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72761阅读
  • 297回复

60年代的来这里聊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8楼 发表于: 2006-12-18
[zt]二代证:你怎能出尔反尔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277070&page=1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一些居民区贴出了“告示”,曰:请带上家人,于某年月日前到派出所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而记得此前贴出的“告示”内容只是,原身份证到期的、遗失的和居民年龄刚满16周岁的,可速去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所以心中未免疑惑,就打电话到派出所询问。民警回说,原身份证没有到期的,也得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并说年底要办完。这就越说越令人困惑了,我的身份证上明明写着有效期20年,距到期还有好几年光景,为啥也得更换成新的第二代身份证?

  也许身处边疆,天高皇帝远,这里的民警将希望居民办理第二代身份证顺口说成了必须年内办理完毕?或者是听错了?就到网上查看其他地方的第二代身份证办理情况。可是,令人讶异的是,这里派出所民警所言是急性子了一点,但大体上“尚不离谱”。有的地方的报纸登出权威释疑,居民未到期的身份证可延续使用,但以2008年为限。有的民警在网上答疑,2008年以后,公安部可能废止原来的身份证。看来,原先身份证上写的有效期怕是不算数了。果真如此的话,政府在身份证管理上的信誉何在?

  原先身份证上存在的有效期多少多少年字样,那绝非是居民自己涂写上去的,而乃是政府审时度势确立规范,发证机关审核确认的。是故,作为公民身份的证明文件,身份证一经颁发就成为一种法律存在,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那个有效期既不能被居民一方擅自突越,也不能被发证机关一方擅自缩减。如果居民需要改变有效期,或者需要居民改变有效期,那是需要居民和发证机关双方认可才能切实改变的。现在不论到期与否,发证机关要求居民务将原身份证更换为第二代身份证,这般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这不是既损害了政府的信誉,也侵犯了公民的既有权益吗?

  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火车票上有几日内到达的字样,从没听说过,哪列火车走到半道上,竟然可以要求乘客放弃他们原来的客票,必须花钱重新购买客票。而原版身份证是什么呢,不就是居民乘坐“地球之车”,驶向遥远的“未来”的“车票”吗?则原先的身份证,岂能在有效期内竟被认定失效?身份证虽不像火车票那样属于合同,可它仍然具有约定的性质,是申请和核发共同作用的产物,其相关属性是居民和发证机关均予确认、认可的,因此,发证机关违反已经达成的约定,要求重来,这属于发证机关违约,应该承担相关责任;遗憾的是,违约方违约,却要履约方买单,居民每办理一证,需要自掏腰包20元!其实就是违约方买单,也不怎么妥当,因为办证不止是花钱,还要花时间和精力,那都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影响!

  八荣八耻说的好,其中一荣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其中一耻乃是“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能认为,发证机关推出第二代身份证是部门利益诉求的结果,所以耻的问题是没有的;但是同时,发证机关的荣又在哪里呢?原来说的好好的,身份证的有效期是多少多少年,可是现在,不提当年印在身份证上的庄严承诺,却要求身份证没有到期的居民也必须审领第二代身份证,这能叫做“诚实守信”吗?发证机关如此食言,叫人如何相信这第二代身份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哪天新的技术来了,第三代身份证、第四代身份证也必然到来,到时候这第二代的承诺也不算数吗?

  八荣八耻的另外一荣是“以遵纪守法为荣”,另外一耻是“以违法乱纪”为耻。不能认为,发证机关推行第二代身份证是违法乱纪了;但是同时,居民身份证法摆在那里,该法哪一条哪一款规定了居民未到期的身份证也必须更换成新的?倒是规定了,“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所以如此强行推行第二代身份证,其实是于法无据的,这能叫做“遵纪守法”吗?

  八荣八耻的另外一荣也是说的非常好,“以服务人民为荣”,另外一耻也是很有警世意义,“以背离人民为耻”。退而言之,就算必须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能否把服务工作做到家一点?倘如雷锋所言,既然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则居民能否在家坐等发证机关上门服务,而不是这一张“告示”一贴,居民不论年老与否、健康与否,工作能否脱离得开,一家人统统都得于某年月日之前的某一天赶到派出所排那漫漫长队,审领第二代身份证?

  现在我们天天倡导要建立节约型社会,什么叫节约?能用的身份证,就继续用,能省下来的钱,就尽量省,这就是节约。我们天天倡导要建立和谐社会,社会怎样才能和谐?政府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就能促进官民和谐,官民和谐了,就能促进社会和谐。所以,20元钱的负担,2元钱的负担,也是负担,都在减轻之列。如此官为民想,利为民谋,权为民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自然和谐!

  用这样的观点看待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审领工作,则政府能不慎重为之,能让换证工作损害自身信誉吗?那些还没有到期的身份证,待其到期时却再更换这第二代证,有何不可?我们为什么偏要画个杠杠,劳民伤财,人为地迫使原来的身份证“到期”和“下岗”?
只看该作者 209楼 发表于: 2006-12-18
“在中国,你在体制内就是个人,如你在体制外,也只是个物。”

--------------------------------------------------------------------------------------------------------------------

[转贴]令人痛苦忧心的中国民众生态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413250&page=1

作者:杨银波

中国是一个累积了太多太深太长太狠的悲剧因素的国度,生存于其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艰难,并且种种艰难都极容易转化为人自身的诸多障碍,有的可谓“杀手锏”,直接摧毁人自身的意志、人性与道德,并冲击到诱发大量贪欲、腐朽、暴力、仇恨、怨叹以及奴性的程度。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围绕着许多以制度、经济、文化、道德、心理所难以单一解释的现象,人自身的劣根在一种相当可怕的环境中汹涌而出,给社会添加了相当大的阻碍与破坏,最直接的也就是毁灭了自身。我总能看到太多让人感到怒不可歇的危险现象,在一大片的人群里,流动着太多的不安。当我是如此敏感地感受到这些不安时,不安却并不因我的感受而停止,它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倾向,源源不断地向前流动,直到人人,直到后世。生存于这样的时代,个人已经无法选择,我们似乎丧失了太多的选择权,已被控制得太严厉。最坏的是,这种选择权的丧失,反而让人民渐渐学会了世故、麻木、随从的潜规则,内心丧失了觉醒与坚持,只感到身不由己的控诉迅速转化为赤裸裸的灾难。

有一种人,平生经历是相当悲哀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接受优秀的技能。贫穷的历史使得他们从小就以侵害他人财产维生,动乱的年代更让他们的心灵充斥着鲜血、恐惧和斗心。他们努力让自己生存下来,善于以谎言、懦弱和必要的武力来保全自己。他们有着难以更改的贪婪,赌性成风,嗜酒如命,色欲熏心。但是,他们只有那么大的能力,为了维持生存,逼不得已,行走江湖。他们的头脑是条件反射式的,没有自己的主动权,越到最后就越觉得衰老。他们日复一日地感到自己的无能,微薄的收入只够自己糊嘴。他们渐渐养习了惰性,尤其是当自己身上的负担可以全由他人承担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就只有自己的合法权了。他们继续赌博,不断借钱,一次又一次地在外欠债。他们已经欠得一蹋糊涂,自身低能的技艺又无法挣到更多的钱,无奈无助、难以自拔之下,他们只能成天烂醉如泥,并继续借贷。他们已经不再奢望凭藉自己的能力能够有多大的发展,看见富裕的人总要憎恨他们,对于政治更是愤怒至极,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更多人更为凶猛的腐败,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极限。

有一种人,已经濒临晚年了,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遗憾、悔恨和嫉妒。他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人相继死亡,这种死亡气息逼近着他们,他们无比恐惧,想到自己一辈子任劳任怨却什么也没有享受到。于是,他们腐化了,堕落了,一日比一日不可思议。在他们的眼睛里,你只看到逃避、躲闪和搜寻,他们总是在找下手的机会,只要一有下手的机会,便绝不手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们重复着自己的经验,不断从熟悉的人和事当中寻觅贪婪的机会,有太多人看不到他们伪善的一面,人被卖了还要为他们数钱。他们已经不在乎什么血缘或者友情,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损害一切代价来占为己有。他们疯狂地寻觅着猎物,别人的即是自己的,不管用什么手段,或者寻求什么样的靠山或保护伞,总之,他们继续活着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增加更多的资源。这种人隐藏得很深,他们有可能道貌岸然,有可能德高望重,但是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幕后状态,也不清楚他们一次次得手后有无恐惧所在。他们已然麻木,但又极端聪明地侵害着他人,哪里还会有什么义、礼、法之类的束缚?

有一种人,暴力就是一切,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极端懦弱和媚骨的。他们平日里不敢反抗,也没有理直气壮的辩驳,当有一股正义的势力扑来时,他们以脸皮超厚的玩笑或沉默巧妙应付。他们已经不在乎周围会说些什么、针对些什么,只想到自己应当做自己“最自由”的事情。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忘记了自己的义务,并不断施展着自己贪婪的一切本领。他们往往是失败的,甚至愚蠢到经常被他人利用和陷害,但是他们没有觉醒,只感到自己的一切都“随它去”。可是,他们毕竟不心甘,又担心某些人的憎恨、厌弃、咒骂到达一定的程度,所以他们要努力找到最好的时机,先下手为强,诸如喝醉酒之后来一番发泄,声言要杀这个、要杀那个,并且已经举起了屠刀,就冲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他们的心里面,只有这种最亲近的人才容易下手,只有这种最亲近的人才是发泄的最佳对象。他们狂妄得不可一世,真是“老子天下第一”了,所以他们打啊、杀啊、骂啊,红了眼,恐吓得连自己是谁都分不清了。他们凭着一身的蛮力,已经成为家庭、邻居、社区的暴力者,并且似乎没有被症治的可能。

有一种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努力地工作,看着他们的背影,你会忍不住想到那些可怜的长者。他们有可能晚上十一点都还在山坡上顶着寒风割草,有可能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到十多里外的工地上班。他们总会拖着沉重的步伐,一身烂泥地回到家中,言语中只有微弱的气息,并且带着疲惫的喊叫:“累啊,累死我啦!”他们拚命工作,拚命工作似乎没有意义,到最后连自己都喂不饱。他们抱怨,他们不满,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愤怒了,但又找不到愤怒的出口。于是,他们只能憋着,拉长着脸,“钻钉子”似地瞪着周围所有的人。没有人在乎他们,没有人理会他们。一旦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他们所有的愤怒都会集中于同一件事情之中,一个再小的事情也可能惹出血案。他们只感到活着太累、太苦、太不像个人,所以他们要出气,要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让那些从来都不关注他们的人为之议论纷纷或者惊骇震动。他们已经不想再活下去了,死干、活干,不过如此,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有一种人,平日里无比谦卑,性情柔和,比牛还要勤劳。他们有可能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有可能是身带残疾的民工,生存的艰辛,实际金钱的缺乏,使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成功了,至少不会每一天都看不到自己手中的人民币。他们努力着,希望能够把家中倒塌的瓦房重修起来,希望能够每年给父母一点点的现金表示。但是,他们只有那么大的能力,自己的孩子还很小,并且完全没有一点自觉,不断迟到、旷课、打架、游泳、贪玩、成绩倒数。他们辛苦付出,全是为了后代,但是后代不争气,并越发内向,心中甚至燃起了报复与仇恨的野火。他们辛辛苦苦在外面奔波,因为对孩子的担忧,因为个性的不同,因为不可更改的恶习,经常打架,经常闹事,下手颇重,以至于常常激起较大的事端。他们无奈地望着自己的前程,不知道希望在哪里,明天会怎样。总之,贫穷落后已经让他们受够了。什么农业?完全就是赔本生意!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收成。不如继续漂泊,直到自己完全动不了为止。

有一种人,走在创造事业的初期,在这个初期,一切基础都是那么薄弱,倘若没有足够的耐心、决心、恒心,多少人都将放弃或者半途而废。但是这种人不会,因为他们已经吃尽了苦头,走了那么多地方,干了那么多事情,已经知道打工意味着什么。看到落后的生产力的父辈们,他们更清楚农民的出路之难,他们只能闯出一条新路出来。但是这当中的压力简直太考头脑、太考性格、太考团结,什么都会考进来的,仿佛人们经过高考或者经过托福的独木桥一样。他们很苦闷,并如此直接地想到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哪怕动机就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另一半。他们会说: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我不希望让自己的爱人受苦,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那些在这个市场经济冲击的大潮下的不得已的遗憾。可是,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一个人茫然地望着起伏的长江、弥漫的雾尘、满眼的绿庄,想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那么大的差距和鸿沟,他们想跨越,可总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一次次地尝试,又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再试,又一次次地绝望。

有一种人,常常令人感动,他们总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总想那一片蓝天继续安慰着他们失落的心,总想有另一双手能够拉着他们的冰冷疼痛的手,一起奔跑,不去想这世界上太多的无奈和无助。老天啊,他们真的在努力,可是现实总给他们以无穷的打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家中的柴米油盐,这一切的一切,他们都太早地承担了。可是,他们能不承担吗?这都是“责任”,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的要求。他们难以确定:今后如何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如何共渡难关?如何一起相互学习、体会、安慰?如何一起吸收教训、总结经验?如何把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家庭搞得富裕、团结、和睦、温馨、浪漫?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最认真的心灵都用到每件事情上,怀着一颗纯粹的心,认真地去做每件事,并尽自己的道德、技术、关怀。但是,他们心中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却无人体会,只能自己承受。他们太稚嫩了,实在无力承担,倘若没有足够的准备,他们随时都可能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

有一种人,青春还浮在脸上,但激情已经死亡,笑容还留在脸上,但肉体已经腐烂。他们低贱地穿梭于欺骗金钱的行动之中,整个人的灵魂已经被欲望全部风干。他们努力让自己保持着诱人的体香和面容,花言巧语,手段百样,到最后连自己会死在谁手里都不知道。他们也曾那样纯洁,但辍学的他们太早地融入了危机四伏的社会。他们努力让自己竞争到不用动手就一夜暴富的地位,于是他们接近这个、接近那个,身体已经被百般摧残,但笑容还是铿镪有力地打在了脸上。他们面对着清晨的镜子,努力微笑,努力微笑,不愿意看到自己失落的一切就那么早地全部生长出来并显示于众。他们想哭,但是哭不出泪来,随即又是一番欲望的应付。他们走南闯北,把自己当成赌注,押在这个人身上,而后又押在那个人身上,结果什么都没有收获到,自己却陷入最可悲的境地。许多人为他们而悲哀,许多人为他们而耻辱,但是他们仿佛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和决策,只能随波逐流,流到哪里算哪里,管它明天是个什么天气,总之,钱在哪里,哪里就是归宿。他们的心已经死亡,可在身份证上却明明标着20岁左右的年纪。

这个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人让我们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他们痛不欲生地行走在街道、村巷、出租屋、发廊、工地、车间、田野、夜总会或者其它或浮躁或冷清的地方。他们让我们痛惜,让我们怜悯,让我们快要失去自己的判断。每个人毕竟都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但是欲望夹杂、心理冲动、环境压榨下的他们,已经快要离开他们的理想。在一种没有正直理想可言的茫然中,他们快要彻底丧失自我,找不到生命的方向。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另一种历史,这种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着,搞不清楚犯罪与不犯罪,搞不清楚错误与非错误,似乎存在就一定是合理的,却也真的能够找到那么多合理的理由或藉口。于是,人们继续犯着罪、犯着错,回头看不清楚自己走过的脚印,只感到浸入骨髓的寒冷、寂寞、浮躁和愤怒。这些人就是中国人当中的一部份,他们是人民中的一群,而非简简单单的个人。就是这一群又一群中国人,构成了我们国家民众生态的某些单元,让我们为之痛苦,让我们为之忧心。

文章提交者:心里沉甸甸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我的一朋友说,生活在中国让人不舒服,上海也好,深圳也好,这种感觉挥之不去,她说想去先进国家做穷人。我对她说:同感。

楼主,你贴子上的国人林林种种的面孔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正是让她,也包括我不舒服的原因。我们有地方逃吗?我在设想大难来临会是什么样?

文章提交者:心里沉甸甸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我们人类在上帝的眼中,不过是一个小蚂蚁,太渺小了,不过活上几十年就入土了。反之,我们再看看地上的小蚂蚁,人的手指一按,它就死了,它们会痛苦吗。

楼主,我常这样来安慰自己。我相信上帝给人世间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都是相等的。其中最要命的是,上帝将“欲望”塞进人类的内心,让我们很难快活起来。

  若谁说自己很快乐,我不信。我认为,五分钟的快乐算什么。

文章提交者:爱坏才能赢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中国,你在体制内就是个人,如你在体制外,也只是个物。如果你时刻把自己当个物件看,可能你心里也就不那么累了。
只看该作者 210楼 发表于: 2006-12-19
[zt]解放军中校为你讲述真正的美军  

http://sisyphus.blog.hexun.com/6946928_d.html

冬雷:中国国防部退役中校,高级口译员,走遍半个地球。目前为自由职业人。

  (1)长官,你的餐费是七美元

  去美军的一个基地参观,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行程,基地司令在参观结束后请我们共进午餐,几个美军军官陪同。

  午餐是在基地的一个招待所举行。午餐其实很简单,一道蔬菜沙拉,一道各人自点的主食,一道甜点,然后是咖啡。尽管我们的人都不太喜欢西餐,但双方谈天说地,聊得甚欢。我的翻译也刚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反应相当敏捷。(每次访美一般都是两周时间,每周的前三天我都处于兴奋状态,从星期三下午开始感到疲倦,翻译状态急剧下降,好在周末已经不远)。

  喝咖啡的时候,走过来一个军士,对基地司令说了一句:长官,你们的餐费是每人七美元。司令听毕,掏出钱包,取出了七美元,其他的军官也纷纷掏出钱包,并相互换零钱,交到了军士的手里。

  我们的人见此情景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我也掏出钱来,把代表团每一个人的餐费一起交了。

  美国人的这一举动让我们整个代表团餐后感慨颇多。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情景。第一,客人来了理应主人宴请,而且中国人在这一方面极为大方。我们可以没有钱搞训练,但吃饭喝酒的钱永远都是有的。但美军这方面则相反,他们的接待费用中并没有宴请这一支出,于是只能自费。第二,在中国的餐桌你是不可能看到领导掏钱,买单永远是下属的事(肯定会有下属抢着买单)。第三,公私分明,属于公家的钱不可动,属于自己的每一个美元也都会计算得清清楚楚。第四,吃饭只是一个交流的场合,重点在谈什么,而不是吃什么。

  以前在英国上学的时候和几个德国人住在一个公寓里,一个宿舍的人在分摊电话费、水电气费的时候,会把每一个便士都算清楚,开始有些不习惯,时间长了便习以为常了。

  后来,我们又去了许多美军的部队,每到一处都会到他们的食堂吃饭。到连队士兵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要交一美元,但吃的是自助餐,品种非常丰富,比我们连队的伙食要好得多。为了防止营养过剩和肥胖(美军对体重有严格的限定),每一种食物上都会标明这一食物所含的热量。

  还有一次,我住在美军的一个招待所里,夜里口渴,打开冰箱喝了一罐可乐。第二天一早就离开这个军营前往下一站。快上车的时候,招待所的一个军士勿勿跑过来说:长官,您喝了一罐可乐,请交一美元。让我好生难堪。

  十六年来,作为总部的军官,我到过我们的许许多多部队,吃过许许多多顿饭,喝过许许多的酒,带回过许许多多的土特产,并在两年内就把我的体重提高了三十斤。但我从来没有交过一分钱,看起来也没有人为我掏过他们自己的腰包。

  去年脱下军装的时候,一个工作上有过许多联系美国的朋友来到北京,我自费请她吃饭。她在对于我离开军队表示惊讶,说中国军队失去了一个国际化的人,并问起我今后的去向。我说中国军队已经大大的国际化了,而我要当一个自由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更好地养活自己。她主动表示要帮助我在美国公司找一份工作。饭吃完的时候,她坚决不让我买单。她说,她已经表示为我寻找工作,如果再接受我的宴请,会有一种求与被求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很不好。

  我最终没有去外企,我选择了更自由的生活。但她最后的话至今还在耳边响起。

  现在的我诚实劳动,诚实挣钱,诚实做人。

  (2) 握住将军的手

  因为担当口译的关系,去过国内国外不少的地方,于是握过国内国外许许多多双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平民小贩,富至世界500强的领袖,穷至乞丐和孤儿,住过六星级的宾馆,也睡过地铺。看不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深感心态平和之可贵。

  握过许多双手,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与美国将军的握手。

  先是当口译参观过许多美军的部队,见过美军大量的将军,从四星上将到一星准将。后来自己主管军事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经常在国际会议上与美国的将军一起讨论和辩论。由于自己军衔比他们低得多,我一直挺直着腰板,但对他们非常有礼貌。于是有了无数次的握手,每一次所握手我都会暗暗使劲,因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健壮的手。与他们握手,你会感到他们的手很强硬,仿佛美国的力量也要通过他们的手洋溢出来。同样,我握过无数双中国将军的手,感觉如同握上棉花。

  经常问自己,我们与美军的差距在哪里?除了装备技术上差距外,我想人的素质差距最为关键。而人的差距最明显地表现在军官的体型上。

  在美国各地你都可以看到极度肥胖的人。在美军的军营里也不例外,但那都是文职人员。所有的美军人员,无论是军官和士兵,绝少能看到肥胖者。军官的军姿挺拔,浑身透着精干。在中国的城市里,随处可见肥头大肚的军人,整个人呈现下坠的感觉,我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我唯一的优点是我在穿军装的时候总是挺起腰杆。

  美国军人能保持这一状态是因为美军从制度上来消灭肥胖。美军专门有一项军官体形标准规定,一旦军官体重超过规定标准,你就会受到警告,并被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依然达不到标准的,就不能在军队继续服役。原海军作战部副部长亚瑟四星上将曾被提名担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但由于他的体重超过规定,未能通过参议院的审查,结果被命令提前退休。

  美军采取这一措施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保持战斗力,因为美军每时每刻都在打仗。于是在美军,无论是在五角大楼,还是在后勤基地,每天下午你都可以看到军人在跑步。在著名的101空中突击师,我目睹了美军作战部队的日常训练,比我们绝大部分的部队训练强度要大得多。于是我看到美国的军人们体格都很健壮,将军也不例外。每次出去开国际会议,我都会带跑鞋,因为在一天的会议结束后,我会在宾馆的健身房里见到美军的军官,我在那里与他们有新的交流,有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在外面跑上一会。

  这样的事情不会在中国发生,为我们衡量军官的第一标准是忠诚(不一定是对国家),战斗力却不很重要。2002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体能标准,但只是对40岁以前的作战部队军官有所规定,但谁知道又能落实多少。自打进入国防部后的十六年里,我好象没有再参加过部队的训练。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战场上与美军相遇,抛开装备差距不算,我们是否还能象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那样嘲笑去美国的“老爷兵”呢。

  也许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太久了,于是我们的军人特别地热爱和平。

  (3)长官,您逃生的方向是10点

  大中小

  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有一个赌城叫拉斯维加斯。离赌城不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军基地--欧文堡。它是美军的国家训练中心(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简称NTC)。前者是许多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官方代表团所向往的地方,后者很少有人去。

  作为口译,我跟着我们的代表团先去了赌城游览,后去了欧文堡。

  欧文堡覆盖的范围非常大,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完全处于沙漠中。美军的两支部队正在这里进行对抗性的实兵演习,我们是来看演习的。

  在基地的导演部进行了简单的参观,了解了一下目前红蓝两军的对峙状况,下一步美军安排我们前往沙漠腹地的演习现场参观。基地导演部给我们每个人临时配备了美国陆军的迷彩服和防弹衣,还有头盔和沙漠色的风镜。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是刚从演习前线归来的美军官兵身上脱下来的,不仅看上去有点脏,晃一晃还能掉出许多沙子来。穿戴整齐后我们混身上下就露出了两个鼻孔。基地临时从演习现场调来了两架直升机,准备用它们把我们送入沙漠腹地。

  一听说要乘坐直升机,我们的团长不仅皱起来了眉头。这是我非常熟悉的眉头,因为我见过许许多多的中国将军在听说要坐直升机后皱起过这样的眉头。不乘坐直升机已经成了我们各个军事代表团出访时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因为有一年成都军区的一位中将副司令等高级军官乘坐直升飞机失事,成了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痛。

  但在国外的军队,乘坐直升机参观部队是家常便饭,因为直升机高效而便捷,可以大大节约我们的时间。我在美国、日本、以色列、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甚至朝鲜和缅甸等国家访问的时候都乘坐过直升机,但更多的时候乘坐的是各个国家的贵宾专机。为了避免乘坐直升机,我们会找出各种理由与外方交涉,搞得外军的接待人员十分不解。

  不一会,两架美军的直升机就来了。美军的驾驶员是个士兵(我们的直升机驾驶员都是军官,最高至大校军衔)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先把我们集合到一起,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开始给我们讲解乘机须知,在讲了一些基本注意事项后,他突然对我们说:如果飞机在飞行中途意外迫降的话,坐在各位置的各位长官的逃离方向是钟表的2点、4点、6点和10点。他对我又强调了一遍:长官,您的逃离方向是10点。

  这些话让我大吃一惊。

  在我们的宣传报道中,美军是经常出现事故的,除了各种频繁报道的丑闻之外,飞行事故也是我们经常重点报道的。但实际上,美军的事故率不算高,可能要比我们低些。因为美军的装备动用非常频繁,飞机的起落架次非常之多,所以出现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了。而我军为了确保减少开支,特别是确保不出事故,会尽可能地不动用装备,我们的部队训练量非常小,我们的枪弹是分离的。

  美军敢于搞训练,一方面是因为它有钱。但关键在于它的训练理念,决不因噎废食。动兵就不可能不伤兵。但把危险提前想到,并采取措施把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4)长官,您的逃生方向是十点(续)

  四处漏风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了半天,终于在沙漠中降落。机翼旋起的漫天黄沙早就让我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透过昏黄色的风镜,我看见两辆敞篷悍马吉普拖着风尘向我们驶来。

  悍马车的越野性能确实名不虚传,宽大低平的车体在坎坷不平的沙地戈壁上急驶,狂风卷起沙子和石子不断打在我们的头盔、风镜和防弹衣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坐钢板上,人不断地被颠簸抛起。最后悍马车朝一个山坡开去,山体越来越陡,高度倾斜让我感觉到象要翻车。但悍马执着地朝着坡顶攀登,终于爬上了个山坡。居高临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训练场的总貌。

  站在坡顶,我们没有看到想象中的两军激战场面。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和战斗机的轰鸣声。我们国内电视上经常看到的所谓大规模演习。与其说是演习,不如说是阅兵,是精心排练的演出,是在演戏。在真正演习场上,是很少看到部队的,因为部队分散在广阔的领域内,海空军的演习跨度则更大。只有在欧文堡的导演大厅里我们才能看到参演部队的具体情况。在欧文堡,所有单兵武器和重装备都安装了激光发射(接收)装置、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其先进的陆军综合激光作战系统,能够对杀伤、击毙、击毁的时间、地点和程度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还能对核弹头、化学武器、航空炸弹和地雷的杀伤效果进行评估。在基地导演部,参谋人员在电脑上给我们作了演示。

  先进的硬件设施并不是欧文堡最值得骄傲的财富。这里真正令美军自豪的是他们精心打造的一支假想敌--红军。这支部队因在冷战时期逼真模拟苏联红军而得名。它是美国陆军的精锐。美国本土的陆军旅每十八个月就要到欧文堡与这支部队打上一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战败,因为这支红军几乎天天都在与不同的敌人作战。在这里还有一支庞大的导调员队伍(相当于裁判),他们由一线的部队各级指挥官组成,一对一地盯上参演部队的相应级别指挥官,记录他们在演习全过程的指挥情况。最后他们会给出严厉的评估来。参演部队结束演习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带走评估录相和厚厚的讲评资料。十八个月后,他们将在欧文堡迎来再次的战败。

  美军每一天都在打仗,无论国内国外。

  几年后,我不再担任口译,主管国际多边军事合作,努力推动我军参与国际与地区合作。2003年8月,“北剑2003”实兵对抗演习在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号称亚洲最大,是欧文堡面积的一半)进行并对外开放,并首次邀请了十几个国家的装甲部队指挥官作为观察员参加(电视剧《沙场点兵》中有这一情节)。作为外军观摩演习的总策划和协调,我的脑子里总能闪现出欧文堡。在北京,我自己用英语直接向十几个国家的观察员介绍演习的初步态势。美军应邀来观摩的是其陆军 196旅的旅长。他惊讶地听我谈起欧文堡的观感,并在演习后私下坦诚向我指出了我们演习存在的种种不足。

  听了他指出的问题,我并不感到难堪。我知道,这不是一场高水平的演习,但它不是演戏。因为它是随机对抗的演习,没有预案,也没有彩排。它可以很难看,但中国的军队终于走上了开放和国际合作之路。不管路有多远,我们只会越走越好。

  (5) 冲绳基地的老虎机

  驻日本冲绳的美军基地的美军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驻日美军的绝大部分都驻扎在这个离我国台湾省极近的岛上。这里有美军的嘉手纳空军基地,还有海军陆战队第三特谴队都驻扎在这里。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这里充满了日本民众对美军的敌视,这里集中了美军在日本的种种犯罪记录。而我们曾为(现在还在)争论美军驻日威胁中国的安全利益。

  2003年的夏天,应美方的邀请,我到冲绳参加东北合作对话会。从北京乘日航先飞抵东京成田机场(日航的空中服务还不如我们的国航),在机场等了几个小时又乘日航前往冲绳群岛的首府--拿霸。与前几一个航班不同,这架飞机上的乘客一多半是美国人,从他们的发型上看,基本都是美国现役军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带着老婆孩子,象是刚从东京度假回来。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海军的一句招兵口号:想看世界,参加海军吧!

  飞机降落在拿霸机场的时候已经半夜了。走出机场,夜色中的拿霸平静而安详,车开了很久,道路起伏,让我难以判断地形和方向。在一家看上去不算豪华的宾馆住下。房间却很豪华而且不小,这与东京的宾馆大不一样,日本人的房间都很小。躺下来,能听轻轻的海涛声。早晨醒来,走出阳台,看到阳台的下面就是海滩,很美,我仿佛回到了夏威夷。

  会议开了两天,美方来了两位将军,一位少将来自华盛顿。另一位准将就驻冲绳美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这位光头的将军明显与其他的美军将领不同的地方是他身上少了些儒气。一问果然是美军中少有的从士兵直接提拨起来的军官,而且是名越战老兵。在所有的会议代表中我照旧是最年轻的。但十几年的口译经历让我占尽天机,因为除美国人外,没有人的英语会比我更好。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会议,特别是代表发言后的问答阶段。它要求国防官员以个人身份与会,因此讲话少一些拘束,多一些直白。

  会议最后的一个项目是我期待已久的参观冲绳美军基地。看完了基地之后,发现它与美军的其他基地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按标准化建设的。但在冲绳的美军基地,我第一次看到传说的军营老虎机。

  在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俱乐部设施非常完善。但最令我惊奇的是我看到了墙边有一整排的老虎机。这种赌博机我在许多赌场里见过,自己也玩过许多次。这种投币赌博的游戏很简单,每次花费虽然不多,但却让人不能释手。在全世界的军营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老虎机的存在。

  老虎机在美军军营的存在其实有很多年的历史,它给士兵提供一个娱乐,可以帮助士兵摆脱军营生活的单调枯燥。但由于老虎机引发了一些丑闻,美军从1951年起逐步关闭了国内和国外军营中的老虎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军又首先在海外基地中恢复设立老虎机,目前总共有五千台左右的老虎机安装在美军各个驻外基地里。

  冲绳地区是美军士兵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通过基地内部的娱乐设施建设把士兵留在营区内,少去外面与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也许是美军恢复军营老虎机的初衷吧。因此在这里我看到最完善的军官、士官和士兵俱乐部。和监狱一样,军营是性别极其失衡的地方,实际上是人性最容易被扭曲、最容易让人变态的地方。全世界的军队应该大都如此。无论在军校,还是后来在野战军当副连长的日子,我对此有曾有过深深的体会。

  而美军是被一支媒体高度曝光的军队。于是我们能听到美军的种种丑闻,从西点军校的性丑闻,到冲绳美军强奸当地少女,还有驻伊拉克美军监狱的虐囚事件,不胜枚举。如何管理这样的一支崇尚自由的军队,永远都会是美军难解的困惑。

  但令我敬佩的是,美军的丑闻总是能被曝光,而且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美军内部被揭露出来。
只看该作者 211楼 发表于: 2006-12-19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谁在家里找到了欢乐,谁就是幸福的。”

歌德

http://shuhaiwuya.blog.hexun.com/6384476_d.html

只看该作者 212楼 发表于: 2006-12-22
还有人进来吗?不会是成了谁谁的转版了吧.
只看该作者 213楼 发表于: 2006-12-23
[ZT]史学大师钱穆谈宋朝被元朝灭亡的原因
文章提交者:不可与庄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1&replyid=14934404&id=1420870&skin=0&page=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3(钱穆)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此刻先讲宋代的中央政府,还是从相权讲起。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的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

  乙、相权之分割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本是晚唐五代传下的一个新机构,宋人不能纠正,把它沿袭下来,成为一重要官职。中书则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再论财政: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而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宋代又因其弊而不能革,却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所谓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在唐代,有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为对财政问题直接处理方便起见,此虽不可为训,究竟是由宰相来亲握财政大权,还可说得去。而宋代,则此三个司的地位提高了,独立起来掌握着全国的财政,这是极不合理的。所以王荆公为神宗相,想要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便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那个新衙门(即制置三司条例司)里。这一措施,在荆公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正如唐代之由宰相来兼领司职。司马温公对此极表反对,他说,财政该由三司管,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侵其事。这里却见到荆公温公对当时制度上之一种歧见。荆公之意,是想把财政大权仍隶属于宰相,这属制度问题,非人事问题,与当时三司长官之称职不称职不相干。荆公是想重新厘定三司权限,要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温公则主一仍旧贯,只着眼在人事上,并非着眼在制度上。若就制度论,则军民财职权三分,到底是不合理想的。

再次说到用人:向来政府用人,本该隶属宰相职权之下。什么人该用,什么官该升,这是宰相下面尚书吏部的事,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考课就等于铨叙,后来改名审官院。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一辈内廷供奉及殿直官。如此则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这是宋初皇室在一种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添设的。如是则不仅宰相和唐制不同,就是尚书成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也都破坏了。

丙、君权之侵揽

  以上指述宋代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掣肘,都分割了,这显见是相权之低落。相权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权提升。及以朝仪言,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这一类的转变,说来甚可慨惜。但历史演变,其间也不能仅归罪于一切是黑暗势力之作祟,或某某一二人之私心故意作造出。宋太祖在后周时,原是一个殿前都检点,恰似一个皇帝的侍卫长。他因缘机会,一夜之间就作了皇帝,而且像他这样黄袍加身作皇帝的,宋太祖也并不是第一个,到他已经是第四个了。几十年中间,军队要谁作皇帝,谁就得做。赵匡胤昨天还是一殿前都检点,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乱世最黑暗的表记。若把当时皇帝来比宰相,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样。试看五代时,又哪几个皇帝获得像冯道般的客观地位与受人尊崇呢?然而皇帝到底该是一皇帝,他是一国之元首,皇帝太不像样了,其他一切官,会连带不像样。现在要拨乱返治,尊王是首先第一步。而且皇帝的体统尊严不如宰相,也易启皇帝与宰相之间的猜疑。据说当时宰相是为了避嫌起见,为了表示忠诚拥戴新皇帝起见,所以过自谦抑,逊让不坐,这样才把政府尊严皇帝尊严渐渐提起,渐渐恢复了。就事论事,这也该有可愿。固然这也是当时大臣不知大体,又兼之以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才至于如此。若使在唐代,由门第传统出头的人来处此局面,他们决不会如此干。又像西汉初年一辈朴讷无文来自田间的人,也不会如此。那是晚唐五代进士轻薄传下的一辈小家样的读书人,才如此做。但他们当时的用心,终还是可原谅的。不过事情隔久了,这事情演变之本原意义忘失了,后人便只见得皇帝之尊严与宰相之卑微了。

  其次讲到皇帝诏书,此乃政府最高命令。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此种拟稿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熟状拟定是详拟定稿的意思。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侵揽了在纸尾批几句,用皇帝御印可其奏,此谓之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此项手续,其实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算。用现代话说,皇帝在政府所下的一切最高命令有他的同意权。到宋初,宰相为避嫌,为推尊皇帝,为使皇帝的威望地位抬高,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劄子,这是一种意见的节要,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所以宰相面取进止的诏文,仅是一种草案或条陈,而不再是定旨出命的定稿,这与唐代宰相之熟拟相差就很大。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仅有同意权,而有参加意见之权了。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就重,相权就轻了。再说,政府的一切重要指示,本来也并不全要有皇帝诏敕行之的。在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所下书曰堂帖,宋初还有此制,当时并谓堂帖势力重于敕命。但后来便有诏禁止,中书不得下堂帖,于是改用劄子指挥。其实劄子也还如堂帖。后来有一地方官,不服中书处分,把原劄封奏,太宗大怒,令公事须降敕处分,即用劄子,亦当奏裁。这不是宋代一切政令之决定权便全归了皇帝吗?这一制度,到神宗时,还是废了,仍许用劄子。据此诸点,可证宋代宰相之失职。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联想到像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独裁与专制。宋初有一件故事,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我们讲到这一故事,还可想象赵普到底还有一些宰相大臣传统的风度。但实际上,赵普并不是一个道地读书人,只因宋太祖信赖他,同时也并无其他像样人物,他才做了宰相。在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还时时告诫他,说你做了宰相,该抽空读书,所以他才读《论语》。后来人却说赵普已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他读《论语》,也没有好好仔细读。然而赵普却已是宋代开国一好宰相,即就前讲故事便可见。这并不是赵普个人如何般杰出,这只是一个传统的历史习惯该如此,当如此,而赵普也如此了。那时相权虽低,我们仍该根据历史事实,不能单凭自己想象,骂中国传统政治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而且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假士人,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诸帝,也比较无暴虐,无专擅。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直到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朝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见宋代相权,还有它传统客观的地位。我们此刻只根据历史来说宋不如唐,所谓宋代宰相失职,一切仍是制度问题。并不是只有皇帝专制,更不要制度。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现在再讲到宋代的监察官:其先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所及。御史中丞是一个副御史大夫,这是专门监察王室和宫廷的,也可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御史丞,则监察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故就职权分配言,御史大夫是宰相的耳目或副手。宰相发命令,副宰相则帮他监察。那时宫廷和朝廷,既是一体受宰相之节制,自然监察权也要内及宫廷了。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但政府官职中,还是由监察皇帝的,这叫做谏官。谏官也远自汉代便有,如谏议大夫之属,在汉属光禄勋。就其官职名义,便是专叫他追随皇帝,在皇帝近旁,专来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光禄勋乃九卿之一,隶属于宰相,则谏议大夫当然是宰相的下属。及到唐代,此种谏官,都属于门下省,和前面讲过掌封驳的给事中同属一机关,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都是。大诗人杜甫就做过拾遗。这些官,阶位并不高,亦无大权,但很受政府尊重。大抵是挑选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他们官虽小,却可向皇帝讲话。“拾遗”如东西掉了重新捡起,这是指皇帝遗忘了什么,他可以提醒他。“补阙”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此外还有司谏、正言等,总之正名定义,他们都是专向皇帝谏诤过失的。唐制,皇帝朝见文武百官后,通常没有特殊事情,很快就散朝。散朝后,皇帝另和宰相从容讨论,这时候旁人不得参加,而门下省的谏官们独在例外,他们常得随从宰相参加列席。这因宰相有时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却可让这些小官口里讲。皇帝若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他们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因为他们的名义就是谏官,本来要他们开口讲话。他们人微言轻,阶位不高,讲差话也自可愿。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当然也由于一种理想之需要而生。所谓理想需要者,便是君权相权间之调节。这一关系如下:
皇帝——>宰相——>谏官—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这和御史大夫不同。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如是,若把谏官也看作是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之监察官,应分台谏两种。台是指的御史台。唐代的台官,虽说是天子的耳目,而唐代的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在唐代已离相权而独立,但谏诤权则仍在宰相之手。这一制度,到宋代又变了。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本来谏官之设,用意在纠绳天子,并不是用来纠绳宰相,对皇帝才称谏,而且谏官也明明是宰相的属官。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就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于是御垣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谏官本是以言为值,无论什么事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讲话,不讲话就是不尽职,讲错话转是不要紧。而且这些谏官阶位低,权柄小,只是些清望之官。本来就挑选年轻有学问有名望有识见有胆量能开口的才任为谏官。他们讲话讲错了,当然要免职,可是免了职,声望反更高,反而更有升迁的机会。所以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宰相说西,他们又说东。总是不附和,总爱对政府表示异见。否则怎叫谏官,怎算尽职呢?这一来,却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而且漫无统纪,只要是谏官,人人可以单独发表意见。政府却不能老不理他们的意见。这一风气,是从宋代始,这也算是清议。清议总是政府的对头。清议固然未必全不好,但政府总是有擎肘。谏官台官渐渐变成不分。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又如何得施展?

  但上面所述,多半还是些人事,而非属于制度。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后来皇帝读了书,懂得历史,懂得政治,社会读书人多了,学术中兴,直到仁英神三朝,才想把以前祖宗积弊,加以改革,但积势已成,急切反不过来。范仲淹失败在前,王安石失败在后。宋神宗一意信任王安石,要他来变法,然而谏官与宰相互相对垒,互相水火。而当时的谏官,又不像现代西方的所谓反对党。谏官是分散的,孤立的。他们的立场,好像是专在主持公议,并非为反对政府。在道义的立场上,比近代西方的反对党更有力。宰相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就求去,去了名更大。另一人上来,还是依照前一人的主张,继续反对。政府又不能不要这些官。这一制度,这一风气,实在是难对付,结果便只有宰相求去。王荆公新政失败,谏垣的不合作,自然是一原因。皇帝尽管信任宰相,也无法扭转这局面。连皇帝加上宰相,依然无办法,这是宋代制度特有的弱症。只要到后来,谏官锋芒太凶了,闹得太意气,太无聊了,社会乃及政府中人,都讨厌谏垣,不加重视,不予理会,于是谏官失势,然而权相奸臣又从此出头了。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

戊、宋代地方政府

  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最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之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之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觉悟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替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比如你是江苏督军,中央还是保留你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严格说来,这些还是人事,非制度。但直到清代,知县知府却变成正式官名了,这实在是不合理的。若正名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无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那在制度上岂不更不合理吗?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照名义,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可是后来渐渐变成地方首长了。这在唐代已讲过。到宋代又变了。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成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复。“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在唐代的州县,只要奉承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奉承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那可想地方官之难做了。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解中央,地方更无存储。平常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惟其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只看该作者 214楼 发表于: 2006-12-23
二、宋?际灾贫?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细节虽有出入,我们可以略去不讲。但宋代科举所获影响,却与唐代不同。第一是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于是进士轻薄,成为晚唐一句流行语。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吕家韩家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至于私人学养,也一切谈不上。

  其次,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此辈先进,看了考生平日作品,先为之揄扬品第,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甚至主考官谦逊,因其不了解这一次考场中的学术公评,不自定榜,而倩人代定榜次,并有倩及应考人代定,而应考人又自定为榜首状元的。但此等事在当时反成嘉话,不算舞弊。本来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真才,明白的此项制度之主要精神与本原意义,又何必在细节上一一计较。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这是一切制度皆然的。但制度逐步严密化,有时反而失却本义,而专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却先有了一番实习。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因此反而没有如唐代般还能保留得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之遗风美意。这些都是宋代考试制度之缺点。总之考试制度在宋代时更重要了,更严密了,但并非更有真效。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空气又复活了。于是有许多人出来想把此制度改革。第一是想把学校教育来代替考试,这是最关重要的。考试只能选拔人才,却未能培养人才。在两汉有太学,在唐代有门第,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培养出人才,政府考试始有选择。宋人颇想积极兴办教育,这是不错的。但此非咄嗟可望。第二是想把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这一层用意亦甚是。人人学诗赋,风花雪月,用此标准来为政府物色人才,终不是妥当办法。但改革后却所得不偿所失,考经义反而不如考诗赋。王荆公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这里面利弊得失之所以然,此刻不拟详说了。由于上述,可见每一制度也必待其他情况之配合。若其他情况变了,此项制度之功效及性能亦将随之而变。惟无论如何,考诗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姑息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新还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真如宝器抛掷泥土,重新捡起。但我们对此制度在历史上千年来之长期演变,依然多不加意研究。好像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依然还只是我们独有的黑暗专制政治下面的一种愚民政策。今天再来推行考试制,是另外一会事,总像不愿与历史传统下的考试制度发生关系般。这实在是我们的一种成见,非真理。惜乎我们这一番讲演,对此制度也不能再单独地详说了。
只看该作者 215楼 发表于: 2006-12-23
三、宋代赋税制度

  宋代赋税制度,大体也是由唐代两税制沿下,我们不再详讲。只讲一点较重要的。本来两税制度,把一切赋税项目,都归并了,成为单一的两税。租庸调是三个项目分列的,对田地有租,对丁役有庸,对户籍有调。让我们眼前浅显举例,譬如台湾征入农田米谷这是租。要台湾民众义务服役,修机场道路水利工程之类这是庸。糖是台湾土产,政府要台湾一地贡献多少糖,由民间摊派,按家分出,这是调。两税法则把这三项全并入了田租,因此田租额增高了。政府收取田租之后,如要修机场筑道路,应由政府出钱自雇工役。如政府需要糖或其他物品,也应由政府出钱自买。政府向民间收税,则全归入一个项目下。这样过了多少年以后,这办法便出了毛病。晚唐时代军事时起,军队到了一地方,抑就要民众帮忙如修路之类,又要征发地方特产,如台湾出糖,别处军队到台湾来,便不想自己买糖,却向民间要。他们认为这些是向来如此,他们却忘了原来这些庸与调早已包括划并在两税里,把民间田租加重了,现在又要地方出劳役,出土贡,那岂不是民众又增加了负担吗?这一种可有的流弊,在唐代改行两税制时,早有人说到,因当时单图税收便利,信不及,到后来却逐步实现了。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在汉代,中国本有地方自治组织,其首领称三老,三老之下有啬夫游徼。三老是掌教化的,啬夫主收田租,游徼管警察盗贼。他们都代表地方,协助政府。这一制度,到隋唐便没有了,变成有名无实。到了五代时候,军队每到一地方,要地方出力役,出贡调,那些本来早不在国家规定的制度里,于是临时就得找地方领袖,向他们要房子,要稻草,要马料,要用具,要壮丁,要给养。这明知道不好办,但也得勉强办。军队常川来往,这些地方领袖,就变成专是对上办差。地方行政官却感到有此一种人,又省事、又易督责,于是即使地方上没有这样人,也硬要举出一个两个来。军队像水一样地流,到了某地就要派差,所以办差的办上三五年,家私就垮了。一个垮了,再找另一个。以后即使没有军队需索,地方长官也依然沿着旧习,仍要地方照常办差,这样就变成地方又多了一笔负担。而更坏的是使地方上没有一个能兴旺的家,兴旺了,派差便轮到他。这是宋代之所谓差役法。宋代之差役,也如秦代之戍边,都是由前面历史沿袭下来,政府没有仔细注意,而遂为社会之大害。王荆公变法,始订出免役钱的办法来。由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但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因为要民众摊出免役钱,岂不又要增重民众的负担?但王荆公的主张,认为政府既不免要向地方需索,与其择肥而噬,是一家一家排着次第破产,不如平均摊派,为害转轻。以后司马温公做宰相,他对荆公新法,一切反对,因要恢复差役,其时荆公已退休在南京,听得此消息,他说:“这件事还能反对吗?”可见荆公对此制度之改革是确有自信的。苏东坡原来也反对免役法,但后来对司马温公主张复役又反对了。温公力主执行,东坡对他说:“从前我们反对王安石不许人有异议,为什么你执政了,又不许别人有异议呢?”但温公终于不听,旁边跑出来一个蔡京,他挺胸力保说我三个月可以把差役法办成,结果终于给他办成了。但是后来驱逐温公旧党重行新办法时,即是这个蔡京。现在大家都知道蔡京是个坏人了,再当时连司马温公也认他是好人。我们专凭此一制度之变动与争执,可见要评定一制度之是非得失利害分量,在当时是并不容易的。而人物之贤奸则更难辨。但蔡京害了温公尚浅,他害了荆公却深。因他后来主张新法,把宋朝弄坏了,后世遂连荆公都骂作小人,岂不是蔡京连累了王荆公遭受此不白之冤?但王荆公的免役法,则直到清代,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便一向不再有力役了。然而正因为没有役,人口就不要详密计算。中国政府的户口册子,宋代有,明代有,清代开始有,后来逐渐没有了。即便宋明两代有,也不觉重要,因而不甚可靠了。王荆公的免役法,还得人人出钱免役,明代有一条鞭法,又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便不看重人丁了。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系了。一个国民,只要没有天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重看轻徭薄赋制的理想者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