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221阅读
  • 26回复

《摄影失误100例》节选之“构图失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7-04
— 本帖被 五洲数码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7-07-21) —
淘到一本很老的书,2000年出版的。但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相当实用。
俺匆匆学习了一下,颇有受益,不敢独吞,于是翻拍——汉字识别——形成文字,
拿出来与初学摄影的朋友分享。
咱们来一块儿学习。
[ 此贴被忽然在2007-07-04 23:19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7-04
就是这本书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7-04
六、构图不当造成的失误
59.人像碰壁
图41A《演讲者》
图41B《演讲者》
    按照人的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总希望自己的眼前开阔一
些,如果睁开眼,前面就是一堵大墙,心里便会感到烦闷,憋气,
眼睛的感觉也极不舒服。拍人像照片也是这样,如果是正面像
双眼直视前方,与观赏者的眼神对视,观赏者会感到很亲切,并
会随着影像眼神的喜怒哀乐作出心理反应;如果是侧视像,人像
眼前留有较大空白,观赏者也会感到舒心。若人像眼前就是画
框,或眼前有什么阻挡物体,观赏者便会感到憋气。
    图41的两张人像照片,一张人像视线前留有空白,身后空
白小,身前空白大;一张人像视线前有很小的空白,比其身后的
空白要小得多,几乎碰到了画幅边上(见图41《讲演者》)。请作
一比较,哪一张看了感到愉悦,哪一张使人不舒服?
    人像前留有余地,是一种正常的构图法则,违反了这一法
则,就会给人一种憋气感,这就是一种失误。当然,特殊要求另
论。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07-04
60.不给出路
    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马.行走的人......这些运动的景物,在
前进的方向前没有留出空白,不给—点出路,观赏者不仅看得难
受,好象动体的运动速度也会受到限制,给人以消失或减低了动
感的感觉(见图42《飞驰的汽车》)。如果动体运动方向的前面
留有空白,会使人感觉出这些动体的运动速度,这两种不同的
视觉刺激和心理感受,给我们在拍摄动体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给不给出路不仅仅是一个构图方法问题,而且反映了拍摄者的
审美情趣、心理状态和创作思想。
    我们从习惯的角度、正常的心理去观察,感到在动体前不留
有出路是一种失误,但是从创作意图和对具体事物的特殊要求
看,动体前不留空白正好可表达出作者前途渺茫、走投无路的心
理状态,由此可看出,失误与成功,不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而
言。
    人们多是从正面考虑问题,观察事物,失误也是从视觉习惯
和正常的心理反应来定论。在拍摄运动物体时,运动方向前要
留有余地,给一定的出路,不给出路的构图,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是一种失误。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7-04
61.前景画蛇添足
    前景,是指被摄主体前面的景物。前景的作用很大,一是可
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反映三度空间,使平面的画面增强立体感和
纵深感;二是具有形成对比或比喻的效果;三是展示地方特色、
气候节令,增强环境氛围、美化画面;四是起视线导引作用、桥梁
作用,突出主体形象。摄影家们十分注意选择前景,往往因为选
择不到理想的前景而苦恼。但是,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照片,不知
从哪里伸出一枝树枝,前景中摆放几盆鲜花,既起不到烘托主体
的作用,反而增添了几分俗气,是画蛇添足的败笔。有的照片甚
至是杂乱或浓重的前景把主体都遮挡或掩盖了,根本起不到陪
衬主体、烘托主体的“桥梁”、“导引”作用,而起的是破坏主体完
整图像的作用。照片《白塔》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前景中残缺干
巴的树枝,把主体白塔分割得支离破碎,丑化了画面形象(见图43)。
    选好前景十分重要,拍摄者要在选好主体形象的同时,把前景
这个陪体也选择好,两好合一好,才能表达出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突出主体形象。实际拍摄中,如果遇到繁杂多余的、影响主体形
象的前景怎么办?办法只有把它躲开,变换拍摄角度,把这种前景
分割出画框之外。如果躲不过,可以用开大光圈的办法,缩小景深,
使前景虚化,成为模糊色块或虚化影像。
[ 此贴被忽然在2007-07-04 23: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7-04
62.背景杂乱无章
    背景,也是主体的陪衬。其作用在于烘托主体,强化作品的
主题思想,丰富主题内涵。最为理想的背景是简洁,如果背景纷
杂,会分散读者的视线,影响主体的突出地位。
    《女模特儿》这幅作品,属于一幅失败的作品。其失败之处,
主要在于背景的杂乱无章。从用光来讲,侧光照射,是拍摄人像
的理想光线;从形象来讲,人物端庄大方,形体雅丽,漂亮标致、
衣着得体,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是东方女性的理想形象;从色
彩上讲,背景多为冷色,与主体的大红戏装对比强烈,极富表现
力,但就是背景过于杂乱,人物头顶一个色彩浓重的大缸,与头
上的凤冠重叠,左上角人来人往,不是旗,就是花,使观赏者的视
线很难集中在主体人物身上。由于背景处理上的失误,结果使
这幅具有多种理想拍摄条件的作品成了失败的典型(见图44)。
    怎样才能使杂乱的背景简洁呢?办法很多,常用的是选用
大光圈,缩小景探,使背景景物虚化。再者就是在取景时变换一
下拍摄角度,尽量避开繁杂的背景景物。有人主张先拍下来,在
制作剪裁时再净化背景,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好办法,有时有些作
品可在剪裁时把繁杂的东西剪去,但大多数情况下,背景多余的
影像很难在不伤害主体的情况下被剪裁掉。如不信,请您就《女
模特儿》这幅作品做个试验,看能不能通过剪裁简洁了背景。如
果不能,那我们还是在拍摄时多想点办法才对。
[ 此贴被忽然在2007-07-04 23:2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7-04
63.画面密不透风
    自然界的景物很多,用长、方等画框从中分割出一部分,就
成了一幅作品。但是,在用画框分割时,该保留什么,该丢弃什
么,拍摄者应该根据创作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实际上我们用取
景框取景,就是在选择,选择的结果是去掉的景物多,留下来的
少。留下来的这一小部分,就是被摄主体。如果去掉的少,而留
在画框里的多,把画框挤个满满当当,不留一点回旋余地,使人
看了很憋气,越看越不舒服。景物挤在一起,应有尽有,这是初
学摄影者常犯的毛病。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主要是拍摄者舍不
得把与主体无关的景物丢弃掉,以为装满面框会引入注目。实
际上这样的画面,不但不引入注目,反而会刺激观赏者,产生一
种厌烦和反感的情绪。
    《赶集》这幅作品,给人一种繁杂感。画面上挤满了人,想以
多为胜,结果分不出主次,拥挤在一起反而成了败笔(见图45)。
我们应该牢记,每一幅作品应该突出一个主体,画面应力求简
洁,要知道繁杂不是丰富了画面,而是厌烦了观众。初学摄影时
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易取难舍”,什么也舍不得丢掉,结果必然
是“密不透风”。应该记住“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的艺术构
图原则,取景时要忍痛割爱,舍得下刀。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7-04
64.呆板与对称
    对称,是构图的一种形式。要表现庄重、严肃的被摄场景,
选择这种构图形式较为得体。如拍摄古老建筑、具有纪念意义
的场所等,只要有可能,均可选择对称的构图。对称有左右对称
和上下对称等多种,中国的建筑物多为左右对称,如左有钟楼、
右有鼓楼的寺庙建筑;左有西厢房、右有东厢房的民宅建筑等。
但是,对称构图有个缺憾,如果是绝对对称,便显得十分呆板,缺
少活力。所以在构图时,一般不选绝对对称的景物,如果被摄场
景是绝对对称时,也要千方百计在一侧加一点东西,用以打破对
称;或把拍摄角度变动一点,拍摄方向稍侧一些,使一侧略多点
什么,既不失对称,又打破绝对对称;或者在影调上做点文章,用
阴影与明亮的多与少打破绝对对称。《民居》这幅照片,拍摄时
选择了对称构图,本来是个绝对对称的场景,但就因为右侧亮部
面部大一些,左侧阴影浓重一些,打破了绝对对称,显得不是十
分呆板(见图46)。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场景左右对称多一些,但遇有平静的水
面、平滑的反光场景,利用实物倒影,可形成上下对称。拍摄这
样的景物,也可选用对称式构图,但是这种场景,也要打破绝对
对称的呆板,方法可选用虚实影像,就是实物影像要实,倒影可
略虚一点,有虚有实,便有了活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