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912阅读
  • 77回复

《间书》—中国古代第一间谍奇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皇太极用间与清军入关(1) 
作者 : 杨易唯 

  【趣味故事链接】皇太极用间与清军入关

  

  皇太极(1592—1643),为清朝的建立者,史称清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皇太极从小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很有见识;长大后做事稳健,举止端庄,很有统帅才能。他还善于用计,他的成功用计为后来清军入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父登汗位。当时后金已经占有东北大片土地,将主要矛头对准了明朝,但是袁崇焕把守宁远(今辽宁兴城),防守了得,努尔哈赤正是在宁远遭到炮轰不久死去的。皇太极上台后曾致函袁崇焕,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焕则要求后金从辽东地区退出。双方都没有诚意讲和。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开始率大军征明。此时袁崇焕推行的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逐步构筑起了一道宁锦防线。皇太极率部攻打锦州、宁远,结果在袁崇焕指挥抵御下大败而归,这次战役被明军方面称为“宁锦大捷”。

  

  宁锦战役使皇太极处境困难,当时他遇到的情况是:若辽西不能攻取,则不能进攻山海关,若不从山海关进兵夺取北京,则需另寻出路,找新的出路则需要投入大量兵力,而辽西之路仍然必须派重兵看护,否则明军趁机反攻,将对自己不利。

  

  后来蒙古问题初步解决后,皇太极终于决定与蒙古合师并举,大军首次绕过山海关,攻向内地,史称“入口之战”。金兵一度进逼北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恐慌,被迫命明朝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增援,连袁崇焕、祖大寿也领兵进山海关入援。

  

  此次金兵对北京的威胁对明朝中枢震撼很大,皇太极趁机用计,借崇祯之手除掉了袁崇焕,而袁崇焕恰恰是他在东北的主要对手和障碍。此次用间是十分成功的。原来,崇祯元年(1628年)时,崇祯曾召见各路将领,袁崇焕被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在见到崇祯时自信地说:“计五年,全辽可复。”当时有人认为他说了空话,恐怕要惹祸。第二年,袁崇焕又亲自斩杀了毛文龙,而当时毛文龙为辽东总兵,虽然此人脚踩两只船,一方面与后金暗中媾和,另一方面伸手向明朝要钱要物,但袁崇焕的行动过于冒失,引起朝廷的反感。后来在后金向北京进攻时,袁崇焕、祖大寿的入援兵都没有阻击,后来才在广渠门外重创后金兵。因为袁崇焕拥兵过重而被认为人心叵测,所以满城都在谣传袁崇焕将引敌媾和,为城下之盟。此间,后金兵攻打北京城南,袁崇焕拥兵不战,只有满桂以五千人独自苦战。传说满桂身中五箭,拔出来一看,全是袁兵字号。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使崇祯和朝廷里的一些人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皇太极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巧施了一个反间计。他在进攻北京的作战中捉获了明朝的两个太监,故意向二人泄露说后金撤兵是与袁崇焕有密约,再把这两个太监放回去。两个太监把这个“机密”奏报给了崇祯,多疑鲁莽的崇祯帝不假思索,下令逮捕了袁崇焕,第二年八月以凌迟之刑处死了袁崇焕。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一章 追根探底源远流长
皇太极用间与清军入关(2) 
作者 : 杨易唯 



  这桩冤案导致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而皇太极的反间计取得了巨大成功。此事以后,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皇太极继续加紧对明朝的攻伐,在有名的大凌河围城战中极大打击了明朝在关外的精锐部队。后又在松锦决战中击败明军,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相继投降,明军精锐伤亡殆尽,大清基业得以奠定。

  

  尽管皇太极几次进行“入口之战”,自己没有能在生前率兵通过山海关,但他成功用计除掉了劲敌袁崇焕,为后来清军的入关奠定了基础。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在清朝鼎盛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在窥伺中国的土地。在他们用大炮和鸦片撞开中国大门前,西方列强的传教士就已捷足先登。这些传教士对大清帝国进行的各种间谍活动,几乎成了中国谍报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他们甚至渗透到朝廷内部,参政议政,大肆进行谍报活动,企图左右清廷政事。在清康熙皇帝颇为辉煌的六十余年的帝王生涯中,就曾有数名外国传教士活跃在他身边。

  

  耶稣教会的传教士南怀仁尤其受到康熙的器重,还被委以官职。公元1676年,在沙俄和清政府就东北边界领土争端问题进行谈判时,南怀仁向沙俄透露说清政府现在正面临着汉族百姓不满、蒙古族又难以控制的难题,还向沙俄使团提供了一张机密地图,使得沙俄使团的态度十分嚣张,最后谈判无果而终。

  

  公元1689年,在尼布楚进行的清政府与沙俄之间的边境领土谈判中,由于担任翻译的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法国传教士张诚向沙俄使团提供了中国的内部情况和一幅中国地图,沙俄在与清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才能得到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大面积领土。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到鸦片战争,沙俄不断地把东正教传道团派往北京,把它当做是一条有效的谍报工作渠道。传道团的使命表面上是为了主持当地俄罗斯人的宗教和传教活动,实质上却是从宗教方面打开中国的缺口,获取情报。沙俄的传道团实际上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最早的常驻间谍机构。沙俄在北京设立的俄罗斯书馆也是一个间谍机构,他们不仅搜集中国情报,而且还侦察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活动。

  

  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各国传教士在中国的间谍活动也日益猖獗。

  

  公元1831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等人,乘一艘伪装的商船,公然在中国沿海的厦门、福州、宁波一带活动。他们测量长江、黄浦江的水域,并连续一星期实地查点了进入吴淞口帆船的数目,还窥探了海防重地和驻防清军的武器装备,搜集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测绘了中国沿海港口、海湾、河道的地图,这是西方列强一次有计划的战略侦察。

  

  郭士立等人的间谍活动为英国发动1840年的鸦片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军事、外交条件,最终使得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可见,在清代,外国以传教士为幌子而进行的间谍活动对中国危害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然而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无法理解外国商船所进行的谍报活动的真正含义,中国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军事和谍报领域也都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导读 
作者 : 杨易唯 

  用间之术,千变万化。在战场的硝烟中,每一次间谍活动的进行,都关系到战争的最后结局。秘密和安全是用间的前提,巨额的奖励是使间谍忠诚的保障。而最后只有坚持在具体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用间方法,才能获得最为迅速而准确的情报资源。用间之要,在于用心,只有坚持将各种间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变化而用之,才能在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名将相交用间者胜 
作者 : 杨易唯 

  第一节 名将相交用间者胜

  

  古名将之遇名将也,用间者胜。若秦白起之与赵廉颇遇,皆名将也。秦用间,则秦胜矣。秦王翦之与李牧遇,亦皆名将也。秦又用间,则秦又胜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但结果通常都是用间的一方取胜。就像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廉颇相遇,他们都是名将。秦国使用反间计,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秦国的王翦和赵国的李牧相遇,他们也都是名将。秦国又用了反间计,于是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名将与名将在战场上遭遇,势均力敌,他们都深谙用兵之法,在战略战术上不相上下,他们之间的战争往往比良将对庸才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战争更加激烈,他们往往苦战几个月而不分胜负,对峙几年而达不到战争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间谍活动就上升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地位,己方可以用间谍活动去离间敌方君臣关系,使敌方君主撤换或者驱逐手下名将,让敌方名将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敌方名将既去,那么己方便无所忌惮,可以轻松取得战争的胜利。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长平之战 
作者 : 杨易唯 

  【智谋故事一】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役。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廉颇都是当时著名的将领,两人在战术上不分伯仲,但秦国派间谍散播谣言,使用了反间计,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交战,秦以白起为大将,赵以廉颇领命御敌,两军会战于长平。赵将廉颇老谋深算,估计到秦军远出攻伐,一定急于求成,于是高垒屯兵,坚壁固守,不和秦军正面交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按兵不动,就这样和秦军相持了三年之久,使秦军束手无策。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秦将白起就派出间谍到赵王面前造谣说:“廉颇老了,不敢应战,秦军一点也不怕他,他们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不知这是秦军的计谋,他轻易相信了间谍的话,撤换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赵括虽自幼喜读兵书,但是却没有打仗的实际经验,且为人骄横贪财。他当了大将后,就易改廉颇的军令,变防御为进攻,贸然率兵出击,还把廉颇任用的将领撤换掉。秦将白起得知赵括取代了廉颇,就派奇兵出击,一方面佯装败走,另一方面悄悄地埋伏下两路精兵。赵括自以为胜券在握,竟直追不舍。这时秦军乘机迂回包抄,把赵军截为两段,还暗地断绝了赵军的粮道,使赵军首尾不能相接。赵军被困四十余天,粮草断绝,士兵毫无斗志,赵括企图率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惨败,四十多万士兵全部缴械投降,被秦军全部活埋,举国震恐。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力量和秦争雄称霸了。

  

  后来,赵王又打算重新起用廉颇,就派人去探望廉颇是否还能带兵打仗。而当时的宰相郭开已经被秦国招募为间谍,他用重金买通了探望廉颇的使者,怂恿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者看到,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披甲上马,以示自己还能带兵打仗。可是那使者却按郭开的旨意向赵王报告说:“廉颇将军虽然岁数大了,可饭量却很好,只是与我坐了一会儿工夫就大便了三次。”赵王听了这番话,以为廉颇年纪确实很大了,决定不再起用他。

  

  秦国两次用间,两次使赵王不任用廉颇,使廉颇空有一身本领,而无法上阵对敌。若廉颇能继续御敌,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还不知道如何改写。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良将李牧之死 
作者 : 杨易唯 

  【智谋故事二】良将李牧之死

  

  李牧和王翦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伐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共同抗敌。两军相遇疆场,几番厮杀,秦军受到阻挫。秦王向尉缭问计,尉缭说:“王翦与李牧是棋逢对手,将相遇良才,硬打不行,只能以计取胜,可以派王敖去赵国利用反间计除掉李牧。”秦王采纳了此计。

  

  早在王翦进攻赵国之前,王敖就曾奉秦王之命以商贾身份为掩护,携带黄金万斤,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进行策反、收买活动。他经常出入酒肆间,搜寻对象,不久就用重金美酒结识了赵国宰相郭开的随从,并进而结识了郭开。王敖对郭开说:“我想在贵国落脚谋生,求相国多多关照。”说罢献上黄金3000斤。郭开见王敖如此慷慨,便设宴回请王敖。从此,王敖常带些贵重礼物来看望郭开,成了郭开的座上客。

  

  一天,王敖和郭开开怀畅饮,王敖问郭开:“当今天下形势秦国最为强大,已经灭了魏国,现在又进攻赵国,万一赵国被秦所灭,你打算怎么办呢?”郭开说:“到那时,我就投奔齐国或楚国。”王敖这时向郭开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说:“如今秦国无比强大,有统一天下之势,齐、楚、燕、韩、赵等国都必将被秦国所灭,你不如投靠秦国。秦王知道你是赵国掌权之人,所以特地派我来结识你,那三千斤黄金就是秦王送你的。如果你能为秦国效力,赵亡之后,你到秦国,秦王还会封你为上卿。”郭开听后,面露喜色。王敖又拿出七千斤黄金给郭开说:“秦王以万斤黄金送你,以后有事必来找你。”郭开见钱眼开,受宠若惊地说:“我受秦王厚恩,日后定当图报。”就这样,郭开当了秦国间谍。

  

  这次王敖来赵国之前,先到王翦军中,秘密和王翦商议,让王翦派人同李牧议和,但不订和约,仅让双方使者互相往来。王翦依计行事。李牧也想借此侦察秦军军情,便同意派使者到秦营谈判。王敖又秘密会见了郭开,面授机宜。于是郭开就按照王敖的指示,对赵王说:“李牧和司马尚军权在握,打算谋反,现在正在和秦军议和。听说他们已经跟秦国商量好了,只要他们过去投降,秦王就给他们很多封地和金银财宝。如今他们在战场上的胜败都是双方故意伪装的。”

  

  赵王对郭开的假情报信以为真,就派赵葱、颜聚两人去代替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拒不受命。赵王就使人设下圈套捕获了李牧并斩杀了他。王翦得知李牧被杀,王敖的反间计已大获成功,而赵葱、颜聚又不是自己的对手,就在公元前228年对赵军发动奇袭,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杀死赵葱、颜聚,并俘虏了赵王,赵国从此灭亡。

  

  赵亡后,郭开装载几十车黄金投奔秦国都城咸阳,刚走到半路,就被李牧部下所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朝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除了秦王励精图治之外,广泛而成功地运用谍报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采用谋臣李斯的建议,派谋士携黄金去游说各国中的名士、谋臣,可以收买的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武力刺之,离散其君臣,破坏其他六国的合纵,然后以良将率军随其后,以武力逐一消灭。这反映了秦国对其他六国君臣进行间谍活动的主要手法:用黄金收买权贵;用武力对付不为秦国所用的人;在列国君臣和国与国之间进行离间,为武力消灭六国、统一中国铺平了道路。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隆美尔因假情报兵败阿拉曼(1) 
作者 : 杨易唯 

  【趣味故事链接】“沙漠之狐”隆美尔因假情报兵败阿拉曼

  

  隆美尔,一位在世界军事史上声名显赫的德国装甲兵战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天才。因为他精明能干,战功卓著,因而素有“沙漠之狐”之称。战后,联邦德国曾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兵营等命名,有人甚至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隆美尔一生具有传奇的色彩,他身材矮小,具有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二战中,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德国的装甲部队,通过运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英军措手不及。1941年2月,同盟国的意大利军队在北非遇险,隆美尔率领德国的非洲装甲军到达利比亚进行救援,并统一指挥意大利军作战。他在战役中采用了兵不厌诈的手段,凭借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实施奇袭,在沙漠地区的恶劣环境和缺少制空权的情况下,一反常态地以少击众,出奇制胜。他还奇袭了著名的昔兰尼加地区,攻克托布鲁克要塞。1942年5月,他又在比哈凯姆坦克会战中大败对手,把英军逐回埃及。年轻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因战功卓著,荣升为德军最年轻的元帅。

  

  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十四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很差,但1907年竟奇迹般地考取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此后开始了其军事生涯。到1938年,他已升任驻巴勒斯坦第八师师长,因参与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武装暴动,被晋升为少将。1939年,回国内接任以“钢铁师”著称的远征军第三师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三师随同英国远征军进入法国。1940年被迫从敦刻尔克撤回国。1941年先后任第五军、第十二军军长,12月升任东南军区司令,军事才能逐渐显现。1942年7月,英军在北非沙漠中的第八集团军,被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击溃,被迫退守埃及境内的阿拉曼地区。8月,蒙哥马利被丘吉尔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司令,与隆美尔对阵。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名将对决。蒙哥马利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于10至11月间向德军发动了阿拉曼战役,一举击溃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扭转了战局。此役成为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性战役。随后,蒙哥马利乘胜率兵追击,协同美军将德、意军队围歼于突尼斯。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7-10-27
第二章 用间之要在于用心
隆美尔因假情报兵败阿拉曼(2) 
作者 : 杨易唯 



  许多人并不知道,蒙哥马利之所以在阿拉曼战役中取得胜利,完全是他绞尽脑汁,通过谍报给隆美尔精心设计圈套的结果。当时“康多尔小组”是德国的一个间谍组织,负责人是约翰·厄普勒。1942年5月,该组织前往开罗,搜集英军情报。他们的工作地点设在尼罗河岸边的一艘游艇上,发报使用的密码由小说《蝴蝶梦》改编而成。翻译时是根据日期和对应的页码来串联文字的。这种密码方法使用简单而又难以破译。

  

  厄普勒到开罗后,在一家酒吧里认识了舞女法赫米。因为法赫米是埃及的反英分子,而她的情人是在英国总司令部工作的史密斯少校,她因而窃取到不少机密文件。后来隆美尔收到了不少来自“康多尔小组”提供的有价值的情报,并赞扬厄普勒。厄普勒于是试图寻找更多的情报线索。一天,他又“偶遇”了一位在酒吧工作的服务员叶维特,而叶维特实际上是英国的情报员。叶维特后来在厄普勒的游艇上发现一本《蝴蝶梦》和一大堆便条,这些便条的方格里写满了六个字母组成的词组,似乎与《蝴蝶梦》中的一些页码有关。叶维特迅速将便条上每一行的第一组密码抄了下来,随后离去。

  

  1942年8月,英军逮捕了厄普勒、法赫米等人,“康多尔小组”被摧毁,但这个消息隆美尔却一无所知,此时他正开始准备发动对英军的攻势。他认为英军在阿拉曼防线的南端兵力薄弱,决定在此地冲破英军防线,然后向北打到海边,再折向东进攻尼罗河三角洲。计划好后,隆美尔开始偷偷转移军队,并留下了一些假坦克和卡车,以迷惑英军的空中侦察。可是,隆美尔的电报已经被英国情报部门破译。蒙哥马利决定引诱隆美尔上钩,让他越过拉吉尔地区,使其装甲部队完全陷入沙漠中。

  

  蒙哥马利的手下请来伦敦监督处中东特派组的指挥官克拉克上校,让他以“康多尔小组”的名义给隆美尔发了一封电报,谎称英军准备在阿拉曼防线南端的阿拉姆·哈勒法山岭组织抵抗,但防御力量很薄弱。同时,蒙哥马利还命令绘图员绘制了一张假地图,上面标明拉吉尔地区是一片“硬地”,便于装甲部队行动,然后设法将假地图送到德国人手里。隆美尔获得地图,深信不疑。

  

  1942年8月30日深夜,隆美尔下令进攻,试图通过突袭一举突破英军防线。但是,英军在进军道路上设置了一个雷区,正当隆美尔立即命令工兵排雷时,空中突然出现了大量英军飞机。飞机投下了大量照明弹,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随后又猛烈轰炸。德军付出了不小的损失才通过了雷区。

  

  第二天,德、英两国的装甲部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隆美尔逐渐发现,英军的装甲部队居然是原来的三倍,而地图上的“硬地”实际上是一大片沙漠。在空旷的沙漠上,德军的几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卡车一览无遗,而英国空军的飞机从早到晚不停地轰炸。德军损失惨重,景况惨不忍睹。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