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864阅读
  • 77回复

《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谍报与淝水之战的命运(2) 
作者 : 杨易唯 



  

  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位于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漫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故作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孩子们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了。而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兴奋的心情就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时把脚上木屐的齿碰断了都不知道。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中的若干军事经验值得人们思考借鉴,而成功的谍报战也是东晋能偶然成功的重要因素。淝水之战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久远影响。此役也确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格局,前秦与统一中国的机遇擦肩而过。

  

  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动荡,各政权进行了复杂而激烈的兼并与反兼并战争,在这些明争暗斗之中,间谍及间谍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暗杀敌方政权的重要人物,或者用反间计离间敌方君臣,使敌方政权越来越衰弱,然后再用强兵压境,达到消灭敌方政权的目的。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隋唐五代的间谍活动(1) 
作者 : 杨易唯 

  五、李靖不惜唐俭——隋唐五代的间谍活动

  

  隋文帝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以后,仅存在了29年就被隋末农民起义所颠覆,之后李渊建立了唐朝。

  

  隋、唐两代对其边疆和藩镇所进行的谍报战成为当时间谍活动的最大特点。特别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发达,边境不断受到突厥的骚扰,使得中央不得不进行一些富有谋略和进攻性的谍报活动。

  

  6世纪中期,突厥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隋朝时候,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

  

  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并一直不承认唐的建立和隋的灭亡,并扶持隋炀帝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傀儡皇帝,都城设在定襄(今山西大同西北),与唐朝抗衡。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李靖率骑兵三千攻打东突厥。李靖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对定襄发动了奇袭,大获成功,一举攻破了定襄,并俘虏了杨政道。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实际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是以发动全国兵力来攻打,于是大为恐慌,不敢迎战,并主动向北撤退。李靖知道颉利可汗判断失误后索性冒充唐军主力在后追击,并派间谍去恐吓收买颉利可汗手下的各路小可汗,使颉利的心腹康苏密投奔了唐朝,大大削弱了颉利的势力。

  

  颉利可汗兵败后率数万余众逃到铁山,派使者入唐求降。唐太宗接受了投降,并派大臣唐俭去颉利可汗处安抚。颉利可汗表面上恭敬不已,内心里其实很犹豫,只是把求降作为缓兵之计,决定日后再作图谋。

  

  他见到唐俭等人,认为自己的缓兵之计已经成功。谁知他的缓兵之计却等来了唐军的主力部队,李靖于是对部下说:“颉利虽然战败,但他还有十万余死忠的部下,如果这次他们逃到大漠以北,联合回纥等族,以后再想消灭他们就难了。现在皇上派人去安抚他,他必定放松警戒,如果选精兵一万对他发动奇袭,则可不战而擒。唐俭这种小人物也没什么值得可惜的!”

  

  当时李靖的一些部将并不赞同,认为皇上已经接受议和,如果再贸然进兵,未免有抗旨之嫌。但李靖力排众议,亲率一万精兵连夜奔袭颉利可汗的大帐,当时颉利正热情款待唐使,怎料兵从天降,颉利的部队还来不及应敌便已溃败。颉利上马慌乱逃窜,最后仍被唐军所擒。

  

  李靖胜利而归,举国欢庆。经此一战,唐朝的疆域大大拓展,边境也得到了安宁,为唐朝以后的繁荣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隋唐五代的间谍活动(2) 
作者 : 杨易唯 



  在这次李靖对突厥的战争中,由于李靖是在唐太宗接受了求和,并派唐俭为使者前往安抚后发动奇袭的,这就可以说李靖是把唐俭作为“死间”用来欺骗对方,麻痹敌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幸而唐俭本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当成了“死间”,因此也没有露出马脚。

  

  在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严重,各藩镇为了同中央政权相抗争,纷纷网罗一批谋士为其进行各种策划,从事间谍活动。因此在藩镇和中央政权之间大大小小的权力抗衡和军事斗争中,都伴随着秘密的间谍战。唐宪宗主政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和唐朝廷之间的一场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藩镇与中央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激烈的间谍战。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纵兵焚掠周围乡县,形成一方割据势力,威胁洛阳。唐宪宗决定兴兵讨伐淮西。吴元济便派人到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处求援。李师道便采用了许多间谍手段牵制唐军,暗助吴元济。

  

  当时李师道手下的一位谋士献计说:“用兵之急,在于粮草,现在河阴院(唐朝的税收管理机构)正在收租赋,请派人前往焚烧,并招募一些无赖流氓,抢劫、纵火,这样一来,朝廷就没有空闲讨伐淮西,必定先救河阴院之急。”李师道便照此计行事,派人潜入河阴院,刺伤看守粮食的军士十余人,焚烧布帛三十余万匹,谷物三万余斛,试图从经济上遏制朝廷。

  

  李师道还采用间谍手段来暗杀朝廷中主张讨伐淮西的重要人物——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

  

  一天早晨,李师道派间谍把武元衡暗杀于从住所前往上早朝的途中,取其首级。接着他又派人去裴度住所暗杀裴度,由于随从的保护,裴度免于一死,只被凶手伤及头部,所幸头上戴的帽子非常厚才得以保住性命。

  

  李师道还在都城附近的高山密林中建立秘密据点,作为开展间谍活动的中心,大搞间谍活动,先后收买了唐军守将、驿卒十多名,这些人都接受了李师道封授的官衔,为其充当耳目。李师道还用重金收买了把守潼关要道的士卒,从而使手下的间谍能不受任何阻碍地潜入京师附近作案。

  

  心战间谍活动也是李师道善用的计谋。他派间谍在京师附近以飞书散布谣言,制造恐怖气氛,使京师臣子百姓都对藩镇闻风丧胆。他还派间谍焚烧了唐高祖李渊陵墓的寝宫,折断唐肃宗李亨陵墓门戟四十七支,以此来激怒皇帝,使皇帝在震怒中作出错误的决策,以此来牵制唐军。这种间谍心理战的谋略手法,在中国谍报史上还属先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藩镇割据与唐末政局 
作者 : 杨易唯 

  【趣味故事链接】藩镇割据与唐末政局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政局的一个主要特征。

  

  为了刺探各自的情报,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常常招揽幕僚、互派谍报人员。各个藩镇尤其重视派出谍报人员留驻唐朝中央,探听中央的各方面消息,特别是中央对藩镇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在唐朝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今河北正定)的割据始于762年李宝臣的称雄;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自763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今河北遵化),自763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三镇在军事上各自拥兵自重,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经济上赋税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体,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以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今山东益都)、淮西镇(今河南汝南)、沧景镇(今河北沧州)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总体上中央占劣势,显示出在谍报战中地方占有先机。

  

  各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拥兵自重,不断加强对境内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盘剥。许多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拼命扩充军队,另一方面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非常优待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死命效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后来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末年以后发展到了顶峰,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结果。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了改观。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尽了精力,农民起义又使它摇摇欲坠。封建割据势力乘机混战,各霸一方,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凡是有分裂,就有战争,有战争,就必定有间谍活动。这一时期的间谍活动的特点仍是频而多,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也为日后的间谍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宋元时期的间谍活动(1) 
作者 : 杨易唯 

  六、种世衡计杀野利——宋元时期的间谍活动

  

  公元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长期与北宋对峙。这种对峙伴随着彼此间大规模的间谍战。其中以北宋与西夏之间的间谍战最为激烈精彩。

  

  西夏皇帝李元昊在建国前就曾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间谍活动。

  

  公元1038年,李元昊曾打着前往五台山拜佛的旗号上奏宋朝,请求通行,而实际上他此行是搜集河东一带地形和宋军防务。李元昊一方面利用宋和西夏之间通商之便,派伪装成商人的间谍深入北宋,广泛了解各处山川地势、虚实之况;另一方面广泛招纳北宋不被朝廷重用的失意文人以及豪强土霸为自己所用。李元昊还多次派使节入宋,名为献贡、取经,实则搜集北宋情报。

  

  李元昊还将间谍活动扩展到宫廷之中。当时宋朝常把一些年长的宫女放出宫去,让她们自谋生路。李元昊就派人以重金纳之,放在身边,询问北宋的宫廷秘事。通过这些情报,李元昊逐渐了解了宋朝的朝廷机密、军事力量和对外关系,并掌握了北宋对自己的态度。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公开走上了与北宋抗衡的道路。

  

  李元昊在称帝之前对北宋所进行的间谍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包括从经济、外交、宗教等方面的往来进行。这些特点已经具有现代间谍活动的特点。

  

  公元1042年,西夏大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二兄弟派部下赏乞、浪埋、媚娘三人逃到西夏和北宋相交的边境假装投降。种世衡明知有诈,仍授以他们监督商税的官职,并与其一同骑马出入,甚是亲密,而同时他却派人暗中监视他们的行动。

  

  种世衡部下有个叫王蒿的军官,曾是紫山寺僧人,熟知西夏的山川地形,每次作战都为种世衡作向导。种世衡命他携带给野利二兄弟的密信前往西夏。王蒿穿着僧衣来到野利营中,献上一根枣树枝,一幅乌龟图。野利不知其意,王蒿便解释道:“这是‘早归’的谐音,愿大王早日归顺大宋朝廷。”种世衡借此表示野利二兄弟与自己早有密约。野利又气又怒,问王蒿是否有密信,王蒿看了看左右说,没有。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宋元时期的间谍活动(2) 
作者 : 杨易唯 



  野利忙把王蒿押送到李元昊处,想让他证明自己的清白。李元昊把王嵩带到数百里地的野外,秘密审讯,追问有无密信,王嵩仍回答说没有。李元昊便命令部下用蘸了尿的皮鞭狠抽王嵩,王嵩仍坚持说没有。李元昊只得暂时将他收押。

  

  过了几日,李元昊又秘密把他召到寝宫,再问他,并威胁说:“如果还不说,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王嵩始终不说。李元昊一怒之下命令将他斩首,王嵩这时号啕大哭道:“我死不足惜,可惜没有完成将军托付的大事。”李元昊听后又赶紧将他拖回来,再次盘问,并以荣华富贵诱惑他。王嵩这才撕开僧衣,取出一封蜡丸密信。李元昊急忙拆开信,只见信上说道:“浪埋等人已经到了朝廷,知道王(指野利二兄弟)有归附北宋之心,现朝廷已封王为夏州节度使,每月俸禄万缗,授令已经到了,希望王早日归附,共除元昊叛贼。”元昊看后又惊又怒:“你们这是来使反间计吗?!”王嵩说道:“听说夏人奸诈多谋,果然如此。如果不是野利大王先派浪埋等人来接洽投降的事,种世衡将军也不会无缘无故做这种事。”接着他又说:“我死就死,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还有浪埋三个人为我偿命呢!”李元昊惊疑不定,下令囚禁王嵩,暗地里便派间谍冒充野利的使者到种世衡那里去回话。

  

  种世衡知道这是李元昊派来的人,便将计就计,格外厚待使者,并约好两位大王的归附日期。间谍据实回报李元昊,李元昊大怒,当即杀了野利旺荣,并把野利遇乞也囚禁在狱中。

  

  种世衡见此计成功,便顺水推舟又生一计。他命人特意在边境上设立祭坛,亲自在一块木板上写了一篇十分悲壮的悼文:“野利大王兄弟,智勇双全,实在是异邦中的杰出人才。两位大王有意弃暗投明,归顺大宋朝,怎料突遭惨变,以至功败垂成。野利遇乞痛失手足,大宋王朝也不幸失去了一名良将,多么令人悲痛惋惜啊!”种世衡带了几个人在祭坛烧纸钱,看见西夏骑兵来了,就故意烧着木板一角,然后匆匆逃走。西夏骑兵将火熄灭,把写着祭文的木板拿给李元昊看。李元昊盛怒之下又将野利遇乞斩首。

  

  这场间谍战的后果是李元昊失去了左右手野利二兄弟,元气大伤,最后放了王嵩,以礼相待,让他携书回报种世衡,愿意与宋朝议和,就此避免了一场浴血之战。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李元昊遭割鼻而死 
作者 : 杨易唯 

  【趣味故事链接】李元昊遭割鼻而死

  

  李元昊是党项族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李元昊出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精明过人,勇武过人,善于用计。

  

  二十四岁那年,李元昊就已经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用计帮助父亲臣服了回鹘政权和吐蕃一部,离间了宋朝得以联络而挟制党项的盟友。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逝后,李元昊在兴州(今宁夏银川)以太子的身份和自己军事上的赫赫战功,取得了党项政权的最高统治权。此时,西夏已经国土广袤,与宋、辽事实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元昊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他率兵作战时,能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战术,灵活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力量,用谋略取胜。他作战时经常或诱降,或诈降,或行间,或偷袭,或设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派牙校贺真向宋朝金明寨部都监李士彬诈降,又令将士与李士彬相遇时不战而退,称李士彬为“铁壁相公”,说“我等闻铁壁相公名,莫不坠胆”。李士彬因此更加骄傲轻敌,松懈了防务。随后,李元昊用突袭战术围攻金明寨,原来诈降的党项士卒则成为内应,一夜之间就攻破寨城,俘虏了李士彬。此后,李元昊又取得了三川口之战的胜利,显示了李元昊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李元昊再次向北宋发动进攻。当他了解到宋军将领任福求胜心切时,又设下了计谋。他先派小股部队入寇,遇到任福大军后即佯装败北。任福不知是计,即抛掉辎重,率数千轻骑追击,沿途夏军故意遗弃了不少马匹、骆驼,宋军更加穷追不舍。宋军进入好水川口后,发现路上摆着不少封闭的泥盒子,用手一拍,里面有跃动之声。任福命令士卒将盒砸开,装在里面的鸽子顿时受惊腾起,直飞谷顶,这正是宋军进入埋伏的信号。夏军得到信号,十万人马一起从山头上往下冲,将宋军压在谷地。李元昊在山头以二丈多长的鲍老旗作为指挥令旗。宋军向西旗指向西,宋军向东旗指向东,任宋军左冲右突,终不得脱险。此战宋军死伤惨重,损失将校十余员,任福力战身亡。

  

  李元昊建国后,使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他对党项的改革,尤其是主持创制了西夏文字,对党项族和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晚年的李元昊也和历史上许多的统治者一样,有着自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缺点。晚年的他,自认为皇权已经稳固,而自己又战功赫赫,于是开始骄傲起来,逐渐不理朝政,经常到贺兰山离宫和诸妃嬉戏,纵情于声色之中。

  

  后来李元昊给儿子宁令哥娶了一个妻子,但李元昊见其貌美,就据为己有,并立为新皇后。宁令哥忍受不了父亲的夺爱之恨,加上野心家的挑唆,于是持戈进宫刺伤了李元昊。打斗中,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到了极度惊吓,加上气恼不已,导致鼻创发作,于天受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初死掉了。一代英主就这样遭割鼻而死。

  

  南宋时期,南宋政权时时面临着金的威胁。当金兵大举南侵时,就曾派遣了大批间谍到南宋,搜集南宋情报。他们派间谍打入南宋朝廷内部,担任官职,并互相用暗号表明自己的间谍身份,组成一个秘密的间谍网络。这反映出金谍活动之深、范围之广、组织之强,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素以远征好战著称,当他雄姿英发地指挥骑兵所向披靡地驰骋在欧亚大陆时,他所派出的间谍也频繁地出没于他所征服的土地上。蒙古铁骑中的开路先锋侦骑兵,就是成吉思汗麾下一个特殊的间谍组织。每次蒙古铁骑行军,都是以精锐的侦骑兵为先导,他们常四散开去,登高望远,搜集各种情报。抓捕当地人和对往来行人进行审讯以了解情况。每当两军对垒,蒙古侦骑兵必定先行,他的统军将领指挥他的骑兵,机动灵活地作战,如果发现敌人的破绽,就乘机进攻。如果遇到数量众多的敌人,他们就在马匹后拖上树枝、木棍一类的东西,搅起漫天烟尘,以此来迷惑敌人。蒙古铁骑在实战中创造出了有利于他们控制组织及军事行动的用间方式,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夺取了天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明清时期的间谍活动 
作者 : 杨易唯 

  七、皇太极谋杀袁崇焕——明清时期的间谍活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朝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十分激烈。谍报活动也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剧。明朝诸藩王对中央政权开展的间谍活动,手法多变,准备充分,组织严密,超过明朝之前的任何王室藩镇。比如朱棣能在与其侄子明惠帝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取胜,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与他善于用间分不开的。他一方面装疯骗过明惠帝派来的间谍的眼睛,另一方面养精蓄锐谋划造反。当他的计谋被识破后就先下手为强,控制了北平。此后叔侄两人打了四年内战,朱棣才登上了帝位,成为明成祖。

  

  清朝始祖皇太极也善于用间,在他攻伐明朝、建立清朝大业的军事行动中,用反间计除掉了可以与自己抗衡的明末良将袁崇焕,这是他建立清朝的关键一步。

  

  明将袁崇焕,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但好军旅。他驻守边防,数次击败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鼓舞了边防的军心民心,使明朝边境一度转危为安。

  

  公元1626年,后金主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声势浩大,锐不可当。袁崇焕命将士们誓死坚守,并刺血为书,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先后击溃了金兵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大大地挫伤了金兵的锐气。后又用炮火击中了努尔哈赤,金军大败而逃。不久,努尔哈赤伤重而死。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宁远大捷”。袁崇焕此后被授予辽东巡抚。

  

  第二年,皇太极继承父位,为父报仇继续攻打明朝,围困锦州,袭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败。袁崇焕再获“宁锦大捷”。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金兵绕开袁崇焕的守地宁远,从内蒙古越过长城,绕道山海关,分兵三路直奔京师。袁崇焕闻报后,心急如焚,率精兵数千昼夜驰行,终于先于金军三天赶到了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了迎战准备。金军刚到,袁崇焕便予以迎头痛击,杀得金兵惧而不战,溃败十余里。

  

  数次惨败使得皇太极对袁崇焕又怕又恨,他绞尽脑汁,最后决定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这日,金军抓获两名明朝派到边疆作监军的太监。皇太极对负责看守这两名太监的三位将领授以密计。这三人便按照皇太极的吩咐故意在离这两名太监很近的地方,凑在一起耳语道:“今日撤兵,乃是皇上的决定。刚才我看到皇上一个人单骑出营,与敌军那儿来的两个人密谈了很久,才各自回营。大概与袁将军有密约,可能攻占北京的大事就快要成功了。”两名太监中,有一个姓杨的太监一边装睡,一边把这些话全偷听到了。几天后,金军故意让两名太监逃走。

  

  杨太监逃回京师后立即把偷听到的情报上奏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本来就很刚愎自用、急功近利。自从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杀了为非作歹、私通敌国的总兵毛文龙后,崇祯皇帝就对他产生了怀疑。这下听了杨太监的密报后,勃然大怒,深信不疑,立即召袁崇焕入宫。一代忠臣就这样被扣上“叛国通敌”的罪名投入监狱。袁崇焕的部将为抗议朝廷逮捕主帅,便自行率师离京回宁远。身陷牢狱的袁崇焕以国家安危的大局为重,在崇祯皇帝的恳请下,亲笔写信给全体官兵,要他们听从朝廷命令,继续抗金,决不能因为他个人的生死而意气用事,破坏了抗金大业。全体官兵被袁崇焕的书信感动得失声痛哭,当即回京,寄希望于用奋勇杀敌来保全他们主帅的性命。

  

  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祯皇帝在金军撤离北京之后,不顾广大将士的强烈呼声,于公元1630年9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至此,皇太极终于除掉了心腹之患,为清朝建国大业扫清了道路。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复代表了您的形象。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