很重(白衬衫),那么可能很小的业障就会立即显现出来(黑墨水)。但是如果你的业障很重,他可能就不会那么迅速的显现出来。就象你往一个煤炭工人身上洒上一把灰也不会让他看起来更脏一样。

其次我想谈一下什么才是业障显现,你可能会认为很大的事件才叫业障显现,一般情况下你不会把堵车或者不小心撞了一下脑袋视为业障显现。事实上,我们目前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过去业障的显现,由于你有过善行也有过恶行,所以你的人生总是苦乐参半。

有时候你会认为某人坏事作绝,为什么他却没有报应,我想从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说起,我最近读了一本类似传记的书,他描述了一个独裁者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位独裁者曾经造成上千万的人非正常死亡。很多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象他这样的人没有报应。我读到的那本书里曾经记载了书的作者和曾经生活在那位独裁者身边一些人的谈话,他们提到,那位独裁者在取得政权之后的某些不为人知的小事。其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提到,那位独裁者在成功的获取政权之后并不快乐,这可以从某些小细节看出,比如他非常惧怕看到那些他并不熟悉的人出现在面前。假如他正在和某人谈笑风生,突然出现一个他并不熟悉的人为他倒茶,他就会浑身一激灵,然后半天都无法恢复。我们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出这位独裁者其实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幸福生活,虽然他可以主宰很多人的命运。但是他无法主宰他自己。

他有太多的希望和惧怕,我相信他甚至不敢一个人去逛街。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他其实一直在受报。因为他一直处于焦虑中,害怕被谋杀,害怕失去权力,害怕孤独。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对一个人的一生进行非常具体的了解,才可以下结论。不过好像多数人都没有时间去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以及他的所有事,可以说多数情况下你只是看到了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揍。然后你就开始发问,为什么贼做了那么多坏事你却没有看到贼挨揍,事实上,贼挨揍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些是比较明显的并且可以被你观察到的,比如他的屁股上长了一个面包一样的大包,你可以很轻松的观察到并且把这件事和他的某些不良行为联系到一起。还有些就不是你可以观察到的了,比如他的屁股上长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小包,假如你不是他老婆,并且没和他一起洗澡你就不太容易观察到。而且,很少有人有兴趣向自己不熟悉的人描述自己是如何挨揍。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你也不会有兴趣向他讲述你的每个倒霉经历。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的看问题。事实上,我们目前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点,然后就开始下结论。我不认为这样是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的结论是边见。



2007-4-11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4-23
要知道为什么你吃的是坏蛋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吃一个好蛋 (灵山居士)



有位女士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她试图向我证明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曾经表达过对某个附佛外道的态度),并且试图让我相信某个家喻户晓的附佛外道也是佛法的一个分支。不过很显然,她的努力并不特别成功。

在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某些想法之后,她想知道我认为那位自称比释迦佛还要高的先生的理论犯了哪些错误。

事实上我并不准备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那位目前身在美国的先生的理论。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可以从几个途径去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吃过苹果,比如我们都知道,苹果是圆的,因为我们至少都看过苹果的照片。这是一个佛教徒最基础的认知,但是假如有一位先生跑来告诉你,苹果是三角形(或者苹果是象打印机一样的东西),我想我们都无需继续去听他其他的见解。因为我们可以从他对苹果形状的描述断定他并没有吃过苹果(甚至没见过苹果的照片)。因此我不鼓励大家继续在他身上花费时间。研究一个没吃过苹果的人写的关于苹果味道的论著是在浪费我们有限的生命。

必须声明的是,我并不打算花时间去证明那位先生的想法哪些是错误的,因为已经有太多的人说过(从政府到佛教界),假如你想知道为什么他说的不对,那么你就应该去了解对的是什么。等你自己吃过苹果或者对苹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那位先生其实并没有吃过苹果。

那位女士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从这些想法里可以看出相似佛法的某些特征。比如他认为我们不可能明白佛说法的真正意图,因此我们不可以去向别人说法。我并不赞同他的想法,假如我们无法明白佛在说什么,那佛何必还要说法。你想说悉达多在对牛弹琴吗?佛是从我们所认知的事物所能明白的道理为出发点,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证悟,引导我们走向无法言传的大空性。佛法里无法言传的是胜义谛,世俗谛是完全可以表达的。另外,胜义谛只是无法言传,并非无法领悟。一个吃过苹果的人,完全可以引导别人去吃苹果。无论佛说什么样的话,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你去亲自品尝苹果。而一个吃过苹果的人,他并不一定要使用同样的方法,佛陀也许告诉你,吃苹果对皮肤好,但是其他人未必会用同样的理由诱惑你,他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能使用的方法也非常多,可以使用胡萝卜,也可以使用大棒,或者胡萝卜加大棒双管齐下。假如你在拉肚子,他可能告诉你,吃苹果对拉肚子很有好处。当然假如你非常不听话,他也可能使用一些轻武器(比如大棒)迫使你就范。这才是法无定法的真正意义。你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只要可以让对方吃苹果。虽然法无定法,但是作为一个资深佛教徒还是不难看出某些法门将把你引向何处。我想你很难在某位先生的著作里找到四法印,这是佛教的防伪标签。假如缺乏这些防伪标志你很难声称自己是佛教。

那位女士还认为,假如要知道佛说法的真义,必需对当时的环境和当时的语言有深刻的理解。事实上,这是多余的担心,悉达多所表达的东西并非只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在悉达多的时代,还是在这个手机时代,四法印都是永恒的真理。这就是悉达多的魅力。假如悉达多生在现代,我想他也会用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来作比喻。但是假如对古印度的人使用这样的比喻,人家会认为净饭王的儿子精神出了问题。所以悉达多说法的时候所做的比喻都是采用了古印度人民喜闻乐见的种种。但这不表示他说的法只属于那个时代。用什么作比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领会悉达多的精神。无常并非只属于悉达多的时代,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苦也不会改变。悉达多的法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这位朋友还说,那位他所崇拜的先生和悉达多一样是要我们放下所有的执著。她认为这足以证明他和悉达多是同样的人。我告诉她,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看过那位先生的书,不过他并没有让我感到满意。虽然他也经常说不执著。但是仅仅有这一个因素是不够的。比如一个苹果需要有果皮,有果肉,还有果核。假如你只提供了果皮,而在中间包裹了一些其它东西,我想我们很难说这也是佛教。

我希望那位女士重新看一下佛法,至少看一年,一年之后再去看看你原来热衷的那些东西,我想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



2007-4-7

首发于灵山居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ngshanjushi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